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组对本课程所进行的全方位教学改革措施,涉及了电路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体系、考试方式等方面。经过多年持续的教学改革实践,“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本课程已经成功建设成为武汉理工大学视频资源共享课程,将为我校的电路教学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电路分析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180-02
引言
《电路分析基础》是我校电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平台的主干课程,是电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具有工程特点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卓越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路分析基础》所涉及的概念、方法和理论大量地应用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子线路”等专业课程中。它不仅是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还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不仅影响到电路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影响到相关专业的整个教学效果及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组的全体教师,以培养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对《电路分析基础》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的途径进行积极探索研究与实践,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内容如下。
一、重视电路课程建设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一门跨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课程组的教师来自不同专业。在教学改革中,学院将包括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内的10门课程设为重点建设的平台课。从专业角度来看,电路分析基础是其他平台课的奠基性课程,建设好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对其他平台课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电路分析基础”这门平台课程要求做到六个统一,即课程名称统一、学时(含实验学时)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方式统一、试卷统一,这样从教学组织上消除了课程教学的差异,保证了课程教学的质量。
学院非常重视“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各方面建设。在学院资助下,课程组建设了课程网站;在质量工程建设方面,在课程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2006年“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在教材建设方面,课程组教师于2010年编写出版了《电路分析基础》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编写出版了《电路分析》教材(科学出版社)。在教学改革方面,从2012年起,课程主讲老师连续申报《电路分析基础》为学校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方式改革试点课程,均获得学校的批准,对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一直持续进行。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平台课程组织形式下,“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组的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深入研究现代教育理论在电路分析基础教学中的体现方式,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加强基础、重视素质培养落实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课程组通过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及时听取学生交流反馈、积极进行示范教学等活动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几年来,“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学术造诣较深、教学能力较强、结构合理、协作互助的授课团队。
三、保持课程内容体系的先进性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本课程对学生后续课程进一步学习有重要的影响,也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工程概念、专业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课程组持续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技术发展,不断拓展系列课程的内涵和功能,并进行优化整合,构建一套基本理论完整、综合性与工程实践性强的先进教学内容体系,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电子信息工程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为了构建教学体系,对《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比如,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以及拉普拉斯变换的引出及其推导,使学生在后续课程如“信号与系统”的学习中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强调了频率特性的分析,从离散频谱到连续频谱进行了数学描述,使学生建立起频率分析的概念和方法;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的引入为后续的“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奠定基础,从而与后续课程一起形成相互关联的教学体系。
另外一方面,根据电子信息类学科发展对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提出的要求,课程组将传输线理论和非线性电路纳入电路分析课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与后续的高频电路、微波电路等课程进行衔接。
四、课程教学中体现特色
电路理论作为科学研究领域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历史中已经大约有二百多年了,经典电路理论、近代电路理论和电路与系统理论这三个发展阶段贯穿于整个电气科学的发展之中。电路理论发展到近代已经与起源于电路的系统理论密切结合,全面引入网络图论,深受计算机的冲击,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的研究方兴未艾,集成电路的出现并向超大规模迅速发展的状况将在相当长时间里左右电路与系统学科的发展;在器件上多端化、集成化;在分析方法上系统化、通用化、计算机辅助化;在综合上有源化、最佳化、数字化(离散化)、可集成化;在体系上从线性扩大到非线性、从无源扩大到有源、从时不变扩大到时变、从模拟扩大到数字、从单元件分立扩大到电路系统的集成。
将这些内容融会贯通到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就能够表现出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时代特色;将这些相关技术引入到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就能够形成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技术特色。为此,课程组在编制教材和编制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案时,充分注意了基础理论与新技术的融合,使得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具有特色。
五、教学方法改革
在《电路分析基础》及后续课程教学中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实物教学、仿真教学、现场教学(实训教室)、网络教学相结合,即将新方法、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而将作业、答疑、讨论等环节引入到网络教学中,从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加强教与学的信息交流,重视对学生主动式学习的培养,通过问题和思考题等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六、教学手段改革
研制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电子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开展适应现代技术的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研究和探讨多媒体在正常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以讲授基本理论和方法为重点,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讲解具有动态性质的知识点和扩充知识面的观点,使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教学效率。引入MATLAB、EWB等计算机辅助分析与仿真手段,使电路理论分析计算与计算机仿真技术有机结合,为学生呈现更直观的电路工作状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改善了学习效果。
七、考试方法改革
以往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考试形式单一,以学生卷面成绩作为评定标准,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了更加客观、科学地考核学生,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考试方法改革从关注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理论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等方面入手,将理论考试、平时考查和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相结合。教师按时批改学生作业,及时发现学生理论掌握情况,并作出相应的举措。而在考试命题方面则突出能力考核,考试命题原则是:重视基础,突出重点;淡化技巧,注重方法;重视应用,侧重能力;题型多样,结构合理。全院实现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集中流水阅卷。考后进行试卷分析,评估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方案。
八、结束语
经过多年持续的教学改革实践,“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课程改革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本课程已经成功建设成为武汉理工大学视频资源共享课程,将为我校的电路教学做出更大贡献。根据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状况,我院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仍然需要不断创新。要利用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实践平台,加强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要建立师生互动教学平台,强调“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要开设开放性综合实验;要进一步完善网络资源库,包括课程的教案、课件、题库、作业及答案和网络测试试卷等,使学生能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和进行学习交流。
参考文献:
[1]邱关源.电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志伟等.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7).
[3]金波.“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12).
[4]王文婷,等.LabVIEW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03).
[5]郑义,张宇飞.结合仿真软件的适时教学方法在电路分析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7).
[6]周天宏.《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甘肃教育,2014,(11).
[7]窦建华,潘敏,郭铭铭.“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8]王源,任时和,王连胜,宋书建.《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三亚学院为例[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12).
推荐访问: 教学改革 浅谈 电路 课程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