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唯分数论少年培养学霸,并非教育第一要务

2022-03-19 13:38:28 | 浏览次数:

你听说过的华南师大附中或许如是:学霸遍地,英才辈出。但这仅是一部分。

强调非智力因素,引导自主发展,体现人性化,具前瞻性,方为教育本源。

2014年高考,华南师大附中在广东省独占鳌头,重本率高达95.9%,领先排名次席的学校近八个百分点。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这个数字对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而言几乎意味着一切。

但肖朝云并不这么以为。她在华附工作已二十二年,去年升任副校长,主管德育工作。她在分享工作经验及观点时自信而敏锐,神色则一直沉静平和,并未因学校的夺目成绩有太多变化。她不认同“唯分数出名”的观点:“我们从不说华附只是培养学习尖子的地方。在王屏山老校长那个年代都不这样说。”

著名教育家、原华附校长王屏山先生一生践行“有教无类”的理念,现在提倡的“减负”、“课改”、“个性化培养”,他早在四十年前就已着力推广;如今对教育质量的评判却越发趋于功利化,考分被硬生生地拔高到不恰当的位置,“好学校”的定义也被收窄。

“一个中学之所以有名,多是因为高考。而华附除此之外还有竞赛成绩,孩子们也有很多才华。但家长和社会还是习惯只关注高考。”肖朝云对此无可奈何,她试图通过华附德育工作中的探索、实践和成效来扭转这一观点。

“请进来”与“走出去”

这是李之宁在华附度过的第十七个盛夏。她喜欢旗袍着装,气质柔静、言辞得体,习惯先给予对方肯定,再阐述观点。上世纪九十年代任职初期,李之宁多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身份出现;同时她是专职心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不算近。

“华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间比较早,基础也厚。前期是当学生有需求,老师单独做心理辅导。”李之宁在大量实践中发现,心理研究室“释疑解惑”的方式有些单薄,工作方式需要更多的改进和补充。“包括过去拿来为华附所用的心理测评方法,都已经很难应对新的教育形势,以及更多样化的问题。”

学生们在发展中遇到的阻力,相当一部分已超过心理学的范畴,程度更深、出现更早、种类更多。他们亟须积极引领和学习自主发展,而不只是事后的应对。

作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与延伸,学生发展指导研究室应运而生。李之宁的职业生涯也发生了转折:过去她习惯单独为学生梳理情感,现在她与这一新生机构需要承载更深广的责任。

“华附德育有三个关键词,积极引领、自主发展与激励,核心是自主发展。”肖朝云说,“德育是‘做人的工作’,研究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怎么培养’的问题。”高中伊始,华附创新的自主发展教育便渐次展开:先借助北森生涯测试平台进行初步职业取向测试,再调查学生最喜欢的行业,按调查结果开设十余个与行业相关的专题讲座,邀请业内资深人士为学生授课,名曰“请进来—职业分享活动”。最近一期“请进来”活动在今年五月举办,邀请了以港科大高分子化学家唐本忠院士为首的十三名行业精英。学生可以依照先前测试的结果和个人兴趣自由选择听讲。

相应的,在假期时有“走出去—职业体验”活动,亦称“影子计划”:在中高考的一周假期中,学生可以申请跟随感兴趣的从业者体验一天的职业生活。如此,学生在高一结束时已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与业内顶尖专家有过交流,并亲身体验过职场生活,目标自然清晰。

“再有意义的事如果他没感觉,就不会感动”

十八岁成人典礼在中国高中极为普遍,但多数流于宣誓、歌唱等简单形式,持续性弱,无法达到“记录成长、宣告成人”的效果。

2013年,广东省十八岁成人礼主题团日将主会场设在华附,并计划向全省推广其优秀经验。肖朝云坚持着自己设置的活动方式,“我们要让全体学生用一种合适的方式浓缩三年的成长,这种对成长的总结就是‘过程性评价’。”肖朝云设计的展现方式是:高三开学前,将学校最优秀的十二个活动主题分派到十一个班和年级团总支、学生会之中,每个班结合关键词展现“这三年中,你在华附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长”,用视频、PPT等形式呈现学农、义卖、艺术节等内容。“无论他们怎样参与活动,都会有很多体会。我们给每个班五分钟的时间呈现这个内容。台下的家长就会发现,他的孩子就是这样成长的。”

德育的“过程”存在于缜密的、有温度的活动之中。高三的学生们用这样个性而多彩的方式向青春告别。“我觉得十八岁的成人典礼不是马上畅想未来,而是要先知道你是怎么成长的,要体会‘学校、社会、家庭给了你什么’。你才能够知道,自己背负了多少人的付出,以及今天站在这样的分水岭上,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个时候给孩子讲道理,才是顺理成章。”肖朝云对自己的活动方式笃定而自信,“十八岁成人典礼全程是两个小时,这块占了一小时以上。我们做的是对学生有意义、有意思的事情。你觉得再有意义的事情他没感觉,他就不会诧异,也不会被你感动。”

学农是华附高中部的保留项目,迄今已开展了三十余年,但学农的具体内容在不断变化之中。“过去我们学农就只是同吃同住同劳动。现在大方向没有改变,但我们会加一些东西来适应学生的变化。”肖朝云说,“我们会让学生去当地小学上一节课,它能让学生真正了解了农村的教育、充分体谅老师的辛苦、看到农村的真实教育水平。这些经历和感受,是孩子们的一种宝贵经验。”

华附还在学农所在地设立了奖学金,由学生捐款成立,强调不向父母要钱,而是通过组织义卖,捐出劳动所得。“怎么赚呢?设计一些东西拿来卖,把利润捐出来,送到贫困的地区设立奖学金。”肖朝云肯定了义卖的意义,“这个过程当中就考孩子了:卖什么,怎么卖,怎样捐。‘卖什么’很考学生的能力与创意,这种挑战非常符合孩子的特点,他会感觉非常好;卖的过程中有团队合作:有人吆喝,有人记录,有人做财务,有人打广告,体验赚钱全过程;最后你捐出来的东西是辛苦劳动所得,不会舍得乱作他用。”

为孩子留下激昂放肆的时光

任教多年、熟谙心理学理论的李之宁介绍了“初二现象”。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14岁左右的少年,此时他们呈现出明显的逆反心理,热衷于订立一套自己的标准。“他们大脑控制判断、分析和思考的前额叶还没发育完全。他们还不明白世界上除了黑和白,还有灰色地带。”李之宁话锋一转,“但你会觉得,这也是人生最激昂、放肆和高速蜕变的一段时间。”针对这一时期的学生特质,李之宁认为有必要加强挑战。

清远市飞来峡镇樟洞村,贫瘠但民风淳朴。此前是华附的学农基地,迄今已承办该活动二十四年。现在的樟洞已经容纳不了六百多人的学农大军,但初中只有一百个人不到(华附自2001年起便只在初中每年级开设两个奥林匹克班),因此它便转成了初中活动地。“我们初中的孩子人数不多,都非常聪明。我们希望通过设立挑战夏令营,培养他们独立生活和沟通的能力,磨炼他们在团队当中的表现。”“初一主要是去做‘五个一’的工作:听一节农村的课,结交一个农村朋友,吃一次农村饭,干一次农活,写一篇总结。参观初二挑战夏令营的基地,住在农民家。初一学生每次大概只挑选一个班的人数参观,初步接触农村,让他们心生向往;初二才全部出行参与夏令营。”

初二的挑战夏令营全程住在山上,每个帐篷住十个学生,并有老师同住。他们必须自力更生:自己生火,买菜做饭。到野外进行挑战。比如在一条河里面用一条竹杠撑住飞过去;在河两头绑个绳子,通过它攀到对面等等。李之宁解释了活动设置的缘由:“孩子们在初二时肺活量增大,血清素、荷尔蒙浓度升高,喜欢挑战极限,渴望得到证明;同时也容易情绪波动。学校会刻意设置一些挑战他们的活动,让他们认识能力边界和师长的良苦用心,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加速蜕变。”

挑战线路的开辟全由叶夏方等华附教师及樟洞村农民完成,在荒山野岭中安营扎寨,开辟线路。“最难得的是这些设置没有借助任何外力,不依靠外面的公司做,都是老师们和农民们一点点弄出来的。”李之宁脸上依然保持着惊喜,她补充:“安全性是学校首要考量的点,但有些项目也做得非常有挑战性。过江时老师为了防止学生落水,要在冰冷的江水里泡上好几个小时,学生们很受触动。”

不提“早恋”,了解边界

“从德育管理的角度来讲,有两个关键字,一是人,一是事。要进入一个学生的思想,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创设活动。华附把习惯分为五大类,学习、思维、锻炼、生活和言行,所谓‘早恋’和手机使用都属于生活习惯。”学生管理事务琐碎,但肖朝云始终抱有宽容之心。

华附在对待学生手机使用时持柔性态度:教学区域内、宿舍休息时间内不准使用手机,其余时间自由。肖朝云表示:一刀切的方法很容易,但我们不想这样做。“全部禁止带手机、屏蔽手机信号等,这样的管理相对简单,但不可能杜绝手机的使用,更无法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促成他的自觉。我们很希望通过更柔性的管理与教育让学生明白:你总是把眼睛放在这个小屏幕里面,你就没办法抬起头,看见更宽阔的远方。”

升任校长之前,肖朝云一直是生物课教师,并负责年级青春期教育,极不认同“早恋”的说法。她更愿意用一些隐晦、模糊的字眼对孩子加以保护。“华附很多年前就不谈早恋了,我们称之为‘男女同学交往过密’,我们界定它不是恋,是青春期的正常情感体验,只是尺度没有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要注意宽度和深度,但很多孩子缺乏足够的体验。比如像我们现在这样谈话,这样的距离我们觉得合适,我贴着你边上坐你我都会觉得很不舒服。但可能在某些人身上他会觉得很无所谓,所以他其实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会通过一些青春期性教育来提高他们的认识—尤其在高二学农之前我们必须做,把一班孩子带到乡下分布到各家各户,女孩子必须会学会自我保护。”

“早恋”在华附成了一个边缘的、不准确的词汇。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会由心理老师介入,但李之宁笑着说:“华附的孩子似乎没那么热衷这事吧?异性交往确实比以前更开放,而我觉得他们在开放之余却能更为谨慎、科学地对待,不容易发生过去那样不顾校园氛围,刻意标榜热恋关系的行为了。”

“不管学生现在的眼界、思维如何改变,家长对教育的诉求如何改变,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没有变的,还是要塑造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肖朝云与李之宁在看待“时代在变,什么不变”的问题时,殊途同归。

插入语:

“不管学生现在的眼界、思维如何改变,家长对教育的诉求如何改变,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没有变的,还是要塑造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

肖朝云 华南师大附中副校长,中学生物高级教师,华师附中党委青年委员。(左图)

李之宁 华南师大附中心理教师,全球职业规划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右图)

推荐访问: 数论 第一要务 培养 少年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