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导致肝癌的又一“祸首”

2022-04-03 10:49:31 | 浏览次数:

生活实例

58岁的老王在单位体检时,发现他的左肝上长了一个肿块,并且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第二天,老王赶紧来到某肿瘤医院就诊,经过抽血检查肿瘤标志物,以及磁共振等相关检查,老王被确诊患肝细胞癌伴肝轻度硬化,病毒学检查丙肝抗体阳性,丙肝病毒HCV-RNA超过106 拷贝数/毫升。老王觉得很奇怪,常常听别人说,乙肝会导致肝癌,这丙肝是怎么回事,难道也会导致肝癌?平时,自己身体好好的,生活也很正常,怎么突然就得了丙肝,而且已经发展到肝硬化、肝癌?

王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腔镜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协会肿瘤微创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肝胆肿瘤疾病临床和研究工作20余年,擅长各种肝胆肿瘤的外科诊治。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四下午

丙肝,导致肝癌的又一“祸首”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 王 鲁

在我国,慢性肝炎是导致肝硬化与肝癌的主要原因。这里所指的慢性肝炎除人们熟知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外,另一个就是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现今,我国有9000万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和760万丙肝病毒(HCV)感染者。近年来,乙肝发病率已呈下降趋势,而丙肝发病率则逐年上升,近三年每年有超过20万新发病例。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使用,可以预期未来人群的乙肝感染率更会逐年下降。相反,丙肝因缺乏明确的预防手段而相对较难控制。照此趋势,丙肝患病比例将不断上升,使之成为继乙肝之后,又一个导致肝硬化与肝癌的致病“祸首”。

慢性感染者:肝癌风险较高

丙肝是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由HCV感染引起。丙肝与肝癌的发生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两者间的转变一般经历20余年的漫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急性感染——慢性感染——肝硬化——肝癌。

急性期 HCV感染初期(2~12周)为急性期,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感染HCV后1~3周,在外周血可检测到HCV-RNA,只有少数人可自行清除病毒而痊愈。

慢性期 50%~85%的患者会进入慢性炎症阶段,发展为慢性丙肝。目前全球有1.3~2.1亿的HCV慢性感染者。

肝硬化期和肝癌期 10%~40%的慢性丙肝患者将进展为肝硬化。其中,又有1%~5%最终进展为肝癌。

HCV慢性感染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5~20倍。我国肝癌患者中,HCV抗体阳性率为4%~10%,HC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每年肝癌发生率为1%~4%。研究证实,任何水平的血清HCV-RNA阳性都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通过抗病毒治疗清除HCV,可明显降低肝癌发生率。需要说明的是,与乙肝不同,HCV感染若能够早期发现并进行规范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早发现肝癌:AFP检测+肝脏超声检查

和乙肝一样,慢性丙肝患者属于肝癌高危人群。肝癌高危人群是指年龄在35岁以上,有HBV或HC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或有慢性肝炎史者。在此人群中,甲胎蛋白(AFP)筛查肝癌的检出率为501/10万,为自然人群的30余倍。若这些患者同时还伴有嗜酒、糖尿病,或有肝癌家族史,则危险度更高。男性35岁或40岁以上,女性45岁或50岁以上开始进行筛查,每6个月左右进行一次。

目前,常规采用的筛查手段为血清AFP检测联合肝脏超声检查,检出敏感度与特异度均能达到92%左右。AFP升高而定位诊断不能明确者,在排除生殖系统肿瘤和妊娠后,可以每1~2个月随访一次。由于丙肝患者往往伴有慢性肝病活动,故需同时检查肝功能。肝内有小结节病灶而AFP正常的人,医生会建议患者每3个月左右随访一次;高度疑诊者,可以行腹部CT或MRI检查,以帮助明确诊断。

防丙肝:避免“高危”行为

丙肝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易于慢性化。临床上,已经患丙肝多年而自己根本不知道的病人很多。再加上,常规体检只检查乙肝相关指标。这些情况构成了丙肝“三高三低”的特点:高隐匿、高漏诊、高慢性化,而普通老百姓则对其认知率低、就诊率低、治疗率低。正是因为上述这些特点,相当部分患者在发现自己患有丙肝时,已经发展到肝硬化、肝癌阶段,预后不容乐观。

虽然目前仍无有效的疫苗能够预防丙肝,但由于丙肝的三条传播途径(血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是肯定的,丙肝高危人群也已有明确界定,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避免一些高危行为,可以达到预防丙肝的目的:①避免不必要的注射、使用血液制品,尤其杜绝非法采集与供给血液制品;②避免接受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进行的侵入性操作,如拔牙和内镜检查等;③珍爱自己,远离毒品,尤其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④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工具等可能传播体液的器械;⑤忠于伴侣,注意性行为保护;⑥HCV感染的妇女在未治愈前,应尽量避免怀孕。

推荐访问: 丙肝 祸首 肝癌 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