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危险源辨识的方法与控制措施

2022-04-04 08:14:02 | 浏览次数:

摘 要: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事故预防,而风险管理是实现管理关口前移、主动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风险管理的实质是危险源辨识与控制。该文从介绍危险源的概念入手,引导企业管理人员加深对危险源的了解和认识,重点介绍了危险源辨识、评价的方法和控制措施,并首次提出重点危险源的概念以区别重大危险源,旨在帮助企业运用安全风险管理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最终达到预防和控制各类事故的目的。

关键词:危险源 辨识方法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X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b)-0099-04

Abstract: The core of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is accident preven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active prevention of accidents, the essence of risk management is hazards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hazard to guide the enterprise manager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azards , it focus on hazard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methods and control measures,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t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 major hazard which used to distinguish major hazards, it aims to help enterprises to use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safety risk management, through hazard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they finally achieve the goal of prevention and the control of all kinds of accidents.

Key Words: Hazards; Identification method; Control measure

从事故致因理论中的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以及大量的事故发展演变规律中可以认识到:之所以发生了事故是因为出现了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预防事故的本质就是控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实践中习惯于把这些能量或危险物质以及承载它们的载体称为危险源。因此危险源辨识是企业建立安全预防预控体系的基础,是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是实现安全管理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之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也不同。危险源具有显著的行业特征、工艺技术特征和设施设备特征,因此不同的行业、工艺过程和设施设备,危险因素也不同,危险源辨识时需要根据企业实际,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基于这一认识,该文无法涉及具体行业的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旨在介绍一般企业危险源辨识、评价、分级、监控管理过程的通用方法、思路,供各类企业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时参考。

1 危险源的基本概念

危险源辨识就是要通过危险源的调查,找出系统中(企业生产经营场所及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源,这个查找、识别危险源的过程就是危险源辨识。通过辨识,确认系统中危险源的性质、危害程度、存在状况,危险源能量与物质转化为事故的转化过程、规律、转化的条件、触发因素等。其次是对找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根据其特性和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方案,落实危险源的日常管控工作。

辨识查找危险源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危险源。从广义上说,危险源就是指危险的根源,包括危险的载体和事故隐患。从狭义上说,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活动。

从危险源的定义可知,危险源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源性的危险源,另一类是状态性的危险源。习惯上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载体以及有害物质归为第一类危险源,主要包括能量和危险物质及其载体,如高速行驶的汽车具有较大的动能,是移动危险源;另一方面把导致能量或有害物质的约束、限制措施失控、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为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人的失误、物的故障、环境不良以及管理上的缺陷,如车辆转向失控、制动失效、驾驶员操作不当等事故诱发因素。

危险源的定义还可以从了解危险有害因素的概念入手进一步认识。危险因素是指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危害因素是指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者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通常对两者不加区分,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那么很容易理解,存在危险有害因素的装置、设施、设备、物体、场所、空间、区域、部位、岗位以及生产工艺、作业活动就是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内因,决定事故发生的严重性;第二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外因,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控制第一危险源存在的量就是控制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控制第二危险源出现的频率,就是控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对危险源有效控制,在第一类危险源确定的情况下,预防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安全管理的重点。

2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直观经验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如安全检查表法、工作危害分析法等,下面结合危险源的分类方法,选取常用的3种方法,分别予以介绍。

2.1 按照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性质进行分类辨识

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进行辨识,该标准按照生产过程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性质进行分类,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4个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分为若干中类、小类、细类。例如第一大类“人的因素”分为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和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两个中类,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又分为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及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6个小类,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到17个细类。使用这种方法辨识危险源,优点是分类清晰、全面,按类查找,对号入座,不易遗漏;缺点是要求辨识人员具备安全专业知识、熟悉企业的人、机、料、环、管等全面情况,辨识的工作量较大,对危险工艺作业过程辨识针对性不强等,推荐适用于大型生产型企业的危险源辨识。

2.2 按照事故类型分类和职业危害分类辨识

除了前面介绍的按照危险有害因素的性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之外,还可以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利用事故类型分类和职业危害分类来进行危险源的辨识。按照这种方法辨识的危险因素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爆破、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20类和危害因素如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害因素7类。该方法的优点是分类方法与事故处理的口径基本一致,为广大安全工作者和职工所熟悉,易于接受理解,简单明了、便于实际运用,缺点是分类过于笼统,缺少全国统一的划分方法,系统性和科学性仍待进一步完善。该方法较适用于小型生产加工型企业,根据造成的伤害类型,查找事故的根本原因,确定造成伤害的起因物和致害物,进而查找出危险源。

2.3 按照导致事故的原因进行辨识

该方法按照事故致因理论,从分析造成事故的内因和外因入手,查找事故的根源即危险源,辨识较为全面,容易理解,便于操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

2.3.1 查找导致事故的内因,即辨识第一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是存在能量或危险物质的载体,比较容易理解,也容易识别,例如: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如工作中发电机、变压器,油罐等;能量载体,如带电的导体、行驶中的车辆等;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强烈放热反应的化工装置等;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蓄积或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各种压力容器等;危险物质,如各种有毒、有害、可燃易爆物质等;生产、加工、贮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如带电体、高温物体等第一类危险源。

2.3.2 查找导致事故的外因,即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从前文可知,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资的屏蔽措施失效、失控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4个大类。

(1)人的因素:人的因素表现为人的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被要求的标准,即没有完成规定功能的现象。人的失误会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系统故障,使屏蔽破坏或失效,从而导致事故发生。主要有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攀、坐不安全位置,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有分散注意力行为,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不安全装束,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等13类。

(2)物的因素:物的因素表现为物的故障,是指机械设备、装置、元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物的故障可能是固有的,由于设计、制造缺陷造成的;也可能由于维修、使用不当,或磨损、腐蚀、老化等原因造成的。可以归纳为安全防护装置——防护、保险、联锁、信号等装置缺少或有缺陷,生产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缺少或有缺陷等3大类。

(3)环境因素:人和物存在的环境,即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或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问题,会促使人的失误或物的故障发生。如生产作业场所照明光线不良,通风不良,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地杂乱,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地面滑,贮存方法不安全,环境温度、湿度不当等。

(4)管理因素:是指管理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安全管理不到位,是产生事故的间接原因,同时也是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形式有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知识;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等。

3 危险源的评价

3.1 危险源的风险评价

对危险源的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主要从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三个构成要素入手,分析危险源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危险源辨识的目的是识别企业中存在的风险,那么危险源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从已经辨识出的危险源中找出企业的主要风险,对构成主要风险的重点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对重点危险源的监督管理,使之不会转变成为重大事故隐患,控制重大事故的发生。

3.2 危险源的评价方法

3.2.1 LEC评价法

对危险源评价的方法很多,如危险度评价法、风险矩阵法等,一般采取较容易掌握的“LEC法”进行评价,“LEC法”取自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容易理解,简单易行,缺点是取值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结合实际危险情况综合判断。该方法的应用介绍如下。

(1)LEC法计算公式:D=LEC

式中:

L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E为人员暴露于(接触)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为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D为风险值,风险评价计算结果。

(2)赋分标准

计算公式中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等赋值标准很容易从公开的资料中查到,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L、E、C取值计算得出D值,依据D值判断风险等级。

一般认为:D>320为Ⅰ级,极其危险;161≤D≤320为Ⅱ级,高度危险;71≤D≤160为Ⅲ级,显著危险;20≤D≤70为Ⅳ级,一般危险;D<20为Ⅴ级,稍有危险。

3.2.2 危险源等级的判断

(1)根据经验,危险分数值在70分以下的,一般来说可以认为能够被人们接受,填写《一般危险源清单》发放到各相关部门,引起注意即可。危险分数在70以上的,认为是不可接受风险,填写《重点危险源控制清单》,制定管理方案,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特别说明:重点危险源或称重大风险源,是指经过使用LEC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70分以上的,具有显著危险、高度危险和极度危险的危险源,不是法律概念上的重大危险源,要避免与重大危险源概念相混淆。

(2)对下列场所、设备和活动,可直接判定为重点危险源。

①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的贮罐区、库区和生产场所。

②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

③变电站、空压站。

④不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法规标准的作业活动。

⑤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的作业活动。

⑥曾发生过事故,现场无合理控制措施的作业活动。

⑦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作业活动。

3.3 重大危险源辨识

3.3.1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定义

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 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3.3.2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确定方法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确定主要是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进行,如果是某种或某类单一危险化学品,直接从标准附表中查危险化学品的临界量,若单元中的危险化学品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若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以下公式计算,若满足以下公式,则判定为重大危险源。

q1/Q1+q2/Q2+…+qn/Qn≧1

式中:

q1,q2,…,qn为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t。

Q1,Q2,…,Qn为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t。

4 危险源控制的对策措施

在危险源识别、评价的基础上,风险管理就需要根据风险性质、损失频率(概率)、损失程度及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来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从而建立风险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对辨识出的危险源按照风险管理方案进行管理,特别是对经评价属于重点危险源的管理,通过采取控制措施,使其风险处于可控状态,是危险源辨识的根本目的。对重点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可以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落实。

4.1 技术控制措施

采用技术措施,对固有危险源进行控制。

(1)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源,如采用无毒代替有毒、低毒代替高毒工艺等。

(2)预防。尽可能采用预防措施预防危险危害的发生,如通过各种检测、监控仪表监控危险源,预防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

(3)减弱。采用降低危险危害的措施,限制危险物质的量,如剧毒危险品限定每次运输的量、车辆限速、安全电压等。

(4)隔离。把操作人员与危险源有效隔离,或将不能共存物质分开,避免人与危险源接触,如各种防护罩、防护栏、防护网、个人防护服等。

(5)联锁。当操作失误或设备运行达到危险状态时,通过联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如自动停车系统。

(6)警告。在存在危险源的场所设置警告标志,提醒周围人员注意,如安全色、安全标志、声光组合报警器等。

4.2 管理控制措施

采取管理措施,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控制,并通过检查和维护防止出现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潜在的危险因素。

(1)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明确危险源监控责任,定期检查,排除隐患。

(3)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监控管理,严格落实各项监控措施。

(4)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提高处置危险源突发危险的能力。

(5)建立危险源台帐,对危险源所在的区域、岗位设置警示标志和危险告知卡,内容为潜在危险、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

(6)加强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失误。

(7)改善人机交换界面,减少人员的疲劳,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8)教育和监督员工遵纪守法、遵守操作规程,降违章、反三违。

5 结语

综上所述,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以危险源辨识充分、不遗漏为前提;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对危险源进行评价分级,找出企业存在的不可接受风险;对不可接受风险控制是安全风险管理或者说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对重点危险源(不可接受风险)的控制措施要以技术措施为主、管理措施为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绝不能以管理措施代替技术措施,要以危险源得到实际控制、不产生事故隐患为准则。

参考文献

[1]张景林.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4.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主编.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资格一、二、三级)[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3]刘诗飞,姜威.重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

[4]GB6441—8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S].

[5]GB/T13861—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S].

[6]GB18218—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S].

推荐访问: 危险源 辨识 试论 措施 控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