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纸钞银票上的防伪艺术创作

2022-03-28 08:23:08 | 浏览次数:

zoޛ)j馝t}i))Z材料,并将废弃的公文纸打成纸浆作为配料进行大量添加,使得这种钞纸的颜色呈现特有的青黄灰色,而且纸张极其厚重,约有6.5克,虽显得有些粗糙笨重,却难以仿造,当时发行的“大明宝钞”使用的就是这种桑皮纸。“大明宝钞”是由明代户部和各省奏请皇帝批准后分别印制的(图2),不仅票面设计复杂,而且有中书省准奏印造的内容:“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

●   印制图案

古代纸钞、银票印制的图案都很复杂,其花纹精细,大部分为手工雕刻,题材有八仙、二十四孝、花草、山景等,或者直接采用名家的书画作品等(图3)。

宋元时期的纸钞图案以庭院建筑、花鸟、人物居多,外边装饰花纹边框;清代的宝钞则以龙纹图案居多,外边装饰花纹边栏,因图形复杂,作假者不易摹仿(图4)。

民国时期,随着外国印刷技术传入中国,对纸钞、银票的印制,在防伪图案上更具中国文化特色(图5)。如民国早期的振华公司“壹吊”老银票,该票长约177、宽约111毫米,正面内容为“城南大脉张家,黄县,振华公司,灯下不付,振华银号,认票不认人,留心仔细看印记,凭票即付足钱壹吊整”。该银票面图案相当精细、漂亮,正面图案为一座具有地方风情的庭院,背面图案犹如皇宫的后花园或类似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可谓精美绝伦,令人爱不释手(图6)。

●   经常更换票版

古代的纸钞、银票不像现在的纸币,很多年才会出新版本,当时为了防止造假,朝廷对纸钞、银票的管控强度特别大,将发行周期定得特别短,隔三差五就会有新的纸钞、银票出来。如果票贩子想造假,就不得不经常更换票版,还得销毁原来的旧版。有些造假的人甚至在短时间内还没有造出来,朝廷就又出新版纸币了,等于白忙活一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造假活动进行了有效遏制。

●   多色套印

除了币纸、票版,历代政府也在印刷色彩上下了功夫来实现防伪。如“交子”的印刷,为了安全防伪,已开始使用红、蓝、黑等颜色,套印花纹图案及官方印章,这大概就是双色及多色套印的开始。到了民国时期,银票与纸币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图7)。

●   文字防伪

古代纸钞、银票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上面印有大量與货币本身毫无关系的文字,大多出自帝王将相或书法名家之手,有的还印有刑律,有的则印上人名。印制的文字一多,则难以造假(图8)。

●   多重印押印

古代的纸钞、银票,特别是最早由私人发行的“交子”,在印制和使用过程当中必须得到官方的认可。即官方将收到的钱数记在交子上,经签押后,方可做现钱使用。流通时,朝廷发给各省留一枚印记,各省发给各府留一枚印记,各府发给各县留一枚印记,各县发给钱庄留一枚印记,最后钱庄发给民间再留一枚印记,这样做在当时就是一种有效的防伪印记措施(图9)。

●   密押技术

清代的晋商,则采用了密押技术以防伪,例如日昇昌票号在1826年至1921年的九十五年间,总共换了三百套密押(图10)。

根据史料的记载,无论是官方银票还是私人钱庄银票,都是一种汇兑凭证,因上有密押,所以很难发生冒领的现象。

所谓“密押”,其实就是一种暗语和暗记。因为发出的银票都有个公认的模式,“只认银票不认人”,类似于钞票属性,而且用密押防伪的手法也层出不穷,各家银号的暗语不同,而且是绝密,外人很难知道。例如一些暗语从字意上看是一种常规语,但在“密押”上又是另外一种意思,如“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这12个字,是一年12个月的代号;“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图自利,阴谋害他人。善恶终有报,到头必分明”这30个字像是警示语,却是一个月中30天的代号;“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后行”,则对应的是一到十的数字;“国宝流通”代表的则是“万千百十”。在这里试举一例:取上述不同内容中的各一个字——“视”“笑”“客”“宝”,暗语即为“十月二日两千”。

此外,暗语在银票上展现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印刷体、手书体和章印记。填写银票者(含本人单位新签发的银票和其他单位银票的过手流转)只在上述三种方式的文字上,用毛笔打“厶”或“O”,切记当时使用的“月日”是古历。这些暗语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更换,外人无从破译,而汇票只要一经兑付便立即销毁。暗记的用途与暗语一样也是防伪,填写银票都是软笔,即在银票的笔迹上做暗记。如某个字的拐弯可能内藏玄机,一横与竖、撇和捺上都有暗记;有时在银票的某个角落扎一个针眼,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票面破了,其实这一个或多个针眼也是暗记(图11)。

●   防伪印章

古人为了防伪还设计了微雕章,雕刻得很精细,需要很高的水平才能雕刻出来(图12),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防伪手段。

古代的各家公私钱庄在防伪上也各有奇招,如神话中的传说人物,多数采用一种上部斜二角呈四角半圆状的印章,其图文构成的设计非常复杂,非专业人士极难仿造,而且它还带有防止盗用的特殊功能(图13)。

银票的印章分为名章、暗章和骑缝章。名章,就是名号;暗章,种类就多了,大多数是暗语,主要用于防伪;骑缝章,也就是连在一起的两份票据(上为存根下为实据),在它们分离线的中间盖上印,再撕开,存根为内部传递,持票人需要兑现时,要跟存根上的一半组成一个完整无误的印鉴,以定真伪。另外在票面本身还要有另外完整的印鉴,使用时要与预留的印鉴折角验印,以判断是否为同样的印鉴,以辨真伪。

●   民间设立辨钞人

各地官府都在钱局设有辨钞人,专门帮助民间识纸钞、银票真假,普及知识,提高人们辨别真伪的能力。辨别后收取手续费,一般收二钱,多的六钱。这在我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历史背景下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

●   颁布律法,严惩制造伪钞者

除了技术上防伪,无论是宋元还是明清时期,政府对制造伪纸钞、银票的犯罪行为,惩罚都非常严厉。像宋代,奖惩并行,奖励告发者,奖励查获的官员,对自首者免罪受赏;而对于伪造者、包庇者、转用伪币者、失察官员等都会进行相应的惩治,伪造纸钞、银票与伪造官印文书者的刑罚均由被流放加重至绞刑。

比如元代规定,对制伪钞的犯罪行为实行连坐,即使遇上大赦,杀人放火的重刑犯可能被赦免,但制造伪纸钞、银票者不能赦免。

当然,以上的这些防伪苦心,放在当时的科技条件大背景下,也称得上是高精尖技术。但随着进入近代社会以后,这些印钞的防伪技术就渐渐落伍了。而在中国近代史上,纸钞、银票在防伪方面的划时代大事,当属1907年清朝户部印刷局的成立。自引进了当时西方的钢凹板雕刻技术,并由美国等外籍专家手把手培养出第一批中国近代制钞工匠后,中国的纸钞、银票印刷技术才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国人也从此开始用上了真正意义的近代纸币——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

这枚由大清户部银行发行的银圆伍元兑换券(图14),原系天津通用,后加盖“此票改开封通用”(“开封”系全国各地均可通用)。且不说为何加盖“开封”通用的背景,仅就该钞券的设计、制版、印刷,在内涵元素组合、雕刻技术水平、纹饰对接防伪等方面,可称之为中国印钞史上第一枚富有科技含量、不易仿造的纸钞。

古代的纸钞、银票在钱币收藏门類中属于纸质品,在改革开放之前,并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因为在那时候人们的观念里,一是未把古代的纸钞、银票视为具有文物属性的史料;二是这些已经退出流通舞台的纸钞、银票,在民间能够保存下来的已经不多;三是在当时钱币收藏圈子内,玩纸钞、银票的属于冷门。因为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金融史上的珍罕纸钞银票,绝大多数在国内外博物馆(史料馆)内,极少数也被国内外知名的收藏家珍藏。可供交流的基本上是普品,一般普品的价格多为几分到几毛钱,最贵的也就几块钱。而且,那时候收藏老纸钞、银票不必担心有假货,因为其印制属于精难技艺,加之价值不高,用半手工半机器方法进行造假是得不偿失。

改革开放后,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和古代纸钞、银票文化内涵的凸显,其市场价值空前高涨,某些品种跃为一票难求之趋势,高额的利益驱动了造假者对古代纸钞、银票的制假。近十来年,运用现代科技仿造的假纸钞银票,在古玩收藏品市场上多如牛毛(图15-图17)。

如图17-2的清代咸丰三年(1853)宝钞,虽然版式规整,文字、人物等饰图线条清晰,印章、密押齐全。但内行不需过手就知是一眼假的新仿品,原因有二:一是人为的包浆染色,其技术手法劣质;二是印章的印泥与百年前的质地不相符合。

综上所叙,古代纸钞、银票上的防伪艺术创作,很好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技艺,品味之余能够带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有人说在当下的古代纸钞、银票收藏中,能够收到一张货真价实的东西,已属乐事,因为目前在艺术品市场上所能见到的,70%以上的纸钞、银票都不到代,大多数是近30年的新仿品,也有极少数是30年前的老仿品。到市场上购买古代纸钞、银票进行收藏,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千万别冲动,并要克制加谨慎,因为“真货不便宜,便宜无真货,无漏可捡”。

推荐访问: 银票 清末 防伪 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