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互联网+”发展道路研究
[摘 要] 基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文章对中国制造企业的创新发展的道路进行研究,指出需要树立“互联网+”发展战略,设计“互联网+”变革行动路径,从IT基础设施、社交网络营销与服务、个性化定制研发、透明供应链、柔性生产、互联网化协同制造等方面分步推进“互联网+”落地生根。
[关键词] 互联网+;制造业;发展道路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01. 035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0)01- 0078- 02
0 引 言
从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1]到德国的工业4.0,再到我国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无不揭示了“制造+互联网”已是制造业转型的必然。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为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2]。国内也涌现了一批两化融合交往领先的制造企业。
笔者广泛研究“制造+互联网”,认为尽管不同案例的实现方式各具特色,但存在共性之处,即把传统制造业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运营模式深度融合,使得制造过程具备柔性生产能力,消耗更少的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能力,重视互联网化协同制造和产业生态[3-7]。我们进一步把上述共性提炼为制造业的“互联网+”发展的共性道路,并分战略、战术、执行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阐述。
1 战略层:树立“互联网+”发展战略
面对新时代的竞争,在业务模式、生产模式、组织模式、决策模式上树立“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业务模式上,改变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实施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尽量满足用户的需求,发展定制化能力;充分重视用户的体验,从长期服务中获取更多的收益并摊薄成本。生产模式上,以需定产,构建协同供应链,发展柔性生产能力,引入互联网化协同制造。组织模式上,构建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向基层赋能,使得企业面对市场变化能更快地决策和应对。决策模式上,通过数据支持决策,对过去可以追本溯源,对现在实时智能分析,对未来进行预测推演,形成理性的判斷与决策。
2 战术层:设计“互联网+”行动路径
首先,企业自上而下,虚心学习“互联网+”思维,从“互联网+”发展案例中取经;然后,企业自下而上,完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化管理体系;接着,企业由内而外,先主后次,把创新的业务模式、生产模式、组织模式,落实为各项业务规范与管理流程,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内化到核心的销售、服务、研发、采购和生产流程中;最后,根据公司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品质管理的要求,构建数据模型,用数据驱动决策。
3 执行层:分步推进“互联网+”落地
3.1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战略指引和行动路径设计,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时代,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是更好地承载业务活动,为之提供足够的网络带宽,良好的无线覆盖,高可用、可扩展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以及相对完备的安全性。须加快工业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同时提升工厂网络基础设施的宽带化、无线化、安全化,用工业以太网、低功耗窄带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工厂设备、物料的在线监测和控制,用云实现数据的存储,并结合边缘计算满足生产现场的智能管控;对于存在很强实时操控要求的产线,可以尝试时延敏感网络的部署;信息安全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采用VPN接入、终端认证、流量审计、负载均衡等技术,保障IT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3.2 基于社交的营销与服务
当代,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变了,除了被动接收企业单向发布的信息(如广告),更愿意主动关注其感兴趣的话题,主动搜索所需产品的信息,还习惯于从社交网络中的评论、打分中获取信息,而且熟人传递的信息往往比商业广告更获信任。用户的决策方式也变了,来自其他用户的口碑已成为影响用户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而使用体验则是决策是否继续购买的主要因素。所以,基于社交网络、社会化媒体的网络营销方式,凭借其在传播时的即时性、快速复制性和互动性,以及获客的精准性和低成本优势,已成为包括传统制造业在内的当代企业主流营销渠道。而且企业与客户的在线互动,不仅有助于让消费者感受到热情,增进品牌黏性,而且可以帮助企业更快速、更深入地探寻客户的真实需求,接受消费反馈,改进产品与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3.3 面向个性化定制的研发
C2B是互联网经济时代新的商业模式。与传统制造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企业为中心、少品种大批量的B2C模式相反,C2B模型下,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产品,或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定价,企业进行定制化生产。
C2B高度迎合了用户需求。如果企业获取到足够的订单并能提供满足用户体验的产品,同时还有效控制了C2B过程的成本,无疑将在“互联网+”时代具备突出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这个目标,生产企业需要做到:
第一,用足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新型渠道,如果有必要,还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聚合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消费者的体验和新需求,迭代改进产品;基于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探索数据驱动的用户画像、需求预判、产品定制、广告精准投放等新模式,提升企业敏捷服务和精准服务水平。
第二,基于用户需求,打造数字化快速定制研发能力,实现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的一体化。构建柔性的研发流程,使用PDM、PLM、专业化的工业软件,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3.4 短平快的透明供应链
传统的采购中面临着痛苦的价格、效率和风险的平衡问题,大批量集中采购虽然可以获得更低的价格但带来库存风险和资金的占用,小批量分散采购则高价低效。此外,外部的供应商管理,内部的采购廉洁监察,也是众多企业的痛点。基于SaaS的采购云,一来可以帮助企业开展互联网寻源,极大提高效率;二来可以对采购计划、询价、招标、订单、支付、物流、验货、入库的全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透明化内控;三来通过对供应商的价格、交期、质量等多维度的历史数据进行综合评测,可以实现供应商的ABC管理;进一步,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优势,综合供货能力、口碑信息、产品型号和替代品组合,减少供应商的数量,提高采购效益。
3.5 智能车间和柔性生产
实现生产过程信息化、工艺控制智能化、计划管理智慧化,建成数字化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要求人、机器、产品、原料、物流等与生产、供应和使用有关的各个环节之间始终保持着数据双向交互要求;生产线能智能感知物料、设备和环境的变化,自动控制生产过程;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主动对异常情况进行判断、预警和自愈控制;基于ERP、CRM、SCM等企业经营信息数据的集成,构建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型,以实现精益制造、敏捷交付、精细管理和智慧决策。
3.6 实现互联网化协同制造
协同制造是“互联网+”时代的新模式、新业态。它通过供应链内及跨供应链间的产品合作设计、合作制造、甚至合作销售,实现产业链上技术、资金、人力、设备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首先,利用互联网突破空间和时间的束缚,把传统的车间虚拟化到全球、全天候,使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合作伙伴共享客户、设计、生产经营信息。其次,通过协同,串行的工作方式变成了并行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快新产品设计,缩短生产周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设计、生产的柔性。再次,通过供应商参与设计与生产,技术服务伙伴参与设计与生产,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水平、可制造性以及成本的可控性。
除了企业之间的协同,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协同也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日益流行的“众筹”体现了消费者参与设计的热情;而“众包”则为企业提供了一条绝佳的低成本社会化协同制造途径,即面向全球发布设计或生产需求,吸引个人凭借其知识和劳动力承担某部分设计或生产工作。
4 结 语
制造企业走的“互联网+”发展共性道路,是高屋建瓴明确战略和变革行动路径,然后从IT基础设施、社交网络营销与服务、个性化定制研发、透明供应链、柔性生产、互联网化协同制造等方面,量体裁衣,步步为营,推动“互联网+”与企业的业务和管理紧密耦合,带来竞争优势。对于资金有限、刚接触“互联网+”的中小企业,不妨先使用行业里提供的云平台或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学习与适应“互联网+”的过程中思索与摸索与自己业务更匹配的模式;对于已经开拓了互联网渠道却未能引入核心生成流程的企业,应尽早开展对销售、研发、生成、服务各个流程的再造,逐步积累支撑科学决策的经营数据库;对于有着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已经实现数据化支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可参考西门子、丰田等国外先进制造企业的经验,在消化吸收的同时打造自主的“互联网+”制造生态圈。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杰里米·里夫金. 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 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中国政府网.“中国制造2025”专题[EB/OL]. http:///zhuanti/2016/MadeinChina2025-plan/.
[3]马化腾,张晓峰,杜军. 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4]徐斌,王晓冬,林丽. 大数据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5]郭慧,贠晓哲. 工业互联网推动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J]. 物联网技术,2018(2):112-114.
[6]吳欣航. 江苏省“两化融合”现状分析——以徐工集团为例[J]. 经济师,2018(11):146-147.
[7]尹大海. 关于工业互联网推动工厂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0):74-75.
推荐访问: 互联网 发展道路 制造业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