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肺结核合并高血压抗痨药物不良反应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肺结核合并高血压抗痨药物不良反应。方法 57例肺结核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治疗组, 另选择同一时间收治的55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作为参照组。治疗组给予高血压药物及抗痨药物治疗, 参照组单纯给予抗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舒张压(DBP)为(80.32±6.24)mm Hg(1 mm Hg=0.133 kPa)、收缩压(SBP)为(135.94±8.79)mm Hg, 治疗后DBP为(97.33±5.61)mm Hg、SBP为(155.37±12.67)mm Hg;参照组治疗前DBP为(80.33±6.49)mm Hg、SBP为(136.34±8.69)mm Hg, 治疗后DBP为(82.31±6.74)mm Hg、SBP为(133.67±6.08)mm Hg。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DBP、SBP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08、0.242, P=0.993、0.809>0.05);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DBP、SBP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参照组患者的DBP、SBP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DBP、SBP均高于参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12.837、18.900, P=0.000、0.000<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9%;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4, P=0.854>0.05)。结论 肺结核合并高血压患者与单纯肺结核患者不良反应类型并无显著差异, 但治疗后肺结核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显著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血压监测, 对临床用药进行实时调整。
【关键词】 肺结核合并高血压;抗痨药物;不良反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9.062
肺结核、高血压作为现阶段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抗结核化疗是控制与缓解该疾病的重要方式[1]。但此类药物在治療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常影响患者治疗配合度及后续治疗效果, 故在临床治疗及干预时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对所用药物进行调整对促进其及早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肺结核合并高血压抗痨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5年1月~2018年1月本服务中心接收并予以治疗的肺结核合并高血压患者57例作为治疗组, 另选择同一时间收治并予以治疗的55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作为参照组。其中, 治疗组男31例, 女26例;年龄35~76岁, 平均年龄(55.34±20.47)岁。参照组男22例, 女33例;年龄37~80岁, 平均年龄(55.73±20.9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3]疾病诊断标准;具有自主表达意识;具备交流能力。排除标准:患有重大精神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者。
1. 3 方法 治疗组患者在服用赖诺普利等降压药的同时实施2HREZ/4HR[前2个月: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后4个月:异烟肼、利福平]肺结核抗痨方案治疗。治疗期间患者血压若升至210/120 mm Hg, 将赖诺普利剂量增加至40 mg/d, 并同步停用利福平, 待其血压下降至150/90 mm Hg后正常服药。参照组实施单纯2HREZ/4HR肺结核抗痨方案治疗。治疗过程中医师需依据患者年龄、体重、机体情况等条件对服用药物剂量、用药种类进行实时调整, 连续治疗2个月, 后续再实施4个月巩固治疗。
1. 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压变化评定指标主要基于治疗后DBP及SBP变化情况;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肝损害、肾损害、胃肠道反应、周围血白细胞减少、过敏反应、关节损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DBP为(80.32±6.24)mm Hg、SBP为(135.94±8.79)mm Hg, 治疗后DBP为(97.33±5.61)mm Hg、SBP为(155.37±12.67)mm Hg;参照组治疗前DBP为(80.33±6.49)mm Hg、SBP为(136.34±8.69)mm Hg, 治疗后DBP为(82.31±6.74)mm Hg、SBP为(133.67±6.08)mm Hg。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DBP、SBP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08、0.242, P=0.993、0.809>0.05);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DBP、SBP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参照组患者的DBP、SBP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DBP、SBP均高于参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2.837、18.900, P=0.000、0.000<0.05)。
2. 2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发生肝损害1例、肾损害1例、胃肠道反应3例、周围血白细胞减少1例、过敏反应2例、关节损害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9%;参照组发生肝损害2例、肾损害1例、胃肠道反应3例、周围血白细胞减少0例、过敏反应1例、关节损害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4, P=0.854>0.05)。
3 讨论
肺结核属于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呼吸道传染病, 伴随耐药结核菌的出现为其临床治疗带来一定挑战。同时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 高血压患者也呈逐年增加趋势。肺结核合并高血压疾病病情危急, 应在发病后及时予以安全、有效的治疗。但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治疗效果具有严重影响。由以上分析可知, 服用抗痨药物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与其是否合并高血压疾病无明显关联, 其中胃肠道反应作为主要不良反应, 会随着抗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4]。治疗时间延长, 患者耐受能力增强;同时在出现胃肠道反应后护理人员予以解痉、制酸干预, 使其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等均是胃肠道反应逐渐降低的主要因素。此外, 肺结核合并高血压患者年龄较大, 机体及各器官功能均处于退化状态, 导致其机体内部血浆蛋白浓度逐渐降低, 若在治疗过程中血浆蛋白与所服用的药物结合率较高, 则促使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同时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的退化, 导致其药物代谢能力降低, 因而药物治疗不良反应中肝肾损伤占比较重[5]。同时, 患者血液循环能力的减弱, 导致肾小管、肾小球功能退化, 进而延缓药物排泄, 最终诱发不良反应。且肺结核合并高血压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应依据患者体质、体重以及器官功能情况决定用药种类与用药剂量。
β受體阻滞剂、拮抗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等均是高血压降压药物, 一般通过细胞色素P450(CYP450)完成代谢作用, 而利福平作为诱导剂对CYP450作用较大, 进而造成高血压患者血浓度降低, 血压进一步升高[6]。
本研究中, 治疗组患者应用肺结核合并高血压抗痨药物治疗, 参照组单纯使用肺结核抗痨药物治疗。结果显示,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DBP、SBP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参照组患者的DBP、SBP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DBP、SBP均高于参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9%;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进一步证明肺结核合并高血压患者与单纯肺结核患者不良反应类型并无显著差异, 但治疗后治疗组血压显著高于参照组。
综上所述, 肺结核合并高血压患者病情一般较为复杂, 临床治疗效果与其机体状态具有重要关联, 在治疗过程中应依据其实际情况谨慎选择治疗药物,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血压监测, 确保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邓洪波. 老年肺结核病合并高血压病抗结核药物耐受性的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34):142-143.
[2]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1, 24(2):70-74.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
[4] 沈凌筠, 刘才, 万荣, 等. 肺结核合并高血压抗痨药物副作用分析.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 1(13):187-188.
[5] 蒋杰. 对1例肺结核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药学监护. 海峡药学, 2012, 24(12):199-200.
[6] 赵静. 老年肺结核病合并高血压病抗结核药物耐受性的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1):155-156.
[收稿日期:2018-09-21]
推荐访问: 肺结核 高血压 浅析 不良反应 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