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绿洲边缘苜蓿草产业发展配套技术

2022-03-28 09:56:20 | 浏览次数:

摘要:根据民勤荒漠绿洲的水土资源现状,提出了进行优良紫花苜蓿品种筛选,采取科学合理的轮作套种、节水栽培、节水灌溉及管理、生产加工的苜蓿产业发展技术,并提出进行草畜结合,延伸产业链,发展苜蓿—肉羊草地农业的配套技术。在民勤绿洲形成了以草畜产业协同发展的特色草地农业模式,促进了民勤苜蓿草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民勤绿洲;紫花苜蓿;草产业;草地农业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 又名紫苜蓿、苜蓿,属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小亚西亚、外高加索、伊朗和土库曼高地,是世界上栽培最早、面积分布最广、历史最悠久的豆科牧草之一。因其具有抗逆性强、产草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保持水土、培肥地力、改良盐碱地等优良特性而被誉为“牧草之王”。目前,苜蓿被世界各地广泛种植,在河西干旱荒漠区栽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

荒漠绿洲发展苜蓿草产业是一项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优势产业,也是干旱荒漠区发展生态产业和节水农业的必然要求。目前,它已成为发展草地农业和草畜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荒漠绿洲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舍饲畜牧业的发展。在河西荒漠绿洲发展苜蓿草产业的主要技术措施有:

1选择优良品种,采取轮作套种等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

在民勤及河西荒漠绿洲,苜蓿种植宜选取土壤pH值为6.50~7.50的沙地,选择秋眠级为1~3的优良紫花苜蓿品种,如中苜1号、兰热莱恩德、凯恩、苜蓿54、德宝、新疆大叶、阿尔冈金、金皇后、陇东苜蓿、河西苜蓿等。在土壤温度10~25 ℃时春播,播种深度2~3cm,作为种子用苜蓿草地,适宜的播种量为7.50~12kg/hm2;以生产饲草为目的苜蓿草地,播种量为12~15kg/hm2。播种前,沙地施入约22.50~37.50 t/hm2有机肥作底肥,壤土必须施入一定量的磷钾肥,施肥深度2.50~5cm。此外,实行草田轮作或苜蓿与粮食、经济作物的间种、套种及轮作制度,是当前河西地区发展以苜蓿草产业为主的草地农业的一项重要技术[1~2] ,极大地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改善了土壤结构,改良盐碱化土地。即苜蓿与枣树、杨树等防护林的间作;苜蓿与小麦、大麦、葵花、籽瓜的轮作套种等粮草、林草间作套种技术。其方法为:小麦(3~4年)—苜蓿(5~7年)—小麦(3~4年)或小麦(或大麦)(3~4年)—籽瓜(1年)—苜蓿(5~7年)—籽瓜(1年)—小麦(或大麦)(3~4年)的轮作;枣树、杨树等防护林带内种植苜蓿或者小麦、大麦、葵花套种苜蓿[2]。不仅增加了植物对光、热、水、土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并可使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提高10%~30%。在苜蓿人工草地建设中常采用机械化条播,即利用旋耕施肥播种机进行春季播种;或者采用保护播种,即利用小麦或大麦作为保护种,在小麦春季第1次灌水前撒播苜蓿,均可建立优质高产的苜蓿人工草地。它不仅减轻了不良环境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造成的不良影响,而且可保证苜蓿的出苗整齐、均匀,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2采取科学合理的节水栽培、节水灌溉及生产管理技术

苜蓿种植以面积为170~340m2的小畦为好,年灌水4次,年灌水量3 000 m3/hm2,比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年灌水量6 300~9 300m3/hm2)的年灌水量减少3 300~6 300m3/hm2,分别节水110%、210%,水效益提高了5倍多,耗水系数由0.62kg/g降低为0.20kg/g,水的经济效益由小麦和玉米的1.02元/m3、1.06元/m3提高到8.34元/m3。并在每次刈割后立即灌水,灌水前追施360kg/hm2硝酸铵或施肥组合为N:P=1.50~1.75:1,追肥量为磷酸二铵500kg/hm2+尿素125~180kg/hm2,可取得较高的苜蓿干草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因为苜蓿从土壤中吸收的N主要为NH4+-N和NO3--N,且NO3--N的吸收量高于NH4+-N。它不但提高了产草量,而且提高了苜蓿茎叶的粗蛋白含量。如在民勤绿洲边缘土地灌溉条件下,栽培3年的中苜1号、兰热来恩德、苜蓿54、德宝、新疆大叶的年苜蓿干草产量分别为20 775kg/hm2、18 793kg/hm2、18 300kg/hm2

20 199kg/hm2、17 814kg/hm2

苜蓿在冬季要进行冬灌,春季返青时要进行春灌并追加一定量的磷肥或有机肥。以保证苜蓿的越冬和适宜的肥水条件。同时要及时防治病虫害,首先要选用抗病、抗盐碱、适应性强的品种,其次应根据不同的病虫害及其发生期采用恰当的生物、化学方法进行防治。如在河西干旱荒漠区,苜蓿人工草地的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白粉病、叶斑病、锈病及根腐病,可用百菌清、福美双、代森锰锌、波尔多液等进行防治;虫害主要有蚜虫、棉铃虫、蓟马等,可用乐果乳油、辛硫磷、、敌百虫等药剂进行防治。

3适时收割,科学利用,进行苜蓿商品草的生产加工

适时收割、科学利用是保证苜蓿高产、高效益的又一重要措施。苜蓿人工草地应在初花期(开花10%左右)开始刈割利用,刈割间隔35~40d,留茬高度2.50~5cm,可使传统的收获2茬/年变为3~4茬/年,干物质产量明显提高。在民勤绿洲边缘土地,紫花苜蓿在6月5日左右开始刈割利用,刈割时间分别在每年的6/5、7/20、8/28、10/15左右,年可收获4茬。最后一次刈割留茬高度10cm左右,以利于越冬。苜蓿初花期刈割优于盛花期至结荚期,盛花期刈割比初花期刈割干物质产量可提高18%,但其粗蛋白(CP)和干物质消化率(IVDMD)分别下降7.50%和5.40%,粗纤维含量也有所增加,且初花期苜蓿干草中含粗蛋白18.35%、粗纤维21.92%、粗脂肪1.57%、钙2.01%、磷0.28%,此外还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多种必需氨基酸[3];年均蛋白质产量可达

2 673kg/hm2,是该区种植小麦+玉米带田最高产量的156%;而且科学地利用了苜蓿的“S”型生长曲线(Logistic曲线),因此初花期(开花10%左右)刈割为最佳收获期,可取得最高的粗蛋白产量和较高的干物质产量。

苜蓿人工草地,可利用割草机、打捆机等进行机械化收割和产业化生产。刈割后就地进行晾晒,当含水率降为50%以下时,采用指盘式耧草机进行收集,刈割后若不添加任何保鲜剂,当含水量降为20%~25%时,再利用打捆机分别进行3次打捆,生产苜蓿草捆,生产的苜蓿草捆质量高且品质稳定;当含水率降为15%~20%以下时,可利用锤片式粉碎机生产苜蓿草粉;当含水量在15%~18%时可安全贮藏,可生产加工苜蓿干草、苜蓿草粉、苜蓿草捆、苜蓿草饼(草块)、苜蓿颗粒、苜蓿叶蛋白(LPC)、脱水苜蓿等不同层次的苜蓿商品草[3],饲喂家畜或进入流通领域,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4进行草畜结合,发展苜蓿—肉羊为主的舍饲肉羊产业和苜蓿产业

苜蓿人工草地种植后,可连续利用7~10年,3年后年均苜蓿干草产量达15 263kg/hm2,可生产苜蓿草捆、草粉、草颗粒等不同层次的草产品,按现行国际价格:草捆:800~1 000元/t、草粉:1 000~1 200元/t、草颗粒:

1 600~2 000元/t计算,分别可获得1.22~1.53万元/hm2、1.53~1.83万元/hm2、2.44~3.05万元/hm2的经济效益,年纯利润可达到8 250kg/hm2,是种植小麦(纯利润3 000~3 750元/hm2)的2.20~2.75倍左右,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同时可以种草养羊,引进小尾寒羊、无角陶赛特、波德代等良种肉羊,发展规模化暖棚式舍饲肉羊产业和肥羔生产,可采用和推广同期发情、同期配种、同期产羔、同期断奶、同期育成(育肥)、同期出栏的“六同”生产技术。在75日龄断奶,利用苜蓿草粉(7~9mm左右)对小尾寒羊等肉羊进行75d的强度育肥,日增重达0.19kg以上, 5月龄末体重达30kg以上出栏,可取得30.21元/只的经济效益,可发展5月龄的肥羔生产[4]。紫花苜蓿初花期刈割和肉羊5月龄出栏,科学、合理地利用了苜蓿和家畜的“S”型生长曲线,实现了苜蓿和家畜生产两个“S”型曲线的高效耦合。种草养羊,草畜结合,不仅延伸了产业链,发展了草畜产业和生态产业,而且形成了干旱荒漠区特有的草地农业模式和“草—畜—肥—粮”结构体系,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4~5]。

总之,荒漠绿洲发展苜蓿草产业不仅要选择优良紫花苜蓿品种,采取轮作套种、节水灌溉等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同时要进行草畜结合,发展苜蓿和舍饲肉羊为主的草畜产业化生产,形成干旱荒漠绿洲区特有的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才能取得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耿华珠,吴永敷,曹致中.中国苜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51-54.

[2] 贺访印,王继和,高志海等.河西荒漠绿洲区草地农业发展技术研究--以民勤绿洲为例[J].草业学报,2004,13(2):35-42.

[3] 王常慧,杨建强,王永新,等.不同收获期及不同干燥方法对苜蓿草粉营养成分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04,16(2):60-64.

[4]贺访印,王继和,赵明.民勤沙漠绿洲种草养畜综合配套技术研究[J].草食家畜,2002(2):10-12.

[5] 刘国栋.我国营养体产业发展及种植业结构调整 [J].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1):71-74.

推荐访问: 苜蓿草 荒漠 产业发展 绿洲 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