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机床产业的隐忧及未来发展策略
计划、勤考核。企业一般的利润按“三、三、四”比例分流,30%由股东分红、30%用于职工福利,40%用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投入,因此,经济效益好,技术改造快,职工积极性自航分发挥,整个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台湾机床行业无论是主机厂、功能部件厂还是配套工厂,所生产的产品在技术上都比较成熟。如福裕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台湾惟一横跨磨床、数控磨床、铣床、铣床、数控车床及数控综合加工中心的全系列机床制造企业,其每个生产环节都有具体的技术规范,工人严格按规范操作,从而缔造了加工性能高效、精确的产品形象。银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是这样,选材严格、生产设备精良、质量管理精细,决定了他们在台湾机床传动附件生产上的龙头地位。台湾机床企业的产品,大多定位在量大面广的中档产品上。他们自知高档次机床与德国、瑞士等先进国家的水平有差距,所以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中档产品作为发展目标,并不断将规模做大。这几年在大陆销售的台湾机床都属这种档次,虽然性能和技术指标不是最先进,但比较实用,可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如康百世企业集团,作为国际知名的液压元件制造商,它的品牌尽管没有力士乐等国际一流品牌那么响亮,但凭借良好的性价比,其液压泵、液压阀、冷却器、回转缸等主要产品已经打入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将近一半产量的产品销到了大陆。从主轴、丝杠、导轨到卡盘等,台湾功能部件已成为大陆机床行业采用最多的部件。大陆购买台湾机床,以从事汽车、摩托车零组件加工及模具加工最多,应用于铁道与航天、纺织等产业的也很多。包括宝元、新代、舜鹏等台湾产电脑数字控制器更被大陆机床企广泛接受厂,早已在当地市场打下半壁江山。
专业分工、配套协作促进台湾机床产业高度集聚和高效发展。产业链分工协作相互配套是现代科技精细分工带给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特征,也是台湾机床产业的重要特色。台湾的机床制造生产企业90%以上集中在台中,这里专业配套能力很强,大部分配套件在本地区都能采购到。一个主机厂由几十个甚至更多配套厂提供配套,主机厂紧贴现代制造业技术发展趋势,集中精力于产品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产品的装配调试和可靠性试验等;配套企业则根据产业发展前景和主机厂的技术需求,专攻功能部件的研发试验及精益生产,交给主机厂的是成组的部件成品,主机厂不需要再加工而直接进行装配。一些部件的生产也建立在高度社会化分工之上,生产刀库的德大公司自己就不生产刀库零件,全部由协作单位提供,关键零件(如刀套)入厂后100%检查,试验台对刀库进行100万次换刀试验,以确保所生产的刀库在用户手上可靠运行。这种产业结构模式摒弃了机械行业传统的“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组织结构,将封闭的产业组织转化为开放的协作关系,各精专攻,提升了各自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形成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小巨人企业。
随着台湾机床的产品重心逐步转向卧式综合加工机、龙门加工机、车铣复合机等高品级机种,发展方向朝着高速、高精度与高效率、大型化等趋势持续发展,不仅技术层次高,产品价值也大为提升。许多新产品不断的推出,例如搭配每分钟20000转的高速主轴与高速进给的线性马达机床,可大幅提高加工效率,岛内多家厂商相继推出兼具高精度与高生产弹性的卧式综合加工机,抢占汽机车、航太等高精密加工领域的市场。另外,在寻求产品加工生产简单化的潮流下,现在机床多轴向、高转速、高速进给已成为市场竞争的必备条件,除了加工中心机走向机能复合化外,车床方面也已由早期单一型态的卧式车床,转变成向立式车床、双刀塔、倒立车床、刀塔Y轴形式等许多新的加工型态机种——车铣复合机方向发展。
如今,台湾机床业以零组件(SKD)方式赴大陆设厂组装机床,就地销售抢占市场的情况越来越多,其中以台中精机厂和杨铁工厂最为积极,组装数量也最大。由于大陆电脑数控机床产业快速崛起,为了抢食市场,台湾机床厂商通常将低端电脑数控机床零组件销往大陆,在当地设厂组装销售,已成为应对策略之一。目前台湾机床业在大陆设厂规模最大的首推台中精机公司转投资的天津中台精机公司,其次为杨铁工厂投资的上海青浦杨铁机电公司,其他如友嘉、合济、成合等企业也陆续在大陆设厂生产,就近抢攻大陆市场,其中每月产量超过10台的台商机床企业共有20家,平均每月生产60台的数控机床,以杭州友佳(台湾友嘉实业公司投资)与上海建荣(台中精机公司投资)最具知名度。
台中精机公司总经理黄明和说,目前天津的中台精机每月组装综合加工机约20台,未来长期目标将视市场需求,最高每月可达100台。杨铁工厂董事长林学圃也表示,在大陆青浦组装机床、堆高机可以比台湾节省30%的成本,已开始陆续投产,未来也将随市场接单和需求逐步提升产量。黄明和说,目前大陆类似台湾的中卫体系(中心厂与卫星协作厂)的配套措施已比过去大幅增加,因此重要零配件在台湾生产运往大陆组装,一些如机台等基础铸件等在大陆外包或生产,以求降低成本和提升在大陆机床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以往发展策略分析
从产业布局来看,台湾机床业厂商主要集中在台中(约占50%)和台北县(约占20%)。这种聚集与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企业聚集有所不同,因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企业聚集主要是通过“规划”来实现的,而台中则属于台湾机械领域的传统聚集地。在那里汇集了台湾精密机械、机床零部件领域的许多中小厂商和“能工巧匠”。由于台湾机床厂商都是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因此利用传统地缘聚集的便利,容易形成生产网络。这对台湾中小企业来说,具有成本效益,也有利于提升其合作竞争力。
台湾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台湾精密机械与自动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一般说来,高科技产业发展特征主要有二:即多功能性和高精密性。多功能性是增加量测参数,扩大产品的使用功能;高精密性则是提高量测精度,提升产品的准确性。而两者都必须依赖于精密机械精准的计量,才能获得在设计、制程、或测试所需的可靠验证与测量。
从台湾高科技产业来看,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台湾高科技产业呈现出持续的高增长,至90年代末已跃居台湾制造业的首位。其产值一度占台湾整体制造业的48%,在出口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并成为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而随着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对机床的需求不断增加,岛内精密机械市场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
台湾在发展机床产业上采用一种发展策略,即简单地复制发达国家产品的模式。如前所述,以往台湾机床产品的80%要依赖进口。从知识流通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以实体技术(商品、设备)为载体的知识流动。这种知识流动对台湾仪器厂商的技术跟进来说是一种技术转移和溢注。另一方面,台湾是跨国厂商代工的主要基地之一,在与之相关连的组装、加工上拥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因此,“复制”模式对台湾机床与自动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种“复制”有三个特点:一是引进数控机床生产技术,改造传统机床;二是购买机床的核心控制件——电脑数字控制器,带动周边配件发展;三是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服务网络,尽快将台湾的机床打入国际市场。具体说来,机床的核心技术是电脑数字控制器,它是机床的核心控制件。至今为止,台湾用于机床的电脑数字控制器全部依赖FANUC、三菱、西门子等公司提供。正是依托于这些公司的核心技术和全球售后服务体系,使机床成了台湾精密机械领域的一个高出口产业。
精密机床产业在台湾获得迅速发展,与台湾的扶政策有一定关系。例如台湾的“计量仪器设计与制造五年计划”从1991年开始实施,已连续实施多期。从内容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选择重点发展产业,加大科技投入。从前者看,将医疗保健仪器设备、精密机床、半导体设备制造、高科技污染防治设备列为重点推动产业; 从后者看,主要表现在每年加大对机械产业研究经费的投入,如1998—2002年,其年均增长率为8.1%。
注入新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台湾的许多机床与自动化厂商都是从传统机械转行的。由于普遍缺乏与精密仪器与自动化产业的相关人才、专业人才,因而在整体经营上仍未突破传统的型态。近年来,台湾的精密仪器与自动化产业加入了很多高学历的研发人员。这些新人对产品的研发、生产流程的改进、标准化操作程序的制定,推进产业技术进步等产生很大的影响。台湾整个机械产业每万名员工的研究人员比例,1997年仅为51人,2002年则增加到93人。尽管这两项指标都还很低,但其增长率不低。
采取多项优惠,推动生产自动化。所谓生产自动化,是指厂商采用自动化生产设备(硬件)或使用自动化生产技术(软件)。20世纪90年代“生产自动化”浪潮在台湾制造业广泛兴起。在台湾制造业的自动化密度变化方面,1991—2000年:厂商使用自动化设备与技术的比率,由34%提高到68%;自动化设备比率(自动化软硬件生产设备总值占全部软硬件生产设备总值的比率)由56.7%上升到61.24%;自动化软硬件生产设备总值占营业收入的比率,由22.98%增加到27.30%;自动化设备密度(平均每位直接员工所使用的自动化软硬件生产设备金额),由101.8万元 增加到116.241万元。从产业看,化学材料业是台湾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其自动化采用率为75.57%。
应该说,这一项“双赢”的举措,对台湾整体制造业来说,生产自动化的采用对企业提高生产力、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工作的危险性、克服人力上的限制如替代笨重工作,以及提高精密度等方面带来经济效益。对精密仪器与自动化产业而言,则是一种有效的需求拉动。
另外,台湾机械工业研究所在机床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他们面向全台机床工业,对先进机床共性技术加强科研,提高总体机床技术水平:一是研究高精、高效、高自动化机床关键技术、FMS等;二是试验高速主轴结构,不断改进;三是对导轨形式、精密定位反复试验提高;四是对数控机床、动作频繁的机械手的认真试验;五是研究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等,并与机床企业紧密合作,推广先进技术的应用,这些对机床共性技术的研究,对促进台湾机床发展作用很大。各大小企业以共性技术为指导方向与技术基础,开发各类机床新品种,因此,机床设计制造易于过关、发展较快。台湾企业领导及中层技术、经营、管理、销售骨干人员能力较强、信息灵通、精通外语和技术,他们深入美、欧、亚用户,勇于开拓,瞄准廉价实用、需求面广的数控机床,获取技术后就迅速量产,以低价占领世界市场。
就产业组织而言,台湾机床与自动化领域有90%都是中小企业,其所形成的“中心—卫星”的生产体系也很有特点。一般说来,体现在“卫星厂”与“中心厂”的关系上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卫星厂”与“一般协力厂”关系;二是“卫星厂”与“专业协作厂”关系。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一般协力厂规模较小,以订单生产为导向,而无固定的中心厂,因此合作效果有限;而专业协力厂规模较大,专门从事某些较具关键性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内具有完整的研发、生产与营销等功能。因此反映在合作效果上,后者远高于前者。
目前台湾的“中卫体系”基本属于“卫星厂”与“一般协作厂”模式。就台湾的“中心厂”而言,一则普遍规模偏小;二则有的厂商拥有自已品牌,有的是“有品牌但竞争力弱”。因此,如何进行产业组织创新将是台湾精密仪器与自动化产业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
台湾机床产业的隐忧
台湾机床产业自上世纪80 年代起,已逐渐从劳力密集型逐步走向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于岛内机床厂商多为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创新资讯系统较不足,因此技术或资本累积步伐较慢,再加上整体制造模式已由过去的大量制造转向弹性制造、定制化生产以及可持续制造模式,因此台湾机床产业正面临未来全球制造模式、市场需求改变以及产业高值化升级等瓶颈。
台湾机床业向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韩国,由于韩欧自贸协定已在2011年7月1日正式实施,韩美自贸协定也已在2012年3月15日实施,台湾机械每年出口8亿美元的机床至欧美,将比韩国厂商多被课征2%至5%进口关税
中国大陆与韩国自贸区阶段谈判已于今年9月初完成,双方同意,最终实现自由化的产品应占全部商品税目的90%,涵盖进口总额的85%,这将使台湾本来具有的与大陆签署ECFA的优势全无,而业界更关心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也卡在“立法院”动弹不得,加上近来日元兑美元大幅贬值达20%以上,韩元为应对日本竞争,也对美元大幅贬值,对现在已在困境的台湾机床产业更是雪上加霜。
另外,多年来台湾数控机床的核心控制器始终掌握于日本Fanuc公司之手,造成整机厂至今仍只能从事最基本的组装,或仿造生产Fanuc公司认为对日本不具威胁性的旧机型。一旦Fanuc公司产能不足,或会优先供应日本企业,足以引起业界大幅动荡。直上世纪90年代,台湾工研院和岛内数家机床大厂合作开发电脑数字控制器,直至今日也未成功,仍少量用于产业机械。但随着大陆机床业的崛起和消费电子产品加速推陈出新,未来该领域将面临新的竞争。
由于台湾机床产业外销比重约占整体的75%,因此海外市场的变化对于台湾机床产业的影响至关重大。近来,中国大陆已是全球机床市场的老大,科技部把发展高精密机床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列入“十二五计划”中,不使其过度依赖日本、德国甚至台湾。面对市场需求紧缩,大陆机床产业整体转型升级,以及欧洲、日本、韩国等机械产业逐渐侵蚀中间价位市场等复杂外环境因素影响下,台湾机床产业的性价比早已无法确保竞争优势,同时在客户需求已迈入多样化里程碑,许多发达国家机械业者着重的焦点与定位已从硬件生产取向的制造业转化为结合软件服务与工程技术的服务业。因此,如何通过服务的观点提高客户的附加价值以提升台湾整体机床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当前最亟需探讨的议题。
台湾机床产业的未来发展策略
根据台湾学者等观点,目前台湾机床业的发展已经碰到“天花板”,问题不在制造方面,而是生产模式需要改变。过去台湾厂商依靠经销商贩卖通用型机床,很少有客户端的信息反馈,通常整批交易完成后,厂家很少再去追踪客户是谁?机床做何种产品的加工?客户遇到什么问题?或机器可以用到什么程度等都不清楚,当然也有一些机床因为利润太低,无法提供很好的售后服务。
最近台湾“经济部”制定了“三业四化亮点初步规划”,即“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科技化与国际化、传产业特色化”,初步规划的“亮点产业”包括智慧生活、机床、物流产业、资讯服务及创新时尚纺织。
台湾机床制造业服务化可从短、中、长期三个阶段进行发展模式的规划。在短期规划上,台湾机床产业将通过运用资讯与通信(ICT)技术,强化目前所具有的“产品导向服务”的制造业服务化营运模式,以建构一个专精的机床远端维运服务平台,导入如远端线上监控以及企业资源规划(ERP)等的系统应用技术,并结合本身的核心能力,转型成为服务商。
而台湾机床产业在转型为制造服务业营运模式的中期规划上,将以“使用导向服务”为主,进而建立“营运服务”与“客户融资”合作平台机制,提供客户通过租赁或共享方式使用机床设备。在长期规划方面,则以“结果导向服务”模式为主,做法是将有形资产的产权保留在设备制造商,且客户与供应商间可以自由协调决定所需制造或服务的产品与结果。
按照规划,未来台湾机床产业将向“智慧制造”方向发展,目的为: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创新生产制造价值,强化全球销售服务;具体推动策略包括:掌握终端客户使用需求,建立设计制造模拟技术,发展系统整合、测试、验证技术,建立应用技术服务能力,发展云端服务平台;预期到2020年,实现100家厂商导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ICT应用功能,开发具智能化加值功能的机床达总产量30%,20家厂商应用设计制造仿真分析技术,应用于机床整机设计开发共80型,减少设计时间10%,增加机床产业产值新台币100亿元,增加就业人数500人,结合控制器厂商5家、系统周边厂商20家,导入智能化软件及系统整合,降低机床开发成本15%,增加机床产业产值新台币200亿元,增加就业人数1000人,20家厂商建立应用技术中心,20家厂商建构云端服务平台,增加机床产业产值新台币700亿元,提高企业服务营收占其总营业额 20%,增加就业人数3500人。
推荐访问: 隐忧 台湾 未来发展 机床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