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分析及防御措施
【摘 要】本文分析了社旗县冬小麦生育期间干旱、倒春寒、晚霜冻害、低温冷害、干热风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特点及其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防灾减灾措施。
【关键词】小麦;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措施
社旗县又是河南省商品粮生产重点县,对全省冬小麦的丰欠有较大的影响。农业气象灾害是影响小麦生产稳产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从近年来社旗县小麦生产实践出发,结合当地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特点,分析了制约社旗县小麦稳产高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并提出了对应的防御措施。
1.小麦生育期间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特点及影响
社旗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东缘,11246′-11311′E,3247′-3309′N,耕地130万亩,全县土地肥沃。无特大洪涝、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社旗县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的型大陆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日照总时数平均为2187.8小时,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16.56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4.6℃,历年月平均气温最低1.4℃,最高28.0℃。全年无霜期226天,≥0活动积温5500℃,≥10℃活动积温4939℃。年平均降水量841.4,4—9月降水689.2mm,占全年的75.7%。小麦生育期间光照资源丰富、温度适宜,为小麦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与此同时,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其中对小麦生产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倒春寒、晚霜冻害、低温冷害、干热风等。
1.1干旱
干旱是土壤缺水导致小麦植株萎蔫甚至死亡的现象。小麦生育期间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成灾程度重的气象灾害就是干旱,小麦生育期间遇到干旱常造成黄苗、弱苗甚至死苗。由于社旗县11月到次年3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比重较小 ,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小麦会常遭遇秋旱、冬旱、春旱等影响。2008年10月下旬至2009年2月中旬,社旗县近120天没有有效降雨,干旱发生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重为近60年来所罕见,给小麦生长带来不利影响。2010~2011年度,社旗县小麦生产发生冬春连旱。
1.2冬季冻害
冬季冻害是小麦进入冬季后至越冬期间由于寒潮降温引起的冻害,这是社旗县小麦生育期间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寒潮是产生冻害的主要天气因素,是指北方冷空气大规模入侵的过程。社旗县小麦在越冬初期,小麦的幼苗抗冻能力较差,突遇日平均气温骤降10℃以上,最低气温过低的天气时,易冻伤幼穗生长锥。小麦在越冬期间(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中旬),若长期受严寒天气的影响,会造成小麦生长量不足、偏弱、幼穗发育进程慢;如果在越冬期间冬小麦因温度偏高而出现的生长锥萌动时,麦苗的抗寒力就会大幅度下降,此时遇降温则极易造成冻害、死苗。2008~2009年度小麦生产遇到冬季低温,旱寒交加,造成部分麦田黄苗。2009~2010年低温造成积温不足,影响小麦生长发育。
1.3倒春寒、晚霜冻害
小麦在进入返青—拔节期后,如果因寒潮气温下降到零下3℃以下,持续6~7小时,已经拔节的麦苗就会发生冻害。昼夜温差大,夜晚温度过低也易造成冻害。晚霜冻害一般发生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冬小麦正处于拔节-孕穗的低温敏感期,若此期遇到零下气温,茎蘖容易受冻死亡,叶面温度过低,会导致小花发育不正常,影响结实率。2009年度3月,社旗县部分麦田受到倒春寒危害。2010年3月26日社旗县出现低温天气,部分地块小麦发生冻害,主要为叶片、叶尖冻害,极个别地块发生幼穗冻害。2010年4月12~15日大范围出现低温天气,部分地区出现0℃以下的低温,造成部分田块小麦幼穗发生冻害。
1.4低温冷害
小麦生长进入孕穗阶段,因遭受零度以上低温发生的危害。小麦拔节以后至孕穗挑旗阶段,处于含水量较多、组织幼嫩时期,抵抗低温的能力大大削弱。在小麦孕穗期,对环境低温和水分缺乏十分敏感,若最低气温低于5~6℃就会受害,影响幼穗发育,造成减产。
1.5干热风
在小麦灌浆至成熟阶段,当日最高气温大于30℃,相对湿度低于30%,风速大于3m/s时,使小麦灌浆过程受阻,青枯逼熟,粒重降低,造成减产的现象称干热风。
1.6大风
大风是社旗县灾害性天气之一。大风不仅使土壤水分丧失较快,而且极易引起小麦倒伏,尤其是在小麦播种量大、群体大的田块极其发生倒伏而减产,并影响机械化收获。
2.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针对社旗县小麦生育期间常遇的不利气候条件,要立足于科学防御,强化防灾减灾意识,落实防灾措施,确保小麦稳产丰产。
2.1加强农业气象的预测预报
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定量评估技术研究。充分利用随着微电子、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气象观测系统,加强天气监测能力。开发应用农业气象灾害数字化远程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专家诊断系统,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水平,及时发布相应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为预防工作争取时间。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减轻或避免潜在的气象灾害。
2.2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加大以打井配套、桥涵建设、沟渠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已老化和不配套水利工程设施,更新陈旧灌溉设备。要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3落实抗灾减灾关键技术
(1)干旱:科学运筹肥水,因地因苗制宜。受旱麦田要做到应浇尽浇,尽量扩大浇麦面积;对因旱冻濒临死亡的麦苗,要及早浇灌,确保不死苗,浇水时应小水慢灌,浇后及时划锄;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应在早春镇压并划锄保墒。(2)倒春寒、晚霜冻害:虽然在豫南的发生几率较低,但对小麦产量的提高影响很大。因此,在小麦拔节以后,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预报有寒流到来之前,采取浇水,喷洒防冻剂等措施,预防晚霜冻害。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采取浇水追肥等补救措施,促其尽快恢复生长。小麦早春受冻后应立即施速效氮肥和浇水,氮素和水分的耦合作用会促进小麦早分蘖、小蘖赶大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减轻冻害的损失。(3)干热风:一是选用抗干热风良种。选用灌浆速度快,早熟、抗旱,耐高温的品种。二是科学管理,培育壮苗。三是浇好灌浆水。在小麦成熟前10天左右,浇一次水,这样明显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干热风的危害;四是叶面喷肥。在小麦灌浆期,用磷酸二氢钾、尿素溶液进行叶面喷洒,一方面可防止干热风,另一方面也可提供营养,促进灌浆。(4)大风倒伏:灌浆前、倒伏不太严重的麦田,植株自动调节能力更强。因此,小麦倒伏后,杜绝人工扶起或绑把,要采取小麦自然抬头的方法,防止进一步减产。 [科]
【参考文献】
[1]陈怀亮,邓伟,张雪芬等.河南小麦生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及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1):135~143.
[2]林晓梅,岳耀杰,苏筠.我国冬小麦霜冻灾害致灾因子危险度评价——基于作物生育阶段气象指标[J].灾害学,2009,(4):45~50.
[3]郭世界,张亚丽,李彤霄等.河南主要气象灾害及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2):35~41.
推荐访问: 冬小麦 灾害 防御 气象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