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水力学”教学新模式研究
摘 要:“水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它是力学的一个分支。推进“水力学”重难点的教学模式创新,提高水力学教学质量,是高素质综合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文章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倡和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理论与公式推导中融合国内外先进的工程水力学问题,使学生在科学思维结构、知识体系上与国际前沿接轨,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的引导,拓展部分学生编制及应用数值计算软件,初步形成本科生“水力学”课程分类培养与教学改革创新模式,以实现高素质工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水力学;教学新模式;工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2-0075-03
進入21世纪以来,加强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实施创新性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刻不容缓的重要战略任务。2012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2012)指出,力学是各类工程技术的发展支柱,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起着“地基”和“桥梁”作用。“水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是高等工科院校水利、土木、环境、机械、热能、化工、矿山、冶金等诸多专业都需要掌握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1],是学生专业能力形成与未来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依托[2]。
“水力学”的任务是研究液体(主要是水)的平衡和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工程应用[3],它是流体力学的一部分,是建立在流体力学基础之上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4-6],具有理论性强、经验公式多、概念抽象、推导复杂且易混淆等特点[7-8]。同时,“水力学”具有对学生“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数值模拟”等课程知识要求较高的特点[9]。它不仅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提供理论基础,而且注重实际应用,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10-11]。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水力学”与其他各门力学课程一样,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认为最为难学的课程之一:一是概念不易理解,二是公式记不住,三是考试成绩不理想,四是知识掌握不透彻[12-14]。根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本科教学理念,大学教育需要培养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同时又具有广博知识、创新思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开展以高素质工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水力学”课程教学新方法和新模式研究意义重大。
一、教改目标与特色
(一)教改目标
探索教改新思路,系统化“水力学”理论教学内容,重视理论基础,开展专题教学与对比分析式教学,引入并拓展部分学生积极尝试水力学常见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材施教,初步形成以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水力学”课程教学创新模式。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崇尚科学、德才兼备、勇于担当、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治学、治业、治国英才。
(二)需解决的教学问题
如何在各高校“水力学”本科培养方案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尽可能传授更多的知识?如何与选修课“计算水力学”、“高等流体力学”、“环境水力学”等课程内容很好地衔接?如何引入常见水力学问题的数模方法并拓展部分学生使用数模软件?如何在“慕课(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微课(MC:Micro Course)”等在线课程的冲击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等基本工作能力?
(三)教改方案
为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完善教学大纲、试题库、齐全的教学辅导材料、规范化的教学文件、档案、资料管理,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其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学期开课前一定要了解班级学风情况、学生特点等方面的细节问题,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教学安排,学得比较好的,要求可以更高些,如做些专题研究、数值计算研究;学得比较吃力的,只要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就可以了。再次,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强化水力学课程实践环节,培养实验创新能力。最后,教学过程中主动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水力学”方面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生活经历、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作风和学术上的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动力。
二、水力学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结合“水力学”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优化学习过程,推进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水力学”教学新模式(图1)。
1.积极推进课程网站建设与网上互动。吸取国内外“水力学”教材精华,调用多媒体信息,共享教学资源;采用包含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水力学的兴趣,开展教师网上答疑、讨论、发挥教学QQ群功能。
2.采取多样化考核方式。包含出勤、课堂积极性、课堂讨论、随堂笔试、网上测验、演示PPT、撰写课程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
3.开展专题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且关联性较强的重、难点内容进行专题讲授。在理论推导中融合新的工程水力学思想,探索以工程案例为依托的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知识体系,坚持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相互融合、协同创新。
4.开展对比分析式教学。对比法是帮助理解、增强记忆、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相近的事物做对比,可找出其差异;将多个事物做对比,可寻找其相互联系;将两个印象不深的事物做反复比较后,两者都理解和记住了。利用图、表、动画等形式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对比,通过比较学习、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不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水力学教学效果。
5.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单独开设实验课,实现开放实验与非开放实验相结合,实行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相结合,增加演示实验内容,支持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开发水力学实验教学仿真模拟软件。从直观演示到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精心选题,贴近实际工程,创造现场氛围。
6.开展主动学习实践活动。每节课在下课前布置下节课的讨论题,要求课下准备,下节课讨论,提高学习兴趣;及时发布教学重、难点,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根据教学基本要求适当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鼓励学生撰写学习研究小论文,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7.开展水力学新生研讨课。选择一个主题展开教学,以指导学生学习研究,激发新生对求知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以问题或话题为载体训练基本学习、研究能力,以教师引导激发研究兴趣,以师生互动启迪自主学习,以鼓励质疑倡导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与表达能力。学生从教师的学识风范、个人体验中,领悟研究型、探索式学习方法,感受全新的学习氛围。
8.加强本科生国际交流。通过交换生项目、联合培养、海外研习、暑期学校等方式,分期、分批选派学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交流,拓展国际视野,了解学科领域前沿。鼓励学生利用国外条件开展研究工作,尽快适应和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研究群体。
9.教研相长。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讲授给学生,将科研项目与创新实验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提高创新能力实践水平。通过与顶级科学家交流研讨、举办经常性的高水平学术报告等形式,搭建高端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教改措施
(一)打造丰富的课程资源
在“水力学”现用教材的基础上,丰富课程网站资源,包括课程简介、导学、教学日历、大纲、课件、视频、试题库、工程案例、数值软件、自我测评等内容,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更加条理清晰,易于学生学习。
(二)充分利用实验资源
在原有教学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与科研项目结合紧密、有较强创新性的实验内容,使教学实验更加面向工程实际,更加突出综合性、探索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教学理念。形成包括认知实验、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前沿性实验和开放创新实验在内的新实验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
为了加强素质教育,在考试内容上应减少客观题,加大主观题,注重内容的应用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在考试方法上建议实行半开卷考试方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学生通过“水力学”课程的学习,在广度、宽度和深度上更好地掌握“水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提升教学质量和教改效果。
(四)重视课堂讨论
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模式对工程案例的研究背景、建设过程以及水力学问题等进行课堂讨论与互动,探索以工程案例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活跃度,改善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五)加强自主学习
采用课前预习—课中提问讨论—课后练习的方式,大幅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除了巩固教学内容的书面作业,建议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project作业,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讨论,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
(六)拓展基层教学组织
“水力学”是工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积极促成跨学科、跨院系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立,拓展校级“水力学”基层教学组织,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推进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成长与发展,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一)理论教学系统化,开展专题教学、对比分析式教学
教学内容需符合新形势下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学方式也要符合信息化时代的特征。通过对水力学内容多次重复、反复推敲,利用图、表、方框图、动画等形式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对比,课堂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师自身做到讲好每一堂课,常讲常新,把握本学科的动态和进展,做到高起点、有新意。
(二)注重实践教学
针对水力学经验公式多,试算图解法及迭代法求解烦琐,在沿程水头损失计算、管道水力计算、明渠水力计算、堰流、闸孔、消能水力计算等方面拓展部分学生采用編程的方式解决水力学问题。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水力学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水力学”在生活和工程中的广泛用途。
(三)加强工程学科本科生“水力学”教学的分类培养
开展“水力学”分类培养课程模式,形成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分类培养框架,针对不同专业授课对象,调整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实现本科生分类培养,为多口径人才需求提供支撑。
(四)推行以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水力学”教学新模式
采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一些反映当代最新研究水平的内容,如紊流理论、非定常理论和新的测量技术、智能算法、计算水力学等。在完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开展课程与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实现人才分类培养目标,形成以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水力学”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丁祖荣.流体力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7.
[2]何文学,陈冬云,李东风等.《水力学》课程“123教学模 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12,(4).
[3]张志昌.水力学:上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7.
[4]吕宏兴,裴国霞,杨玲霞.水力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2011:6.
[5]李玉柱,贺五洲.工程流体力学:上册[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6:10.
[6]禹华谦.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出版社,1999:12.
[7]莫乃榕.工程流体力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5.
[8]李家星,赵振兴.水力学:上册[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 社,2001:1.
[9]旦增平措.水力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 2011,(1).
[10]余周武.《水力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改革的思考[J]. 水利天地,2010,(2).
[11]郑志宏,李寻,刘金辉等.“三合一”分层教学模式在水 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7,(3).
[12]王黎军.《水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中 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
[13]王烨,孙三祥.凸显实践环节的流体力学教学新模式研 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2).
[14]孟宪萌.关于“水力学”课程的教学体会及教改方案的 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1,(4).
推荐访问: 水力学 人才培养 为目 标的 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