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能力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 要:对当前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能力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要的一般性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总结,以科学态度结合本专项积极探索和创新训练理念,明确了今后的训练方向和提高训练水平所应达到的要求,不断掌握新的训练思路和训练方法,为进一步加强训练监控,提高训练效果,创造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运动训练 主要特征 训练内容 训练手段
运动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训练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在横向上需要根据人体的生物学特征把握不同能力之间的关系、追求最佳的整体训练效果;在纵向上需要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特点和专项要求有目的地控制不同能力的发展,使各种能力水平适时达到最大化。青少年运动员达到高水平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一般都需要经过8—15年的系统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各种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方法和手段科学地组合在一起,使之形成一个连续有序的“刺激链”,适时和适量地投放到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在竞技能力的培养和竞技状态的形成过程中,既要注意专项的需求和运动员的个体条件,又要考虑各种能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既要注重竞技能力的提高,又要防止运动损伤和过度训练的发生;既要对运动员施加训练的负荷,又要把握刺激与恢复的关系。
一、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关系
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构成训练负荷的两个要素,是决定机体刺激程度并贯穿整个训练过程的“杠杆”,对训练质量和竞技能力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从运动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训练量和强度的关系对神经--肌肉系统和能量代谢系统的训练适应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量大强度低的训练优先发展慢肌和有氧能力,量小强度高的训练优先发展快肌和无氧能力。各个运动项目,尤其是那些对力量和耐力需求高的运动项目,应该根据各自项目的专项特征,科学地选择和确定训练量与强度的比例,使运动员形成符合专项需求的竞技能力。训练量与强度对于不同的训练对象和不同的训练时期均显示出不同的关系。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不仅整个训练负荷要低于成年运动员,而且在强度上也要与成年选手有区别,例如最大力量和无氧糖酵解耐力的训练,不能过早和过多地出现在少年儿童的训练当中。在周期训练中,训练量与强度的关系应根据周期的划分进行变换,一般情况下,在准备期以量的积累为主,而随着比赛期的临近训练强度逐渐成为训练的重点。
在训练中,应辩证地把握训练量与强度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一些低强度的训练也可以支持高强度的运动,例如优异的有氧能力可以通过有氧代谢的快速动员而降低肌肉乳酸的堆积速度,大量核心部位小肌肉(群)的稳定、平衡和协调训练能够通过改善辅助肌和拮抗肌的功能达到提高动作速度的目的;而一些高强度的训练也同样可以有助于慢肌功能和无氧代谢能力的提高,例如经典的以4mmol/L血乳酸强度发展有氧能力的训练。训练量与强度的关系是运动训练的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检测、诊断和评价。在训练过程中,专项成绩是检测和评价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还应该进一步检测构成该成绩背后的不同能力要素。
二、技术与素质训练关系
人类的任何一种有目的竞技运动都需要专门的运动技术和相应的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是一名运动员或一个运动项目有的地完成某一运动目标或任务所特有的动作序列,而身体素质则是完成这个动作序列所需要的能力。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是一种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影响,还互为基础的关系。技术与素质是一个交织融合在一起的整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训练中必须给予同等重视。身体素质能力是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素质的支持,不仅不可能取得优异的专项成绩,而且也不可能形成精湛的专项技术。同样,如果不具备出色的专项技术,优秀的素质能力就不可能充分应用到专项当中,也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技术与素质在形成的速度上也表现出不同。一般来说,运动技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磨炼和打造,一旦形成了稳定的技术模式(或称为“动力定型”)就很难改变,甚至终身难以改变。身体素质却具有突出的自然形成规律,尽管人为的训练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素质能力的储备和发展规律,但是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快速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或某一种运动素质(例如力量或耐力素质),尤其是当运动员进入成年之后各项身体能力的自然发展速度都已达到个体的最高水平,此时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尽可能快速地挖掘运动员所具备的素质潜能。
在青少年训练中,应倡导“先技术,后素质”的训练指导思想。Lsrael的研究认为,在运动员个体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协调能力与身体素质能力的发展根本不存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协调能力的发展一般应早于身体能力的发展。优先发展协调能力,在青少年时期就形成正确和扎实的专项技术,已成为当代诸多世界级优秀选手成功的共同经验。在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中,协调能力和运动技术应该早于身体素质的发展,其原因就在于二者自身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在青少年训练阶段,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当中,此时的运动训练,特别是训练的负荷,必须充分考虑运动器官和系统的自然发育规律,例如力量的发展需要考虑到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发育,耐力的训练一定要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发育特点。在青少年训练时期被视为专项运动技术基础的协调能力正处于最佳的发展阶段,另外一些与运动技术密切相关的能力,例如柔韧性等,也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机,此时应充分利用人体的这种发育特点和规律,将训练的重点放在协调和柔韧等与技术密切相关的能力上。因此,身体素质的“适度”發展是青少年体能训练的一个重要原则。青少年专项竞技能力的构成中应突出协调和技术的成分,而不是素质能力。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其运动成绩应当充分建立在协调和技术的基础之上,而在身体素质,尤其是最大力量和无氧糖酵解等能力上为成年阶段的训练预留出大的发展空间。身体素质能力的过早和过度开发违背了人体的生长发展规律,破坏了训练的系统性原则,导致运动员的早衰或无法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的结果。
三、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关系处理
任何竞技运动项目都有其本项目所要求的特殊能力,提高这种特殊能力的训练称之为专项训练。没有基础能力,专项训练很难完成。基础能力的训练称之为一般训练。运动训练要根据项目专项特点、运动员训练水平、不同时期、阶段任务来进行。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侧重应有所区别,也有其相互影响的规律。按比例安排好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训练的内容,虽然没有一定的固定模式,但有其一定的基本要求:随着运动员年龄从小到大,训练水平从低到高,则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基本要求为:年龄小、水平低,一般训练比重大;年龄大、训练水平高,专项训练比重大;对技能和素质要求高、运动中体能消耗大的项目,一般训练比重大;一般训练要全面,但不是多多益善。选择的一般训练内容要符合专项需要,即对发展专项素质和机能有较大影响的一般性身体训练;在大周期中,过渡期、准备期、恢复期则一般训练比重大一些,基本期特别是赛前训练则要突出专项训练。
四、不同能力训练的兼容问题
自Hiekson(1980)提出了力量与耐力的同期训练问题之后,不同能力训练的兼容问题开始引起世界竞技运动训练领域的广泛关注。在运动训练的长期计划和实施中,不仅应考虑各种不同能力和技术的分别增长,而且还要考虑若干能力训练效果之间的对抗与冲突,以期最大限度地规避或控制各种能力之间的“损耗”,提高训练的效率和质量。不同能力训练的兼容是指不同能力训练效果之间的关系,它可能是兼容关系,也可能是不兼容关系。以往的训练大多只关注某一种能力在负荷刺激下的适应变化,例如有氧训练负荷和有氧能力增长之间的关系,而很少考虑不同能力在负荷刺激下适应变化之间的关系,例如有氧和无氧能力增长之间的关系。然而,有氧和无氧能力是一个此消彼长的“矛盾体”,有氧训练在提高有氧能力的同时会对无氧能力造成负面的影响,无氧糖酵解的训练也会影响甚至削弱有氧能力的提高。
从运动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很多运动能力之间,例如力量与耐力、力量与柔韧,有氧与无氧以及体能与技术,存在着不和谐或冲突的状况。在训练中,应深入了解各种能力在训练负荷下的适应机制,分析各种能力增长过程中可能对其他能力造成的负面干扰,建立若干相关的训练原则。“板块”训练理论在该问题上做了有益的尝试。是同时发展多种运动能力与技术,还是依次发展多种能力与技术?这是周期训练模式和“板块”周期训练模式之间主要的不同点,“板块”周期训练理论认为,在同一时间或阶段同时发展多种运动能力和技术是传统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该问题造成了“過大的训练负荷,不利于机体的恢复”,“多重且分散的训练目标,降低了训练刺激的指向性和深度”和“同时发展多种能力,造成了能量代谢和神经-肌肉等生物学机制层面上的抵触和冲突”。
推荐访问: 发展过程 能力 中应注意 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