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药酸叶胶藤的鉴别研究
摘 要: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民族药酸叶胶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来源鉴定、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理化鉴别的方法。结果:主要组织特征为中柱鞘部位由石细胞及纤维形成环状,可见草酸钙方晶;木质部分为内外两个部分;髓部散生有石细胞群。粉末特征与组织特征相符。结论:为鉴别该药材,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该民族药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民族药;酸叶胶藤;鉴别
中图分类号:R9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4-0053-03
酸叶胶藤为夹竹桃科花皮胶藤属植物酸叶胶藤(Ecdysanthera rosea Hook.et Arn).的干燥藤茎,始载于《陆川本草》。异名:红背酸藤(《陆川本草》)、十八症、斑鸠藤(《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头林心(《广州植物志》)、酸藤果、风藤、黑风藤(《广西中药志》)等。味酸、微涩,性凉,有毒,入肝经。有清热解毒,利湿化滞,活血消肿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口腔炎,肠炎,慢性肾炎,食滞胀满,痈肿疮毒,风湿痹痛,跌打肿痛[1]。本品还为傣族常用药材,全草入药,可用于跌打瘀肿,风湿骨痛,喉痛,眼肿,疔疮,是一味具有开发和利用前景的民族民间药。生于山地杂木林中或山谷、水沟旁较湿润的地方。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至台湾。越南、印度尼西亚也有[2]。资源较为丰富,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药材资源,特对其来源、药材性状、显微及理化特征进行初步研究。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1.1 实验材料 实验药材酸叶胶藤由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食品药品检验所鉴定提供,植物标本经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鉴定。
乙醇、甲醇、石油醚、硫酸、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等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蒸馏水。薄层色谱用硅胶板购自青岛海洋化工厂。
1.2 实验仪器 Nikon Eclipse 80i型高级研究用正置(明场微分干涉系统)生物数码摄影显微镜、DXM1200 超高品质显微摄影数码相机、Nikon D90 APS-C数码单反相机、数码恒温水浴锅HH-S、循环水真空泵SHZ-d(111)、T-1000型电子天平称、2F-20D暗箱式紫外分析仪等。
2 实验方法
2.1 来源鉴别、性状鉴别及显微鉴别 观察原植物形态及药材实物,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并拍摄图片。将药材制成石蜡切片、粉末制片等,于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构造、细胞特征及内含物特征,拍摄横切面及粉末显微照片,并绘制横切面简图。
2.2 理化鉴别 将药材粗粉(过40目筛),制备成冷(热)水提取液、乙醇提取液、酸性乙醇提取液、石油醚提取液等供试品溶液,进行化学成分系统预实验,初步得出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并对主要成分进行薄层色谱比较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来源鉴别
3.1.1 植物来源 酸叶胶藤为夹竹桃科(Apocynaceae)花皮胶藤属植物酸叶胶藤(Ecdysanthera rosea Hook.et Arn.)的干燥藤茎。
3.1.2 植物形态 高攀木质大藤本,长达10 m,具乳汁;茎皮深褐色,无明显皮孔,枝条上部淡绿色,下部灰褐色。叶纸质,阔椭圆形,长3 cm~7 cm,宽1 cm~4 cm,顶端急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叶背被白粉;侧脉每边4~6条,疏距。聚伞花序圆锥状,宽松展开,多岐,顶生,着花多朵;总花梗略具白粉和被短柔毛;花小,粉红色;花萼5深裂,外面被短柔毛,内面具有5枚小腺体,花萼裂片卵圆形,顶端钝;花冠近坛状,花冠筒喉部无副花冠,裂片卵圆形,向右覆盖;雄蕊5枚,着生于花冠筒基部,花丝短,花药披针状箭头形,基部具耳,顶端到达花冠筒喉部,腹面贴生于柱头上;花盘环状,全缘,围绕子房周围,比子房短;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所组成,被短柔毛,花柱丝状,柱头顶端2裂。蓇葖2枚,叉开成近一直线,圆筒状披针形,长达15 cm,外果皮有明显斑点;种子长圆形,顶端具白色绢质种毛。花期4~12月,果期7月~翌年1月[3]。
3.2 性状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块片,厚0.3 cm~1 cm,直径1 cm~3 cm。外表面棕红色至棕褐色,有的可见灰白色地衣斑,外皮有时脱落。质坚硬。切面皮部浅棕红色,木质部黄白色,具同心环纹,密布细小导管孔。髓部小而明显,略偏心性,棕红色。气微,味苦、涩。
3.3 显微鉴别
3.3.1 茎横切面 木栓层具2~4列细胞,棕黄色,木栓形成层不明显,栓内层由1列扁圆细胞组成,淡棕黄色。皮层细胞10余列,细胞排列紧密,偶有草酸钙方晶,细胞内有红色或棕红色内含物。中柱鞘部位由石细胞及纤维形成环状,可见草酸钙方晶。韧皮部窄。形成层呈波状环。木质部发达,主要由导管、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构成,明显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导管单个或2~3个相聚,直径大,辐射状排列,交界处呈环列状,内部导管单个径向排列,直径较小;木射线由1~3列细胞构成,并延伸至形成层。髓部小,髓部薄壁细胞排列紧密,其间散生有石细胞群。(如图2、3)
图2 酸叶胶藤茎横切面显微照片
图3 酸叶胶藤茎横切面简图
1.木栓层;2.纤维束;3.皮层;4.石细胞及纤维
5.韧皮部;6.形成层;7.木质部;8.石细胞群;9.髓
3.3.2 茎的粉末 粉末黄棕色。木栓细胞多角形,黄棕色,壁增厚。石细胞众多,长方形、类方形、不规则形,壁厚,孔沟明显,直径20~90 μm。导管多为网纹导管和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0~170 μm。棕色块不规则形。纤维多成束,细长,直径约10~40 μm,壁薄,可见纹孔。草酸钙方晶易见,直径6~20 μm。(如图4)
图4 酸叶胶藤粉末图
1.木栓细胞;2.石细胞;3.导管;4.棕色块;5.纤维;6.草酸钙方晶
3.4 理化鉴别
3.4.1 主要成分 据文献报道,药材地上部分含:3-乙酰基-20-羟基-28-醛基羽扇豆烷醇、白桦脂醇、羽扇豆醇、熊果醇、软木三萜、木栓酮[4]。经中药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证明,酸叶胶藤可能含还原糖、多糖、苷类、甾体及三萜类化合物、有机酸、酚类与鞣质等。
3.4.2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1 g,加甲醇10 mL,超声处理20 min,滤过,浓缩,用10 mL容量瓶定容作为供试品溶液。吸取上述溶液各2 μl(1)、4 μl(2)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酸-甲醇(6:4:0.5:0.6)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于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相同位置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斑点a、b、c、d、e、f均为蓝紫色斑点。不同点样量的Rf值相同。(如图5)
图5 酸叶胶藤薄层色谱图
4 小结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酸叶胶藤的来源、药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特征的研究,证明:茎横切面的主要特征为:木栓层具2~4列细胞,木栓形成层不明显,栓内层由1列扁圆细胞组成;皮层细胞10余列,偶有草酸钙方晶,细胞内有红色或棕红色内含物;中柱鞘部位由石细胞及纤维形成环状,可见草酸钙方晶;韧皮部窄,形成层呈波状环;木质部发达,明显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导管单个或2~3个相聚,直径大,辐射状排列,交界处呈环列状,内部导管单个径向排列,直径较小;木射线由1~3列细胞构成;髓部小,其间散生有石细胞群。粉末特征与组织特征相符,含有木栓细胞、石细胞、网纹和具缘纹孔导管、纤维、棕色块和草酸钙方晶。
通过化学系统预试验证明其可能含有还原糖、多糖、苷类、甾体、有机酸、酚类与鞣质等成分,但尚需进一步证明。
综上所述,酸叶胶藤的性状、显微和薄层色谱等都具有较明显的特征,可作为鉴别该药材的依据,也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民族民间药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86~287.
[2]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556~558.
[3]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34~235.
[4]许福泉,刘海洋.酸叶胶藤的三萜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19(3):365~368.
推荐访问: 鉴别 民族 研究 药酸叶胶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