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摘 要】 目的 分析雅安市雨城区食源性腹泻病发生状况,致病菌菌型分布,可疑食物等情况,为有效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在雅安市雨城区人民医院肠道门诊就诊的腹泻病人进行登记,对有明确可疑食物史的病人采集粪便标本,检测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O157:H7、志贺菌及其他致病菌,检出阳性的病人进一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1-12月份共监测肠道门诊腹泻病人363人,收集到363例疑似食源性疾病个案,采样粪便/肛拭标本363份,检出阳性菌株为24例,检出阳性率为6.61%。结论 2013年雅安市雨城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呈季节性波动,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污染为主,卫生监督执法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加强对食品的监管力度,同时加强食品卫生、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致病菌
【中图分类号】 R155.3+1 【文献标识码】 B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是各种致病因子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引起的一类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从而引起公众的不满情绪,食源性疾病是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WHO指出目前发现的食源性疾病只是冰山一角,据估计,报告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不到实际发病率的10%,甚至不到实际发病率的1%[1,2]。因此,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至关重要。本文对2013年本院肠道门诊的腹泻监测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本地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病原类型、可疑食物等情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1-12月份来我院肠道门诊就诊的腹泻病人,选择标准,腹泻:指大便在24h内≥3次,粪便性状出现异常。食源性腹泻:如果腹泻伴有明确的可疑饮食史,即称为食源性腹泻。采样粪便/肛拭标本检测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O157:H7、志贺菌及其他致病菌。
1.2 试剂与仪器 梅里埃微生物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培养基购自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诊断血清购自宁波天润药业有限公司,以上培养基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检验方法 按《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工作手册》、GB/T4789-2003方法进行检测。
1.4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2003和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汇总,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情况 2013年1-12月份共监测肠道门诊腹泻病人363人,收集到363例疑似食源性疾病个案,采样粪便/肛拭标本363份,检出阳性菌株为24例,检出阳性率为6.61%。
2.2 时间分布 致病菌检出率呈明显季节性,1-3月、4月和12月未检出致病菌,6月份检出率最高,说明高温季节食源性疾病发病率较高,这一结果与食源性疾病季节性特征非常吻合。见表1。
2.3 阳性菌珠分类 检出的致病菌分类如表情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检出的致病菌均为沙门菌。见表2。
2.4 流行病学史 24例阳性病例,8例有明确可疑饮食史,其中5例与食用皮蛋有关,比例达20.8%;16例无明确可疑饮食史。从年龄看,成人有13例,占比达54.2%,儿童11例,占45.8%。
3 讨论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发的中毒或感染性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以及、寄生虫病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第二位,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之一[3]。我国食物中毒报告的发病率,自1983年食品卫生法以来大幅度地下降,但仍占人口的7/10万左右。上海市1988年春,由于食用不洁毛蚶造成近30万人的甲型肝炎大流行,这是一次典型的食源性疾病的大流行。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都已将食源性疾病列入公共卫生管理的首要议题。美国自1996年便建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我国在2000年开始在全国逐步开展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4]。
为了解本地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病原类型、可疑食物等情况,统计了本院2013肠道门诊的腹泻监测数据资料。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检出率在6-10月份存在一个高峰期,分析原因应该是这个季节气温高,食源性致病菌繁殖加快,食品易发生变质有关。所以在夏季食源性疾病高发期卫生监督部门应该更加严格地进行监测管理。消费者应该更加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吃生冷食品、饮料、凉拌菜等,尽量吃熟食和加热后的食品,不应贪图凉爽吃太多生冷制品。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典型表现有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等胃肠炎症状。腹泻症状轻重不一,每日数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稀便,水样便、粘液或脓性便,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等可引起血性腹泻。病程一般较短,1-3日可恢复,免疫力低下者也有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从本次检测数据,均为沙门菌,沙门菌在自然界中有广泛的宿主,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手的接触直接传播,在检出的24例阳性中,成人13例,占54.2%;儿童11例,占45.8%,提示我们要重视儿童的食物安全,加强儿童的食物安全管理。从感染来源分,24阳性病例中,18例无法说出明确的感染食物,仅5例有明确的食物,这提示卫生监督部门和个人应该更加关注食品安全,以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庞璐,张哲,徐进.2006—2010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简介[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06:560-563.
[2] 蔡炯.食源性疾病的现状与防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09:1150-1152.
[3] 黄中夯,李咏梅,张立实.国外食品安全控制与食源性疾病监控策略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7,02:116-119.
[4] 李香亭,陈道湧.虹口区2008年临床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05:936-938.
推荐访问: 我院 监测 疾病 分析 食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