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生产力: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
摘要:信息生产力的产生并非逻辑推演的结果,而是深刻的历史原因与时代背景相互作用而成。信息生产力是创造、采集、处理、使用信息并获得信息资料的水平和力量,它具有高智能化与网络化、高渗透力、全球范围运行等显著特征。与传统工业生产力相比,信息生产力具有更优的技术基础,能更好地满足人的现实需求,更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科技进步问题、人才培养问题以及创新能力问题是我国发展信息生产力所必须重点关注与解决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信息生产力;新质态;现实途径
中图分类号:B0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8)01-0047-04
一、信息生产力产生的时代背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在不同质态生产力生生不息的交替中实现的。一种新质态生产力的产生,并取代以往生产力而占据主导地位,并非逻辑推演的结果,而是深刻的历史原因与时代背景交互作用而成。当今的信息生产力也是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综合产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信息生产力的产生及其发展有其必然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工业生产力的内部结构体系极大地阻碍了劳动者的自主创造性,最终成为工业生产力内部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工业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与人类文明的大踏步发展。但是,工业生产力本身依托于大机器生产,且人几乎被等同于机器。国际电影大师卓别林创作的许多电影,如《摩登时代》等,便揭示了这其中所存在的深刻矛盾:机器的运转速度越来越快,效能越来越高,而人却越来越受制于机器的运转,成为机器的奴隶。而人并不是机器,同时也不可能、不愿意接受机器的奴役,因为人是有思想和自主创造力的个体,被等同于机器,进行简单的“复制”性的生产,并不能满足人的自我需求,即自我创造性需求。这一矛盾随着工业生产力发展的逐步深入,最终成为近代工业生产力的内在局限。这种局限必然要求生产力发展、过渡到一个新的阶段,将人从直接的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解放人之个体乃至于整个人类的思想和智力创造性。
其二,工业生产力形态下,外部自然资源日益紧张、人与自然关系日益冲突与恶化形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从更高层级上解决这一矛盾和冲突。
生产力的每一步发展,不仅是其内部矛盾作用的结果,还是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其作用的结果。后者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资源的供求矛盾这样的硬约束,迫使生产力所依赖资源的转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信息生产力取代工业生产力成为21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先进生产力同样遵循着这样的历史发展规律。工业生产力以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的大量消耗为基础,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经济增长的道路,即“以拼资源、拼劳力、拼设备,高资金投入、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低效益产出”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这种发展模式虽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却难以为继,不可持续。
其三,工业生产力的大发展,促进了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为信息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技术、产业支持,从而使信息生产力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可能。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先进生产力的产生具有直接的驱动、推导作用。20世纪50年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引发了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从而为信息生产力的产生奠定了充分的资源基础、智力基础、技术基础以及产业基础。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扩大了信息的获取渠道,丰富了信息的存在形式与方式,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使人们的智慧与思考突破了个体的狭隘性与生命的有限性,如计算机与互联网使人们能够轻易地获取各方面的资料、知识与信息,也能够快速而轻易地将各种信息、知识以声音、图像等形式进行存储并传递到互联网上,方便网上所有用户的阅读、欣赏、学习与下载。同时,由于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以及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对人类部分大脑活动的解放,使人类能够更专注于一些创造性及综合评价性的活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整体素质与智力水平。再者,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应用,逐步形成一批信息产业,如计算机产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产业等,从而将信息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即信息生产力。
二、信息生产力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信息生产力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采集、处理、使用信息并获得信息资料的水平与力量。这就意味着:第一,信息资源进入生产力系统,并成为这一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信息无时不在,但均没有成为生产力中的一个独立要素。上世纪中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与创新,以及市场经济竞争尤其是速度与效率的竞争、人才竞争、社会竞争、国家竞争的需求激增,具有高渗透力、知识性、可接连性等特征的信息日渐显示其重要地位与作用,并逐渐从生产力诸因素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存在的形式,并成为生产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第二,信息成为生产力增长的主要来源。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事实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世界银行在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的差异进行分析后发现,物质资本对这些差异解释的比重不到30%,其余的70%以上要直接或间接地归因于构成全要素生产率的无形因素,即信息知识类要素。
当信息发展成为生产力之时,信息生产力便成为一种最具活力的、先进的生产力形态。与以往生产力相比,信息生产力是以信息的创造、采集、处理与使用为主体而不是以开发和利用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为主体的生产力,这是当代信息生产力最为本质的特点。在这一基础上,信息生产力凸显了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突出特征:
第一,信息生产力是高度智能化与网络化的生产力。
信息生产力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劳动工具变成了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体系,劳动资料效用的发挥需要现代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撑,各种劳动资料联成了一个具有正负反馈功能的、网络化节点式的、有机的互动网络体系;劳动者经由工业生产力时期的文化型劳动者占主体,变成了以科技型劳动者为主流,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与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专业化技术能力的提高与创造性知识的生产上;信息生产力的劳动对象也从各种有形的实物,如书籍、报刊、支票、现金、现场会议等转变成数字信号等虚拟物,“0与1”以无形的方式在磁盘中转化、存储、处理和显示各种方字、图像、影音等信息,并以极快的速度在光纤网络中超越时空传输。与传统工业生产力的机械化特征相比,高度智能化与网络化是信息生产力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第二,信息生产力是高渗透性的生产力。
信息生产力广泛地沉浸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中。信息生产力的这一特性与功能根源于它的科学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的性质与功能。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渗透力最强、应用最广泛的高新技术。自上世纪中期开始的几十年中,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批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以年20%的速度增长,形成了巨大的信息产业规模,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各国增强综合国力的“倍增器”。在对传统产业的优化改造方面,信息技术堪称渗透力最强的“催化剂”,它有效地提高了这些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加快了产业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质量服务业转变,赋予传统产业新的内容。据测算,一个国家对通信建设的投资每增加1%,人均国民经济收入可提高3%。信息技术还通过提供各种信息设备,广泛渗透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工程产业、智能机械产业、超导体产业、太阳能产业、空间产业等,成为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头羊”。信息技术的这些特质与功能决定了信息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如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贸易结构等一系列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对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改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素质及协调性等。信息生产力的这种渗透性由于将多方面资源、人力等进行集成,因而表现出了强大的功能放大作用与极高的效率,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充分体现出信息生产力优于传统手工生产力与工业生产力的特点与优势。
第三,信息生产力是全球范围运行的生产力。
信息生产力是一种新质态的生产力,这不仅体现在它优于以往生产力的技术内容,还体现在其速度迅猛的技术传播速度。这源于信息本身所具有的多种特性,如可分享性,即可供多个使用者同时分享,且不计分享者的多少的特性;可复制性,即信息可以从一个载体复制到另一个载体,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易流动性,即可借助于一定的传输技术与传播渠道,从一个区域流向另一个区域,而且传输的渠道越多、传输的技术越精,信息流动与扩散的速度就越快。这些都是信息资源区别于物质与能量资源的重要特性。随着全球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这些特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世界上某地发生了什么事情,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全世界都会知道;同样,由于网络本身的全球化,新技术能够迅速超越时空的局限,即时向全球传播。信息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信息生产力所具有的迅猛的技术传播速度。在信息生产力阶段,各个国家面对的竞争都不再是本地或本国的竞争,相反却是全球范围内的竞争。
三、信息生产力对近代工业生产力的突破
信息生产力取代工业生产力占据主导地位,这根源于信息生产力对近代工业生产力的根本性突破。这种突破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更优的技术基础;更好地满足了人的真正利益与真正需求;更符合广义上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这三个方面也成为信息生产力之所以能够称为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一种新质态的原因。
首先,信息技术具有更优的技术基础。
蒸汽技术与电力技术等机器技术体系是近代工业生产力的技术基础。这种技术体系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具有耗费资源、污染环境、束缚人的创造性等突出的局限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则将技术要素的中心从资源利用转向信息集成,着眼于对人类信息器官的功能的扩展与延长,不仅突破了机器技术的缺点与局限,还发挥出更优的品质与功能,如计算机技术极大地延伸了人脑的功能;通信技术为人类提供了各种便捷、无污染的绿色信息通道;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全球范围的信息共享;信息存储技术为人类提供了多种信息存贮与检索设备等。这些技术及其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个体的创造力与自主创新精神,为人类开启了一个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全新世界,而这些都是单纯依靠机器技术所无法做到的。
其次,信息生产力能更好地满足人的多层次、个性化自主需求。
工业生产力以解决农业生产力时期的物质资料匮乏困境为目的,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满足人们的自然需求(要求温饱)与社会需求(要求金钱)。随着全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每个人的个性化自主需求及其它高层次的需求愈加强烈,人们期望能快速便捷地得到“符合自己品味”的商品,而标准化的大工业生产无法满足这些需求。信息生产力运用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通过信息和知识的编码化的方式,低成本高效率地满足了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之上的更高的个性化自主需求:“大规模敏捷定制”既保持了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优势,且能迅速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多层次需求;方便快捷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丰富了人们的工作内容与生活方式;高速通信网络和各种信息化终端设备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与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知识交流;电子商务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成为主要的交易形态;远程医疗、远程办公、电子学习……覆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和知识满足精神和文化需求,同时享受信息技术提供的随处可及的个性化的服务。
最后,信息生产力更符合广义上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
工业生产力虽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却本质上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而信息生产力依靠的是具有“无限性、增殖性、共享性”的信息资源,这便为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后盾与基础。正如奈斯比特所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的经济才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建立在一种不仅可再生且能自生的重要资源上,再也不会发生资源枯竭的问题了。”① 同时,依靠信息技术,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益、低消耗型”的新型产业,促进经济规模与布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就业结构,甚至社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信息生产力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将工业经济、工业社会推进到信息经济、信息社会。
四、我国发展信息生产力的现实途径
在信息生产力时代,能否抢占信息生产力发展的制高点以及信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该国在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与国际竞争力。对我国而言,大力发展信息生产力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劳动者总体素质不高,要发展信息生产力必须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发展信息生产力的技术基础与支柱。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信息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发展信息生产力,离不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群及高新技术产业群的支持。以信息产业为例,近年来,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在3%左右,而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3倍。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信息技术、产品研究投入不足,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软硬件产业发展不平衡,尤其是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一些关键技术产品上缺乏核心竞争力等。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便可看出这一点。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比率仅为30%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而且比发展中国家35%的平均水平还要低。
大力发展信息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迫任务。这一任务要求我们制定中长期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加强基础性研究与高新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将信息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与主导产业,提高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时,用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带动、提升相对落后的农业化、工业化生产力水平,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素质与国际竞争力。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信息化人才及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这是发展信息生产力的人力储备与人力资源的需要。
人才资源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通用信息人才与专业信息人才,都是行业奇缺人才。前者是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的稀缺人才;后者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稀缺人才。高端人才缺乏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隐患,熟练操作的技术工人的供不应求同样阻碍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技术工人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低的多,高的少;高等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如何尽快提高中国信息人才水平,推动中国公民信息素质的教育与培养等将是我国大力发展信息生产力所必须面对与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教育入手,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结合当今信息技术走势和我国特有的思维方式培养一批拔尖的人才。同时,在人才的培养方式上,要突破过去那种循规蹈矩的模式,紧跟世界最新技术趋势,结合我国的特色创建灵活多样、多层级多形式的培养方式;在人才的任用上,要打破过去那些传统的用人方式,给人才一个宽松的和能够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环境。
第三,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信息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信息生产力的发展建基于信息科技基础之上,而信息科技与以往的技术不同的是,“当代信息技术不再以‘革命—延续’为主导发展模式,而是以‘创新—集成’的模式发展,尽管它也将前者不着痕迹地蕴涵进去”②。这一发展模式的转变为每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信息生产力而言,它所要求的创新并不仅仅指的是技术创新,而是同时包含着观念创新、方法创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创新。这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是大力发展信息生产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2005年党中央提出,要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从多个领域来推进我国的创新体系建设,这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的紧迫要求,更是大力发展信息生产力、提高我国信息化水平的紧迫要求。
注释:
①[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梅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② 周昌忠:《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变化与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责任编辑 陈金清)
推荐访问: 生产力 形态 先进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