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癌转移医生掏空腹腔救性命
2004年5月28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一位胰腺癌合并多发性肝转移的28岁女患者成功地实施了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一次切掉病人的肝、胆、脾、胰、胃、十二指肠、大小网膜及部分小肠等上腹部全部组织器官,换上健康的肝、胰及十二指肠。
这是亚洲首例、全球为数不多获得成功的多器官移植病例。目前,各移植器官功能完全正常,病人已开始进食并下床活动,正在顺利康复之中。
术中脏器切掉九个到极限
5月28日上午11时30分,病人被送入手术室。12时40分,由朱晓峰教授率领的供体手术小组将供体器官取到手术室,并开始进行多器官供体修整。与此同时,麻醉科主任黄文起教授率领的麻醉科骨干人员开始对病人进行麻醉。下午1时45分,受体手术正式开始。
中山一院院长詹文华教授在彭俊生副教授的配合下,主刀实施上腹多脏器切除。詹院长主持过长达一年的腹部多器官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并于1998年在《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上发表了其研究成果。他多年来的腹部外科手术技术和经验在这台手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手术过程中,不仅要完整切除所有被癌细胞侵犯的九个器官,还要保证周围的器官及紧邻的大血管不受损伤,保证留够肠系膜上动、静脉,以备与将要移植的多器官吻合。
晚上6时20分,患者上腹部全部九个器官被完整地切了下来。在整个脏器切除过程中,监护病人的设备显示出的各项生命体征和生理指标都很正常和稳定。
移植器官植入开始了,这是整个手术中最为紧张、风险最大的时刻。一方面,要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移植器官的血液供应,保证移植器官尽快恢复功能,缩短全身循环剧烈波动的时间;另一方面,又要确保移植器官复流后不会出现大出血,并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修整好了的多器官簇被小心地端到了手术台上。肝上下腔静脉顺利吻合完毕,接下来是将供体的髂内、外动脉分别与患者的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吻合,髂总动脉与腹主动脉吻合。最后吻合的是肠系膜上静脉。
54分钟后,血流开放,患者体内的血流欢快地冲入移植器官,供体器官和受体真正地合为一体。看着金黄色的胆汁自十二指肠汩汩流出,何晓顺和朱晓峰两位教授凝重的眉头也舒展了。
整个手术从当天下午2时至晚上12时,历时10个小时。手术后,病人被顺利转入重症监护室。
术后病人体征正常将出院
患者于手术后3小时清醒,术后4小时停用呼吸机,并很快可与家人进行简单对话。在管向东教授领导的重症监护小组的精心调理下,病人渐渐康复。术后第三天,停用了持续胰岛素泵入,血糖指标基本正常,提示胰腺内分泌功能已发挥作用;第四天,移植肝功能基本接近正常,肠道开始排气排便。病人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第五天,病人开始接受肠内营养;第六天,病人脱离了重症监护,回到普通病房。
一周过去了,正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这位年轻的患者已经在战胜病魔、焕发生机的道路上走出了坚实的一步。专家介绍,该病人术后康复非常顺利,目前移植器官肝脏、胰腺和十二指肠功能完全正常,病人已开始进食并下床活动。如无意外,病人将在2~3周后出院。
四项创新摘皇冠明珠
据介绍,中山一院早在1972年成功施行了全国首例肾脏移植;1978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带血管蒂的甲状旁腺移植;1993年施行了国内首例体外静脉转流下的肝脏移植,打破了国内肝移植十多年来徘徊不前的僵局;1996年又实施了亚洲首例肝肾联合移植。
截至目前,中山一院已为400余例各类肝病患者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是华南地区开展肝移植例数最多的单位,移植例数和疗效在国内移植界均名列前茅。
何晓顺教授介绍,多器官移植具有手术规模及创伤大、各移植器官之间必须保留原有的解剖与生理关系、移植器官需同时移植并同时恢复血流等特点,手术风险大,难度高。本例多器官移植手术取得四项创新:
1.供体的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预先与供体的髂总动脉作合二为一的吻合,保证使动脉的吻合最大限度地满足移植物血液供应和减低对受体腹主动脉的损伤。
2.手术不采用静脉转流技术,而采用直接吻合,缩短了手术时间,避免了静脉转流的相关并发症。
3.多器官移植无肝期创下54分钟的纪录,减轻了移植器官的缺血损伤,使病人的肝胰功能在移植后瞬间得到恢复。
4.从上腹所有器官包括根深蒂固的胰腺肿瘤切除、多器官的移植到消化道连续性的重建,手术时间共10小时。这是上腹多器官移植手术时间的极短纪录。
推荐访问: 腹腔 掏空 性命 患者 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