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长类型胃肠间质瘤CT表现与病理分级对比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生长类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与病理危险度的关系,评价CT对GIST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的多排螺旋CT资料。结果:26例GIST中,发生于胃14例,小肠7例,胃肠外5例;其中跨壁型3例,壁内型3例,壁外型10例,腔内型5例,胃肠外型5例;不同病理分级的GIST,肿瘤生长类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长部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生长类型GIST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其恶性程度。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生长类型; CT表现; 病理分级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目前外科手术是GIST的首选治疗方法[1-2],而影像学检查是GIST术前诊断的主要手段,在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结构形态等方面有较高价值[3]。研究认为,GIST没有明确的良、恶性界限,有潜在恶性,应进行危险度分级[4]。不同危险级别的GIST其预后不同,危险程度分级越高,病死率,复发和转移率也越高[5-6]。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GIST患者的多排螺旋CT征象,探讨CT征象与病理危险度分级间的关系,评价多排螺旋CT对GIST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且术前做过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GIST 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37~79岁。临床表现:8例患者因腹部包块就诊,9例因便血或黑便就诊,9例因腹胀或腹痛就诊。
1.2 方法
1.2.1 CT扫描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常规平扫后行双期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注射液(370 mg/L),注射总量60~80 mL(1.2~1.5 mL/kg),经肘前静脉团注,注射流速2.5~3.0 mL/s,使用团注跟踪触发扫描,动脉期扫描时间为25~30 s,门脉期扫描时间为50~55 s。扫描条件为120 kV,400 mA,矩阵512×512,螺距1.375,层厚与层间隔均为5 mm,扫描旋转时间0.6 s/360°。
1.2.2 病理分级方法 病理危险度分级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署(NIH)于2008年组织专家讨论通过的GIST切除后的风险分级,将其分为极低、低、中等及高等危险度4级[7]。见表1。
1.2.3 图像处理及分析方法 根据GIST的生长方式将其分为四型:(1)腔内型:肿瘤位于黏膜下,瘤体向腔内突出;(2)壁内型:肿瘤局限于肌壁间生长;(3)壁外型:肿瘤向浆膜面突出;(4)跨壁型(哑铃型):肿瘤既向黏膜面生长,又向浆膜面生长,同时向腔内及浆膜面突出,部分型似哑铃状[8]。另外,发生在胃肠道外(如网膜、肠系膜、腹膜后)者称为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EGIST),作为胃肠外型。
由2名有经验的诊断医师在不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采取盲法阅片,并达成一致意见。分析原始轴位图像,对于病变类型不能判定者进行图像薄层重建,并进行MPR重建观察。对肿瘤生长类型、大小及邻近组织关系、有无远处转移等情况分别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将GIST的发生部位及生长类型与其病理危险度分级间对照分析进行Fisher精确概率法统计,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GIST的CT影像表现 (1)腔内型:圆形或类圆形腔内肿块,边缘较光滑,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部分病灶肿瘤表面可见强化包膜影(图1A);(2)壁内型:胃肠道壁局限性增厚,其内见类圆形或梭形结节影,体积多较小,增强扫描成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可见到病灶表面强化的黏膜线影(图1B);(3)壁外型:胃肠道壁上突向浆膜面的不规则肿块影,往往肿块体积较大,可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肿瘤内可坏死液化与胃腔相通,胃黏膜完整或部分可见(图1C);(4)跨壁型:胃肠道壁上肿块,向腔内外生长,形成累及腔内外的肿块影,往往呈分叶状,体积多较大,部分肿瘤坏死液化,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图1D);(5)胃肠外型:发生于腹腔、盆腔内孤立或多发的肿块影,多呈类圆形,与胃肠道无明显关系,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易发生腹膜种植转移(图1E、1F)。
2.2 肿瘤生长部位、分型及病理危险度分级分析 发生于胃的GIST中度及高度危险者64%(9/14),发生于小肠及胃肠外的GIST中度及高度危险者均为100%。肿瘤发生部位与病理危险度分级间进行Fisher精确概率法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
跨壁型及胃肠外型GIST中度及高度危险者占100%,壁内型CIST极低及低度危险者占100%,壁外型GIST中度及高度危险者占90%(9/10),腔内型GIST中度及高度危险者占80%(4/5)。不同生长类型与病理危险度分级间进行Fisher精确概率法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见表2。
2.3 术后随访 26例患者中,7例进行了术后随访复查,4例出现术后复发,其中2例并发肝转移;术后复发的病例中,3例为壁外型,1例为跨壁型;2例胃肠外型间质瘤发生系膜、腹膜广泛转移。
3 讨论
3.1 临床与病理 胃肠道间质瘤仅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3%,但却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来源肿瘤。本组患者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37~79岁;发生于胃者14例(54%),发生于小肠者7例(27%),发生于胃肠外者5例(19%),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7,9-10]。本研究中,虽然发生于胃的GIST中高度危险者较发生于小肠及胃肠外者低,但统计结果显示发病部位与肿瘤危险度间未见明确相关性。
3.2 影像与病理 目前影像学检查是GIST术前诊断的主要手段,在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结构形态等形态学方面有较高价值,能够直观的反映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及远处转移的情况,能够在术前评估肿瘤的危险度,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本组病例中,腔内型共5例,占19%,其中低度危险性占20%,中、高度危险性占80%,低度及中度恶性肿瘤表面可见强化包膜影,而高度恶性肿瘤体积明显增大,表面没有包膜影。壁内型共3例,占12%,其中极低危险度及低危险度占100%,肿瘤表面可见强化的黏膜线影。壁外型共10例,占38%,其中低度危险性仅占10%,中高度危险性占90%,此型病例所占比例最大,且以中高度危险危险性为主,肿瘤体积往往较大,随着肿瘤体积增大,其恶性程度也有所增加,在随访复查的病例中,术后复发、转移的病例也以壁外型居多。跨壁型共3例,占12%,中高危险性占100%,跨壁型肿瘤因同时侵犯胃黏膜及胃浆膜层,其恶性程度以中高度恶性居多。胃肠外型共5例,占19%,均为中高度危险性,此型肿瘤在影像图像上需与淋巴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平滑肌肉瘤、腹膜后纤维细胞瘤等鉴别[11]。可以看出,壁外型肿块所占比例最大,且其危险度以中高度危险为主。有学者认为,生长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但是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12-13]。本研究认为各生长类型与病理分级间存在相关性(P<0.05),因此,不同生长类型GIST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其恶性程度,从而帮助临床医师判断其预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尽管本研究中病例样本量不多,术后随访病例较少,没能完全反映不同类型GIST术后及预后的情况,但通过本研究能够反映出肿瘤生长类型与病理分级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笔者将对不同生长类型的GIST在预后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进一步积累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建光.胃肠道间质瘤31例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8):25-26.
[2]邱正伦,郑幼伟.33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4):130-131.
[3]王惠方.7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表现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5):110-111.
[4]李祖云,浣孝强,梁秀斌,等.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研究[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1):11-14.
[5] Nilsson B, Bümming P, Meis-Kindblom J M,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the incidence, prevalence, clinical course, and prognostication in the preimatinib mesylate era-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western Sweden[J]. Cancer,2005,103(4): 821-829.
[6] Tateishi U, Hasegawa T, Satake M, et al. Gatrointestinal stromal trmor. Correla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findings with tumor grade and mortality[J]. J Comut Assist Tomogr,2003,27(5):792-798.
[7]中国胃肠道间质瘤专家组.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08年版)[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14(8):746-754.
[8]郑育聪,李健丁,张瑞平.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49-53.
[9] Dow N, Giblen G, Sobin L H,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differential diagnosis[J]. Semin Diagn Pathol,2006,23(2):111-119.
[10]Chourmouzi D, Sinakos E, Papalavrentios L,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omal tumors: a pictorial review[J]. 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2009,18(3):379-383.
[11]王关顺,刘云霞,李振辉,等.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和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1):76-79.
[12]Kim H C, Lee K M, Kim K W.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f the stomach CT findings and prediction of malignancy[J]. AJR,2004,183(4): 893-898.
[13]徐玉芸,何晓东,钟建国,等.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变危险度分级的对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2):255-258.
(收稿日期:2014-01-23) (本文编辑:王宇)
推荐访问: 胃肠 病理 分级 生长 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