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博士的农业梦
无人机、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技术……这些充满科技感的新兴技术,进入传统农业领域,会发生怎样惊人的效应?
麦飞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宫华泽给出了答案:“精准农业、智慧农业”。
在创办这家农业领域的科技公司之前,宫华泽的身份是遥感应用技术博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际TanDEM-X卫星计划应用项目负责人等。
与宫华泽相同,麦飞科技的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兼COO陈祺也毕业于武汉大学,研究的方向也是遥感科学,此前服务于阿里巴巴管理产品团队。
在一些人看来,这些满脸书生气质的“遥感才子”本该做“上天”的事情,如今,他们却“入地”当起了“农民”。
“其实遥感技术先天与农业相关,我们不仅是技术领头人,同时也要把技术运用于实际,通过高科技推动农业的发展。”宫华泽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很务实的理解,也基于此,一位遥感学博士走进了农田。
当然,这一切还与我国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用量现状及国家力推的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行动有关。
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是制约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影响农产品安全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层面多次提出“推进精准科学施药”,日益成熟的遥感监测和植保飞防技术为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提供了新的思路,让宫华泽看到了这个新兴行业的巨大潜力。
田间困局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资料,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达140多万吨,其中主要是化学农药,占世界总施用量的1/3。我国是世界第一农药消费大国,平均每亩用药约1公斤,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以上。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农药施用一直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数据显示,按照传统播撒,种植业施用的农药最终会有10%~20%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90%会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各环境要素中循环并重新分布,导致大气、水体、土壤及生物体内都含有农药及其残留物。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监测预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哲敏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农产品的重金屬残留,投入品的使用效率低下,会对下一期作物生长造成影响,导致土壤退化。不仅影响耕地的质量,还危害农业的可持续性和健康发展。
在宫华泽看来,这些问题有很现实的因素,即由于农村防御病虫害能力差,而农民在施药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产量,在得不到有效指导的情况下过量施药导致的。
本刊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县一级的农业地区施药主要依托县级植保站。植保站每年会对附近农田进行人工调研,出具病虫害防御和治理的处方。另外,国内针对一些大型的农业项目也实施了卫星监测。
人工调研的精准性自不必说,对于卫星监测,陈祺认为,其弊端在于分辨率低,在数据的精准化方面存在缺憾。另外,卫星监测有一定的周期性,很难保证农业生产的及时性。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宫华泽认为除了我国国内农业科技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保证合理用药之外,科学化的精准施药是唯一出路。
正是基于这一田间困局,宫华泽开始了自己在农业领域的创业。
遥感博士的农业梦
在谈到行业选择时,宫华泽向本刊记者说,遥感技术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之所以选择从事农业,一方面,农业有足够大的市场,有巨大潜力可以挖掘;另一方面,农业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出于对农业本身的情怀,他想利用自己多年所学造福更多的人。
宫华泽干的自然不是传统农活,麦飞科技这家公司的定位,是聚焦遥感监测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农业服务商,利用无人机、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农业遥感技术对各类作物施行精准科学施药。
“我们要做一家世界级的现代农业公司,帮助更多的人高效、科学地种植。” 阿里巴巴的工作经历,使陈祺对互联网化产品运营有着深刻的理解。科学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瞬间产生了化学反应。
据了解,2017年,麦飞科技服务的土地面积已达20万余亩,2018年预计扩展到50万亩。一年间在地方的资源配备增长十倍以上,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宫华泽介绍,麦飞科技依托在遥感技术方面的长时间积累以及对中国农业的理解,开发出了一套中国农业按需施药技术解决方案。依托无人机平台进行快速监测,实时生成施药处方图,进而以施药处方图来指导自动化的无人机植保,将植保带入智慧农业范畴。
陈祺介绍,采用无人机播撒农药,降低了50%以上的农药使用率,同时也让农产品和土壤的农药残留降低50%以上,农药对作物的沉积率提高了10%到20%,降低了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技术领先是麦飞科技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跻身行业龙头的秘密武器。
陈祺向本刊记者介绍,在技术上麦飞科技研发并采用非成像数据级探测、千级一体化高光谱通道,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田块尺度内病虫害监测业务化技术,实时监测效率满足农业发展与生产需求。
行业壁垒的不断增高也是行业优胜劣汰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遥感技术的应用,麦飞科技还建立了农业服务和数据收集组成的闭环数据化链条,在土地、农作物、田块等本底数据的积累领先于行业。”宫华泽认为,未来这些数据在指导种植、量化气候规律,甚至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均具有深远意义,而农业精细化大数据也是目前麦飞科技的核心竞争力。
“农业化最后的发展方向就是工业化,现在通过无人机技术、遥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足以把农业推向工业化。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技术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发展。”这位沉稳、低调的遥感博士,有着一个远大的农业强国梦。
行业井喷
宫华泽选择这样的时机进入农业遥感监测和无人机植保领域,也与政策导向与市场预期有莫大关联。
2015年,农业部印发的《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中,明确规定在“十三五”期间要达到减药控害要求的一系列实施方法,其中尤其指出要“推行精准科学施药”;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
踏着政策而来,无人机植保飞防行业站在了风口上。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为695架,总作业面积426万。2016和2017年,植保无人机保有量增分别达到4900和8500辆,较2014年分别增长到7倍和12倍。行业内预计,先进智能化设备的激增将牵引出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的农业服务市场空间。
不过一直以来,外界对于无人机植保行业的市场拓展和农民用户培育仍存在一定质疑。有人认为,农民很难掌握这类高精技术,也会担心高科技施药技术将带来成本过高。
而从麦飞科技的实践来看,情况似乎并非如此。
“农民关心的施药效果和价格问题,尤其价格是农民最敏感的神经。”陈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无人机施药能够做到解放供给端农业劳动力、降低了施药成本,以科学的手段保证了施药质量。基于此,农民的消费黏性其实很强。
陈祺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传统施药,一亩地一年的农药加人工费用为150元,而麦飞科技病虫害防治全程托管服务一亩地年费用仅为100元,且施药过程更为精准、科学,最高效地发挥用药效率。
机器成本方面,随着农用无人机补贴的不断推进,2017年各地方政府对于无人机的补贴多为每架1.6~3万元不等。按照每台无人机每年作業面积1万~1.5万亩次,无人机折旧期限按3年计算,每台无人机成本均摊到每亩次只有1~0.66元。
记者在河南等地采访时也发现,对于植保飞防,农民接受热情很高。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薛新宇认为,无人机作业确实给农民带来了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劳动力,也减轻了农药喷洒对于人体的伤害,自然会受到农民的青睐。
行业标准待制定
在行业处于井喷发展的当下,挑战同样存在。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告诉记者,2017年,无人机植保飞防行业内打价格战的意图明显。同时,不合理/超量用药、假药/过期药滥施造成的作物药害问题也仍然存在。
“服务品质是农业服务的命脉,服务好农业用户,才能健康长久的运营下去。”陈祺也坦诚,行业爆发的一年,出现了企业间的竞争,导致目前行业内价格体系混乱。与此同时,很多植保企业提供的服务水平低,很难保证质量,致使一些用户对行业缺乏信任感。
“多数企业对行业的整体挖掘还是不足。”薛新宇对行业现状的解释是,行业的入门门槛表面上很低,企业瞬间涌入,有部分甚至根本没有农业背景。一些有无人机基础的企业介入后总体感觉是,因为农田情况复杂,无人机植保的技术含量比工业和军事用途还要高。
“目前行业还是缺少一定的标准。”宫华泽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希望有关部门尽早出台响应标准,以整顿行业。作为行业的领头羊之一,麦飞科技一直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服务于更多农民,除了在实践中提供高质量服务外,也希望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
利好消息是,主管部委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农业部在回复政协委员的相关提案中表示,为促进植保无人机健康发展,农业部正在完善制度标准,配合国家空管委制定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规定,加强植保无人机作业管理。同时,制定《遥控飞行喷雾剂试验方法》《农用遥控飞行喷雾机安全施药技术规范》等标准,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2017年12月,工信部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也提出,推进民用无人机在农林植保等行业领域创新应用。按照引领发展、需求导向、急用先行、重点突破的要求,加快建立民用无人机标准体系。
薛新宇透露,农业部已经初步制定了相关标准,目前正在接受后续的论证和审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正式标准的出台将对行业起到切实可行的规范作用,随之而来的行业洗牌也会推动农业植保服务行业更好地发展。
推荐访问: 遥感 博士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