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森林昆虫学教学完善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依据森林昆虫学课程建设,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体制的变化,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与研究。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基础教学,注重课程融合;改进教学手段、方法,完善考核,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教学突出问题,需要加快森林昆虫标本建设,增补课时及教学实习强化实践教学。
[关键词]森林昆虫学 基础教学 实践教学
森林昆虫学课程是林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尤其在森林保护专业方面,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多个课程。由于该课程建设随着森林保护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总体上得到了发展与完善。然而,随着生源及就业范围变化,课程体系调整,培养人才数量增多,各种新的实际生产问题多样化,教授与学习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对林学专业昆虫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与研究,为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也为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保障。
一、教学内容注重课程间融合性
林学专业《森林昆虫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教学主要内容包含昆虫基本知识,常见林业害虫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治理,即总论和各论。林学专业本科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已经完成或正在学习化学、物理、植物生理生化基础课程,树木学、土壤与农业化学、农业气象学、森林生态学、造林学、林木育种学等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为本门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将它们应用于《森林昆虫学》课程中以及生产实践,提升教学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注重森林昆虫学基础部分的教学。林学专业学生没有或不全了解昆虫学科的专业基础,因此,总论部分是该专业森林昆虫学课程,也是各论部分的基础和关键,各论部分主要是昆虫特性在某类昆虫上的特化,要解决生产中害虫防治的实际问题,更多依靠运用总论部分的知识。学生能否熟练掌握总论部分对其学习各论部分有很大影响,也直接影响各论部分的教授与学习,关系着其能否具备解决生产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如昆虫体壁与农药的附着能力和渗透关系;农药不同剂型与昆虫口器的相关性;趋光性与假死性的应用等。教学设计中总论部分不仅要有足够学时,而且重点突出,注重实用性。通过讲授、图片、动画、影视、事物观察重点使学生掌握昆虫的外部形态,提高学生对各种昆虫识别能力;通过讲授昆虫生存环境、生态学、行为习性,分析昆虫、植物与杀虫剂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机制。在这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学习内容掌握准确、及时。每节课进行课前提问、课末总结,并在后面的内容始终与前面相互贯穿。
其次,森林昆虫各论部分的讲授,着重教授学生归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昆虫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林业害虫在学习、应用和研究的技能,减少死记硬背,解决各论授课内容杂、多、细、难以记忆、掌握的问题。以往通过对不同林木常见害虫进行,造成同类型害虫反复讲授,内容繁琐,有浪费学时之嫌。同时,学生学习主线不清,积极性降低。顾此采取归类法,将发生特点、为害方式和防治方法相似的害虫进行归类教学。依据生产实践需求,主要讲解其中一到几种害虫的分类地位、分布与危害、寄主、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形成以一种害虫为基础,辐射性学习该类害虫,将那些难于记忆的各种同类害虫通过比较学习方法给予解决,不仅减少课时量,而且提高教学效果。
其三,注重学科交叉,倡导课程间知识融合。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不同学科丰富的知识,然而其能否系统化就会影响人才综合素质。为此,在课程学习中倡导和加强课程间的融合教学,提升本科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森林昆虫学课程主要研究林木、害虫、环境之间关系。教师在教学中,须重在引导学生运用已知课程知识,结合本课程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果,系统化知识结构。例如,植物利用本身的生理生化机制、外部形态结构抵御害虫,害虫又如何引起植物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反应;育林中用林木布局调节树木生长、害虫发生条件的关系,减少虫害;协调害虫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保护有益生物,用来防治林业害虫,提高树木经济效益,创造和谐的农业生态环境。因此,在地下害虫防治课程上,我们要求学生应用土壤与现代农业知识,改变土壤结构、地温地墒、轮作倒茬防治害虫。传统的大水漫灌转变到现在的节水滴灌生产方式,地下害虫的生长发育、分布危害将会发生怎样变化,又是怎样防除地下害虫的危害。应用树木液体流动知识采取注射药剂的方法防治食叶性害虫与毒泥防治蛀干性害虫。上述的这些问题解决需要化学、植物生理生化、树木学、土壤学、农药学以及节水农业知识的整合,才能达到害虫防治的经济、有效的目的。
二、通过教学手段改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森林昆虫学课程是一门以学习林业害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与防治的课程,其具有直观性,所使用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理论教学效果。以前的理论课教学手段主要靠教师的板书,绘画昆虫特征草图,配合部分挂图。尽管草图、挂图与实际昆虫间存在差异,使学生难以准确掌握昆虫的形态特征,但还是主要教学手段。现在,它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尤其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有时难以准确表达,再加上课时的减缩,课程内容量大,教学质量就存在问题。我们在理论课堂上主要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将相关的各种知识进行汇总,利用其声音、图像、色彩和动画效果真实表现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危害和各种生命活动,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实际的距离,增强学生感性认知,调动其思维积极性,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果显示,这种教学手段非常直观和生动,极大地提高了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有些昆虫体型小,重要特征肉眼很难看到,借助解剖镜观察因操作不慎观察不到,教师无法教学示范,难于在两节课中全部指导学生。为此,学校先后购置了电视机、录像机、刻录机、数码相机、彩色电视体视镜和投影仪等设备,使教学质量得以很大的提高。例如,对于小昆虫的识别,或是昆虫气管系统观察,即使在解剖镜下有时难于观察,教师可以在体视显微镜(或解剖镜)下操作,将全过程传输到电视机上,所有同学可以同时得到教师的指导。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得实验教学实现了质的飞跃,大大减轻学习压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改变教学方法,完善考核
森林昆虫学课程包含丰富的知识体系,它是以昆虫学科为主、多门学科的结合体,其中一个学科的发展都会影响其内容。同样,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合理的知识体系、良好的外化能力(写作与演讲)、沟通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借助森林昆虫学这个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做到:(1)强化基础知识的传授。任何学科的基础知识是该门学科的基石,若不加强基础知识,就难于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也无从谈何创新;(2)补充最新科研成果。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合乎学习,它是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总结与延续,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石;(3)引领认知本领域科技前沿,刺激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思考和解决生产实践新问题;(4)开展报告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就是由教师结合当前科学研究热点,或者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拟出题目或范围,如昆虫翅的形成与树木的关系,昆虫与仿生学,鸟类(啄木鸟)与森林害虫等,确定学生课后查阅大量资料,经过学习与消化,写出文献综述报告,制作讲课多媒体,将所知内容在下节课进行讲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师给予点评与总结。此种方法气氛活跃、融洽,不仅引导学生了解昆虫学,尤其是森林昆虫学,研究的系统性与前瞻性,激发其求知兴趣,而且帮助学生拥有采集、整理与运用资料的信息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自我形象塑造能力。
高素质人才培养不全依赖于成绩,但具体评定还是在课程内容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课程论文,成绩相应由三部份组成,分别占20%、70%、10%。实验操作主要考察学生识别昆虫、解剖昆虫、饲养昆虫的能力、试验报告及课堂表现;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考查采用闭卷的方式;课程论文考查学生完成文献综述的情况,论文是否规范化。
四、森林昆虫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标本建设是课程实践教学基础
森林昆虫学是建立在大量的昆虫实物基础上的课程,只有通过标本的采集、观察、鉴定,才能掌握其特征,进而研究发生规律,进行综合防治。学习不能依靠图片解决问题,需要几年甚至几代人的长期努力才能完成。只有林木害虫标本数量充足、种类比较全的情况下,才能和教材内容配套,满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2.增补课时与教学实习,强化实践教学
在“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森林昆虫学课程学时数比较少,仅含理论课与实验课。而这门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在短的时间内完成全部内容比较难。尽管面对课程建设体系,有人可能认为授课时间足够,但是面对全国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工程的投入,各个林区有害生物此起彼伏的发生与危害,才显其重要性。
实践教学也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程序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环节,再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并且不同的学校对森林昆虫学实践教学设置不同。有的学校实践教学仅有室内实验;有的包括室内实验和田间调查;有的包括室内实验和实习。这样不同的实践教学设置将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尤其在理论知识学习中,林学专业学生缺乏对昆虫的基础知识,严重影响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践教学拟将进行改革,将实验课程进度前于理论课程,或穿插于期间,使学生的学习经历感性—理论—感性认知过程。这样能够使学生知识掌握牢固,识别昆虫的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高。
由于室内标本基本为浸泡标本和盒装标本,学生在基本形态上有了一定程度地掌握,但活体昆虫在颜色、生活环境、取食状况、危害状及天敌昆虫的取食及害虫防治的效果等均有待于在田间结合生产实际,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教学实习就能够让学生亲身更深入观察和掌握这些在室内难以直观获得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孟楼,王敦,孙全友,贺红.森林昆虫学教材的结构分析及整合[J].中国林业教育,2005,(2):63-66.
[2]王维.谈谈上好“森林昆虫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林业教育,2002,(5):34-35.
[3]杨忠歧.世界森林昆虫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展望[J].中国森林病虫,2001,(1):26-30.
[4]徐丽丽.互惠互利多元文化和而不同 淡化专业素质教育全面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7-80.
[5]白克志,陈鹰.关于“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强化技能”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2,(2):70-73.
(项目基金: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Az0601202)。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推荐访问: 人才培养 完善 森林 改革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