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SWOT分析

2022-03-18 08:37:35 | 浏览次数:

[摘 要]山东半岛自2003年提出建造制造业基地以来,依托其地缘优势使制造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整体经济也得到较大提升。但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山东半岛在新的环境下如何摆脱这些问题实现新的飞跃,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基于这种认识,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及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山东半岛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山东半岛;制造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076-03

1 山东半岛制造业现状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为尽快摆脱困境,发达国家加快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据预测,从2002—2017年,全球高科技产业转移增加额将达到9000亿美元,全球设备制造业转移增加总额将达到7000亿美元,向中国转移的将达到1000亿美元。

从国内来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调整与优化当中。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它们在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迅速,是承受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地区。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凸显,长三角与珠三角对全国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因而其中一些制造业也向内地转移。另外,京津唐(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活动也非常活跃。我国2011年GDP达到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 2%,其中对制造业投资102594亿元,比上年增长31. 8%。

自2003年山东省实施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战略以来,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推动山东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是,工业生产平稳增长,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566家,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二是,工业结构逐步优化,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 9%,和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相比高出0. 9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三是,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及家电化工医药服装纺织食品五大产业,形成了产业配套,提高了产业集聚度。八年间,青岛海尔、烟台万华、龙大、威海三角、华泰汽车等一大批的企业集团迅速扩大,并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也实现了重大突破,如海信“信芯”、烟台万华MDI、威海碳纤维等。这些先进技术不仅弥补了国内空白,而且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实现了产业化。

2 对山东半岛制造业的SWOT分析

2. 1 优势(Strength)

(1)区位优势:山东半岛建立制造业基地具有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从地图上看,山东半岛位于京津唐(北京、天津、唐山)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之间,东临日、韩,南连长江,北接辽中西,西靠京津,是山东与日韩和欧美国家经贸往来的“桥头堡”。山东半岛完善的基础设施强化了其区位优势,岛内不仅交通发达,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互补的立体化交通网络,而且山东半岛拥有众多优良港口,有着强大的吞吐量和运输量。在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山东半岛港口群却逆势发展,吞吐量突破7亿吨,达到7. 3亿吨,位居全国第二,同比增长12. 3%,高出全国平均增幅3个百分点。其中,矿石吞吐量达2. 4亿吨,全国第一。山东省沿海港口的经济腹地覆盖了山东及黄河流域七省,经济腹地广闊,使其在带动港口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第三产业和制造业的发展,这也是跨国公司来此投资办厂的重要因素之一。

(2)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山东半岛拥有一大批的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青岛、威海、烟台是拉动山东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全省内最活跃的地区。2010年青岛、烟台、威海三市GDP占全省的30. 55%,实际利用外资占49. 2%,外贸进出口总额占60. 7%。青岛作为全国家电制造业中心,汇集了海尔、澳柯玛等全球重要的品牌。另外,青岛还是全球重要的纺织服装基地和钢铁化工重型机械制造基地,海洋产品和医药产业基地也有较强的优势;威海的纺织服装和轮胎加工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烟台蓬勃发展的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黄金和食品加工四个支柱产业也初具规模,莱阳市的农产品加工业,招远的黄金冶炼加工业,海阳市的毛衫加工业等具有了大规模发展的基础。

(3)劳动力优势:据统计,山东加工贸易占总贸易额的40%多,这主要归因于山东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2010年山东总人口达到957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居多,达到5968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待业青年和再就业就职为山东半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同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2. 2 劣势(Weakness)

(1)科技和人才竞争力低下:山东半岛目前最大的优势是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优势。虽然在数量上山东半岛可以满足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但现代制造业对人的要求不在数量而在质量,即人力资本水平。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工人(高级技工),但在这方面山东半岛还远远不能满足制造业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山东半岛信息化程度仍然很低,人才基础较为薄弱,缺乏研发基地等。2009年山东半岛研究机构为3058个,占全国的研究机构的6. 8%,科研经费也仅为全国的9. 3%,大学生毕业生数只占7. 5%。因此,山东省制造业的发展如果只靠数量上的累加不从人才科技方面努力,山东半岛只能是加工基地,很难谈所谓的竞争,也难以打造出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制造业基地。

(2)制造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集中程度低:山东半岛制造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低。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制造业层次偏低主要以轻工业为主。从半岛内现有的产业结构来看,主要是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为主,占到全省制造业生产总值的21. 5%,重工业基础薄弱。虽然,近些年山东半岛地区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海洋药物、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2010年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出7892. 9亿元,比上年增长17. 2%。但由于起步较晚,规模小,还没成为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更没发展成为地域性的主导产业。在很多高新技术产业门类里,半岛地区还存在很多空白。

另外,山东岛内仍然存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清晰、城市经济发展缺乏协调与合作、产业优势不明显、层次不多及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等问题。如果用结构相似系数表示的话,烟台、青岛、威海三市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接近80%,它们的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家电等产业门类相同,相互叠加,而且占很大的比重。

(3)龙头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龙头城市能为制造业基地提供技术支持、劳动力和生态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交易平台,降低交易成本。青岛、烟台、威海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作为山东半岛的龙头城市,与长三角、珠三角的龙头城市相比,其经济规模和生态发展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承担其经济火车头的重任,对整个山东经济的带动有限。2010年青岛、烟台、威海三市的GDP占全国的2. 98%,进出口总额占6. 36%;而珠三角、长三角龙头城市广东和上海的GDP分别占全国的11. 47%和4. 28%,进出口总额占26. 39%和12. 41%。另外,由于山东半岛腹地狭窄,龙头城市发展缺乏强大的依托。

2. 3 机遇(Opportunity)

从国际上看,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产业和资本转移层次不断提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产业、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梯次上升,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趋势。同时,在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新变化特别是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下,虽然我国制造业出现增幅下降、效益下滑,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利润空间、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从推动我国制造业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看,当前的新形势对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开拓国内外市场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将进一步促使中国制造实现向中国创造转变,使得中国制造业更加坚定地走向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坚持品牌独立、自主研发,更好地走出国门。山东半岛如果抓住了机遇就能加快发展步伐,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面向全球特别是日韩等周边国家的加工业制造基地。

从国内来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各大板块竞相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长三角、珠三角极化辐射作用也越来越大。上海、广东等中心城市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为主转变,制造业逐渐向外转移,正承担起更多的服务功能;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环渤海经济圈已经成为全国发展的热点地区。

2. 4 挑战(Threaten)

(1)“民工荒”冲击劳动力成本优势:山东半岛制造业发展长久以来的比较优势就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所形成的低廉劳力成本,以至于日韩和欧美国家和地区以降低成本为目的将产业转移目标纷纷转向山东半岛,一些低端加工制造装配环节在山东落户,吸引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但是,从2004年中国出现的民工荒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问题已经扩展到内地。目前山东半岛劳动密集型企业陷入招工难的困境,2010年济南用工需求与求职状况比例达到119%,用工需求远远大于求职人数。其中,服装加工、针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难以找到工人,虽说采取诸多措施,如积极开展劳务引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以及到农村劳动力多的地方举办招聘会等,可招工难问题仍难以解决。据介绍,一些企业无奈只得减少订单或关停生产线。“民工荒”的出现已初步显露出劳动力买方市场格局即将打破,制造业多年来享有的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正慢慢消失。

(2)制造业发展面临信息技术的挑战:山东省制造业的竞争力很低,主要表现在缺乏创新能力,大部分技术与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处理不好,引进的后续工作没跟上,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原创性技术和产品更少。山东拥有的发明与专利主要集中在专用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省经贸委技术装备处的统计显示,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 7. 2% 的企业获得专利授权4023件,其中仅有 2. 3% 的企业获得发明专利 246件。山东半岛制造业处于生产、制造、装配的低端价值链环节,研发、设计、营销等价值高、高增值环节成为我省制造业的重大障碍,制造业的发展一再处于附属于发达国家加工工厂和生产基地的地位。山东只有加快结构调整,以结构变动实现竞争优势的转换,才能改变制造业发展的这种尴尬境地。

(3)国内竞争加剧:国内各省的招商引资竞争加剧。近几年为了招商引资,国内不同地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强势地区珠三角、长三角之间的竞争是利用外资的大户,在2009年广东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到175. 58亿美元,其中直接使用外资达195. 35亿美元;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资产生新的吸引力。而日韩大企业在山东半岛的战略布局基本形成,近期进行重大调整的可能性不大,山东省在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只有80. 1亿美元。未来,中、日、韩之间进行进一步的合作,极可能是围绕近期现有的战略布局扩大生产,延长产业链,建立研发中心和外围服务设施。山东省如何在目前的條件下进行准确定位,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占据有利位置是一个挑战。

3 山东半岛制造业发展的对策

3. 1 加大教育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科技教育改革,建立市场化的管理体制和投融资机制;培育区域性制造技术交易市场,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级技术工人。

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开发新技术,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解决核心技术空化的问题。要加大力度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要大力发展低污染低消耗的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培育制造业新优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2010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实现产值31602. 1亿元,增长28. 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 2%。十大高耗能行业生产趋缓,实现增加值增长11. 0%,低于规模以上工业4个百分点。

3. 2 調整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的优劣决定了区域经济的盛衰,山东半岛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高增长就必须围绕制造业,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山东半岛要在继续抓好“五大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突出区域特点,依托优势产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目前,山东半岛在汽车、船舶、石化、化工橡胶、新材料、电子信息、家电、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十个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在制造业中占据较大份额。其中,化工橡胶、家电、纺织服装、食品已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创出了一批国内或国际知名的企业和品牌,拥有了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基础。

3. 3 完善区内分工,搞好产业整合

统筹规划协调解决山东制造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加强区域内的分工协作,优化产业布局,形成错位竞争。一方面,应加强区域间合作;另一方面,区域内的各市应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各自的制造业优势部门,建立半岛制造业基地,必须进一步做好各城市的产业分工。目前,山东省汽车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济南的重型卡车及配套,青岛的中重型载货车、专用车及配件,潍坊的柴油机及配件,日照的低速载货车,济宁的改装车及配套都已经形成了区域产业集群。全省已有汽车整车企业16户,改装车企业79户,摩托车企业16户,轻型汽车(农用车)企业23户,汽车零部件企业500多户。

3. 4 发挥龙头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

龙头城市经济总量和规模越大,其聚集和极化效应也越强,对当地的推动的作用越明显。青岛、烟台、威海作为山东半岛的龙头城市要加强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山东半岛的经济发展。

4 结 论

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目前,山东半岛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因此,山东半岛只有在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的基础上,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才能解决自身矛盾与问题。从而,把山东制造业做大做强,盘活全省的资源,使山东半岛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全省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实现山东整体经济的巨大飞跃。

参考文献:

[1]2011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2]杜宏宇,岳军. 山东省制造业结构高效化及发展对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3]马传栋. 论全面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J].东岳论丛,2003(3).

[4]曲延芬,孙矩. 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分析研究[J].东岳论丛,2007(3).

[5]于建霞. 外商直接投资与山东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山东经济,2006(7).

[6]史会剑. 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现状分析与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3).

推荐访问: 山东半岛 基地建设 制造业 分析 SW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