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资源管理中水量水质联合调控的模式
摘 要:水资源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资源,它的存在有着非常明显的意义。当我们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时候,必然会接触到一项调控活动,即水量水质联合调控。它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协调生态。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运筹学以及经济学知识,借助控制污染物的方式来实现掌控水质的目的。笔者在这个前提之下,具体分析了调控的具体模式。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水量水质联合调控;模式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24-0135-02
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之后,人们非常关注水量水质联合评价。最近几年,国家的经济和科技都在以超高的速度发展着,此时不论是工业化亦或是城市化的进程都在不断加快,很多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而且会排放许多污水,这就在无形中导致水质化缺水问题非常突出。此时,为了避免问题扩大,就要在做好资源配置工作的前提之下,合理的变革管理模式。在河流水功能区划的水质目标约束下,如何合理估算满足一定“生态需水”或者河道基流量等基本条件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如何合理规划和配置流域上、中、下游“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笔者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具体论述了新的水资源数量和质量联合评价的方法与应用实例。
1 国际上水资源配置的研究过程
上个世纪的中后期,我们国家的水资源污染问题非常严重,总的水体质量明显下降。目前,为了降低污染,保护水体质量,合理控制用水情况,很多国家都开始积极研究应对策略。比如,美国出台了最高日负载计划,而欧洲等国家针对莱茵河等河流出台了水质复原计划,日本制定的二轮污染物总量调控措施等,这些措施的出台都在一定层面上带动了水量水质联合调控工作的发展。
较之于西方国家来讲,我们国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不是很早,到目前为止也就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在最初的时候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优化灌溉用水以及调度水库等方面,到后来逐渐朝着大型、多目标、多角度方向发展,融合了风险性和随机性的水量水质联合总量调控的优化配备。经过不断的探索,如今的研究方式得到了很大的突破,而且其研究内容也逐渐变得更加完善,此时经济社会以及水资源等都变成了无法分割的配置体,而配置结果也更加合理,相关的调度工作也实现了设定目标。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因为该调控模式的出现能够确保资源公平,确保资源持续运用,同时与利用水准等的关联也非常紧密,再加上世界各国对水资源配置的研究成果,因此可以说水量水质联合调控模式是能够适应现阶段的水资源管理的。
2 现阶段水量水质联合调控的研究状况
在上个世纪的中后期,水质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国家积极开展应对活动,通过恰当的配置水资源使得水质逐渐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因此在开展水量调控工作的时候,将水质看成一项关键的评价数值,也就是说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使用基于水质变化的水资源优化配备模式。而且,因为对供水等的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使得管理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谓的水质水量联合调节控制指的是最佳的水资源管理与应用。在融合了当前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研究成就的前提之下,我们国家的水利机构结合当前的水资源形势,从多个方面入手,认真分析了水质模型等内容,同时还深入研究了资源利用率以及总量管控等方面的内容。总的来讲,要想确保水资源配置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要积极开展水质水量的联合调控工作。同时,因为当前的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我们在开展该项配置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融入高科技元素。
3 水量、水质总量联合控制模式的研究
3.1 水量调控
所谓水量调控指的是对单元水量均衡值的计算,是实现有效、合理配备水资源的基础,也是使有限水资源达到最佳使用目标的前提条件。目前在开展此项计算工作的时候,要分析流域内的资源配置特点,在明确好体系状态以及运算规则的前提之下,按照时段掌控水资源配置体系,最后经过比对模型实施计划来计算水资源配备体系的最佳供需。
3.2 水质调控
所谓的水质调控指的是对研究河段水质达标值的计算,也就是在调查研究河流、湖库、渠道等区域水质的污染物排放量与现状情况的条件下,阐述该地区的所有污染源以及用水和排放之间的联系,进而选择出研究区域水质达标的数据。然后比对节点图和预期水质,比对所有的污染源以及地區水质浓度,分析水质是不是符合规定,便于我们将排污情况控制在河流的纳污水平之内。
3.3 实施步骤
3.3.1 运算纳污水平。依据污染物的排放方式、污染物一年内的变化规则,在参照研究流域的可取性的基础上,从点源与非点源上计算各种污染物的流入量及排放量。在实际运算纳污水平的时候,还应该考虑产业结构变化情况以及节水方法、治污成本等方面的内容。
3.3.2 关系水质达标的要素。控制因子。此处讲到的控制因子,具体来说指的是通过分析流域的水质状态和污染物的实际情况等,选出来的严重制约、检测参数充沛、长期系列变化显著的水质污染物,通常是TN、NH,-N、COD、TP等因子,不过个别水域有自身的独特性,其因子也有差别。水文状态。众所周知,区域的水位以及库容、流量等均会影响到水体的自净以及纳污水平,因此在研究其纳污水平和控制污染物质的总排放量的时候,必须先认真分析水体的流动速率和它的量的改变情况。水体纳污水平。明确水环境自身的纳污水平的时候,要把功能区当成是最基本的运算单元,而该功能区在划分的时候必须依据河段来确定,对于某个具体的河流来讲,每个区域的断面特征和污染物布局情况等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各个河段的水体功能不一样,它们的管理目的很显然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在进行纳污水平的核算工作的时候,不能够使用相同的模型。污染物的流入控制量。通常来讲,要结合每个功能区的纳污水平以及水质状态等来分析其污染物的流入总量。假如总量大于流域自身的纳污水平的话,就要根据规划的污染物流入总量来掌控其排放量,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功能区恢复水质,才能够达到我们规定的目标。水质达标浓度。一般来讲,在确定水质的达标浓度的时候,必须要认真参考河流水功能区与地面水体质量标准,按照功能区划分,以该单元水质标准的上限为标准。假如低功能区处在上游,而高功能区处在河流的下方的话,就应该在低功能区下方恰当划分过度区域。
3.4 测评水质
假如排放污染物质的排污口被布局在河道的两边的话,在测评水质的时候就要将河道的纳污水平考虑到内。在分析河流污染物的降解情況时,必须要依据其物质流入方位来分析,而且还要依据水资源的布局图来判定水质降解浓度和运算单元区的时候所需的水类别之类的数据。在测评水质的时候,必须使用单因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M值法、W值法等综合措施来分析每个区域的水质类型以及单元区之中可以运用的水体的水质类型,进而分析水质是否达标。假如水质测评以及功能区相关的目标标准十分统一,而仅是一个具体的断面存在不同的话,可以通过改变污染物质的流入数量等方法来完成评价工作。
3.5 常用的检测措施
具体来讲,在开展水质检测工作的时候,主要是借助相关的检测装置,分析场地数据以此来确定水质状态,该方法非常简单,易于操控,最关键的是效率较高。如今,由于技术不断发展,此时检测装置的性能也在不断完善,不论是它们传递信息的速率亦或是采集信息的精准性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对于我们开展检测工作来讲意义非常重大。(1)透明度和色泽。众所周知,天然水的色泽非常丰富,为了体现水的透明度,我们制定了透明度有关的指标,它能够反映出水体里的杂质对光线的影响程度。所以,在开展检测工作的时候,可以借助色泽来判定水中的杂质情况,依靠透明度来判定水质的具体状态。(2)微量成分。由于水质中存在微量元素,因此在分析的时候我们必须借助专门的检测装置来测试,常用的措施有两种,分别是原子吸收光谱法与离子发射光谱法。通过分析其中的微量元素,我们能够获取水质状态。要想确保分析工作开展的更加到位,就要合理利用设备,切实提升检测工作的精准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水质安全。(3)氧化还原与电化学法。当我们检测水质的时候,使用几率最高的措施就是电化学措施和氧化还原措施。具体来讲,在检测的时候主要依据相关指标来实现,而这些指标主要指的是:电导率、氧化和还原电位、PH值、金属离子、氯离子、溶解量等。(4)加热与氧化剂分解方法。它的检测指标涵盖如下几个:有机化合物、二氧化碳含量、消耗的氧气含量等。
4 结束语
最近几年,水资源配置工作的重点逐渐朝着城区供水水库水量水质联合调控方面发展。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知,要想做好水资源配置以及管控等工作,就要积极开展水量以及水质联合工作,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发以及使用水资源。通过合理的运用上文提到的调控模式,我们能够确保水资源得到最为合理的运用,能够确保水质管控工作开展的更加合理。我们坚信在广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国家的水资源相关工作一定会开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王好芳,董增川.基于量与质的多目标水资源配置模型[J].人民黄河,2004,26(6):14-15.
[2]夏星辉,张曦,杨志峰,等.从水质水量相结合的角度评价黄河的水资源[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3):293-299.
[3]刘克岩,王秀兰,米玉华,等.水功能区水资源可利用量量质结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5(1):67-70.
推荐访问: 水量 水资源 水质 调控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