西安理工大学通信专业课程设置探析

2022-03-17 09:20:11 | 浏览次数:

【摘 要】 本文结合西安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办学实际,分析了通信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和不足,认为在现有学分制的体系下,通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优化: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为宗旨;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三个方面进行课程优化。

【关键词】 通信工程专业;学分制;课程优化;实践能力培养

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无线通信、光纤通信、Internet网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1]本专业主要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可从事通信、电视、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及应用电子技术等领域的通信技术相关的研究、设计、技术引进和开发工作。

一、西安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和学科基本情况

西安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于1997年开始第一届招生,首届本科毕业生时间为2001年,目前每年招生规模为两个班60人,在校学生270余人,多年来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本专业的特色是:分类培养模式,专业方向分为通信技术类和信号处理类。通信学科于2003年获得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授予权;2006年,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1年,获得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通信工程专业被认定为“省级特色专业”;2014年,该专业被认定为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被认定为陕西“一流專业”培育专业。该学科拥有一支政治素质优良、学缘及学历结构合理并热衷于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教师总数为24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博士后5人。

西安理工大学自2004级本科生起,施行以弹性学制和导师指导下的学生选课制为基本特征的学分制。[2]学分制体系对专业课程的要求如下:课程体系中必修课、任选课的学时比例约为84%和16%;必修课中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分别为52%、24%和8%;任选课中院级任选课和校级任选课约各占8%。理工科、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总周数一般不少于38周和30周。本校通信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片面地追求大而全,在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上基本都是千篇一律,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生源质量,没能将通信工程专业与学校学分制体系结构和学科特色充分的结合起来。[3]因此,需要根据学校学分制要求和学科特色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进与优化。

二、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和不足包括:教学规模小,教学经费和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受考研、就业和评价标准影响,实践动手环节被削弱;由于经费、教学条件和考核标准等因素影响,有重视软件、轻视硬件训练的倾向;教材单一,高水平和突出特色教材少;由于学分制导致大四选修课开课率低,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课程内容偏少;教学内容和实际就业需求有所脱节。

通信工程专业现行的专业课课程体系存在结构不合理、学科教学交叉性区分不明显、学分分布不合理等问题。而且一些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有机衔接,特别是像“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电磁场与波”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光纤通信”、“移动通信”、“无线光通信”、“多媒体通信”等专业课程有很多基础知识具有共通性,需要各任课教师进行前期整合使得教学内容合理衔接,避免学生产生误区。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中,重复现象更加突出。同时,各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各自的教学封闭,使自身的特色优势得不到体现,因此要对专业课课程体系进行合理优化。

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都具有概念抽象、原理复杂、理论性强等特点,教学内容涉及大量烦琐的数学变换和公式推导,[4]因此理论教学占用的学时数较多,学生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消化。这就导致了实验学时比较少,同时通信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大多使用基础实验箱来完成,实验箱内均由固定的功能模块组成,一般只能完成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不能充分保证学生完成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无法进行综合设计实验。因此,现有的实验环节无法满足培养实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三、学分制下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优化设置

1、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优化设置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为宗旨

由于学分制对各门课程的开设学分、学时、时间等有规范而统一的规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对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需要充分考虑学分制体系的特点,采用增减学时、改变开课时间、替代课程、分方向开课等方法来进行优化。

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通信技术方向和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的不同特点,在课程体系上要有所侧重。对通信技术方向,要进一步加强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课程,特别是通信网络软硬件设计方面的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重点选修信道编码理论基础、嵌入式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交换与下一代网络、无线光通信等课程;对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要进一步加强信号处理技术方面的课程,要求学生重点选修信号检测与估值理论、随机信号处理、DSP原理及应用、模式识别及应用、集成电路基础与EDA技术等课程。通过开设更多的专业选修课,增设通信工程导论、通信技术前沿讲座与资料检索等方式来及时传授新知识。对“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通过英文版教学大纲、教案、布置英文版作业和指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英文版参考文献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培养学生跟踪学科发展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增加了独立设课实验课程“单片机设计与实验”,实现实验课程的精讲多练;通过设置课程设计“通信硬件设计与实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硬件实验”,加强学生硬件实践,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软件化倾向。

2、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优化

专业基础课:在学分制的调整系统中,“英语”四个学期学分从以前的18.5个学分调整为16个学分节约出2.5个学分,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以前的2个学分调整为2.5个学分,我们又将“电磁场理论”从以前的3.5个学分修改为3个学分提供了0.5个学分,因此总共为专业基础课提供了2.5个可用学分。然后,我们为两个专业方向分别开设了2.5学分专业基础课的“信道编码理论基础”和“信号检测与估值理论”课程。另外,为了提早让学生开始计算机编程技能和工程动手操作的训练,将“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和“图学基础及CAD”从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调整到了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将“计算机软件基础”从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调整到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

专业课:为了加强学生在交换原理方面的学习,将原来3.5个学分的“交换理论及应用”专業基础课,修改为2个学分的“交换理论及应用”专业基础课和2个学分的“软交换与下一代网络”专业课,同时加大了实验学时比例;针对两个专业方向,删除一些不能体现学科特色的课程比如“全光网络”、“信令网”、“微波技术基础”等,增加了一些特色课程如“无线光通信”、“通信工程导论”、“模式识别及应用”、“卫星通信与导航”等。

专业实践课:通信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包括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随课程教学同步进行的配套课程实验,同时还包括单独设立学分的课程设计。增加了部分课程的实验学时,比如“数字信号处理”、“移动通信”、“嵌入式系统”等;增开了实践课程“文档与数据处理实践”和“单片机设计与实验”;修改原来的课程设计“通信综合实验设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为“通信硬件设计与实验”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硬件实验”;综合实训环节的工程训练、入学教育、生产实习、电子线路CAD综合训练等,一般安排在专门的时间内进行;两个创新学分的完成,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文化竞赛、辅修专业、社会实践、科研等课内外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毕业设计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分实际情况选择在大四上学期或者大四下学期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为指导宗旨,在学分制的框架下设置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分为通信技术类和信号处理类,优化了课程体系设置,重点对实践环节作了改革。新方案的提出,对学校提出的“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的创新型通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7355.htm?from_id=3474860&type=syn&fromtitle=%E9%80%9A%E4%BF%A1%E5%B7%A5%E7%A8%8B%E4%B8%93%E4%B8%9A&fr=aladdin.

[2] http://jwc.xaut.edu.cn/.

[3] 张达敏,黎慧.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5)36-38.

[4] 刘丰年,果鑫,杨伟丰.面向“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的方向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25(3)93-95.

【作者简介】

赵太飞(1978—)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电子与通信工程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紫外光散射通信与网络技术.

推荐访问: 探析 西安 理工大学 课程设置 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