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站等

2022-03-28 08:30:57 | 浏览次数:

zoޛ)jiui]u5wuOi_wۭZ计划用伪币搅乱苏区的金融体系。可是,当他们开始仿造苏区纸币的时候,却发现最难伪造的就是纸币上的这两个签字。解放后,许多钱币爱好者都想弄清楚这两个签字,一直都没有结果。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套纸币的设计者黄亚光才为大家揭开了这个隐藏了半个多世纪的签字之谜,那就是时任苏区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的俄文签名。

清朝中叶全国关帝庙30万座

关羽从解白马之围获封汉寿亭侯到成神,经受了900余年的漫长考验。经历过许多朝代更迭,他的声望几乎是呈直线上升。公元1102年,宋徽宗先封关羽为“忠惠公”,过了6年又觉得不满意,再加封他为“崇宁真君”、“义勇武安王”;万历十八年(1590年)明神宗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22年后又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封关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到1879年(光绪五年),关羽的封号又追加成“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诩赞宣德关圣帝君”,简直要把世间好词都加到关羽头上。

就这样,先后曾有16位皇帝,23次为关羽颁旨加封,且一个比一个高。至清朝中期,“全国就约有关帝庙30余万座,仅北京就有116座”,其数量之多,居各种庙之首。

凡是人们能想得到的行业,诸如剃头刮脸、描金制革、屠宰典当、治病除灾、辟邪驱恶、开饭馆、办酱园、设武馆、建学校、做衣服、磨豆腐等等,有100多种职业拜奉关羽为“祖师爷”或“保护神”。

辛亥革命后流行中山装

辛亥革命终结了传承千年的服饰等级制度,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做法被废弃。

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人民一律平等。根据这一原则,临时参议会讨论了男女礼服制式,计3章12条,规定男式分大礼服与长礼服,为西装和长袍马褂;女式礼服为上衣下裙,有领。

社会舆论对这一服饰规定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因此这一规定也一直未能严格执行。“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在那个时代,衣着的混乱也正是新旧交替的写照。

然而,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的矛盾,开始让人们无所适从。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开始流行。

中山装之所以得名当然是因为其创始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后除了致力于共和制度的缔造之外,也关注着移风易俗,并且早就注意到服饰问题。他感到西装穿着不便,而中国原有的服装过于陈旧、拖沓,他身体力行致力于新服装的创制。

据老同盟会员回忆,孙中山认为“穿西服就得用外国的衣料,那样就要花我们本国的钱,使我们的黄金白银外流”。后来,他就把华侨中流行的一种学生服的式样,加上一个翻领,口袋改为四个,这就是中山装的雏形。

后来又经过了多次的改进,最终形成了平民实用风格的中山装。

中山装还寓意三民主义思想: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三粒袖扣,则表达“三民主义”。孙中山先生建立民主共和体制的三民主义理念在服装上得到完整体现,中山装成为“革命”在身体空间的象征符号。

孙中山带头穿着中山装,中山装成为革命与时尚的象征,而后中山装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制服。

正是由于中山装的简便、美观、实用,以后的国民革命军军服基本上也采用了中山装式样。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和以后的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的军服也都沿用了中山装的基本样式。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以中山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热爱。于是中山装成为新中国一款标志性的服装,甚至一度被世界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服”。

推荐访问: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