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论与代谢说

2022-04-06 08:29:53 | 浏览次数:

摘要:由于中国与希腊古代人对生命运动动力来源的认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保健思想,导致了对维护生命运动方式选择的差异。中国人认为生命的活力来自人的机体本身,故提出了“治内”为本,“治外”为标的保健原则。提出了“节阴阳调刚柔”的身体练习原则;在理论上确立了以“中和”为动静平衡的“圣度”;主张“形要小劳,勿使大疲”。因此,在具体手段上重点选择了护、促、补等保健措施,以保证生命运动的正常进行,形成了重视情志调节,主张“小劳术”,反对剧烈运动为特征的健身运动。希腊人认为生命的原动力来自机体之外,而生命的本质是一种物质代谢过程,形成了促使机体“更强”的保健思想。因此,其锻炼原则是通过不断增强运动强度,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以便在新的综合基础上,提高健康水平。所以它所选择的健身术,既包括促进新陈代谢的身体锻炼方法,也选取了大量的增强肌肉力量与质量的训练方法。重视体格的强健与促进体能的改善,是古代希腊身体练习的突出特征。

关键词:健康;观念;中国;希腊;比较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297-06

1中希对生命本质认识的异同

1.1中国的“元气说”

1.1.1“气”——生命的始基物质中国传统生理学认为“气”是人类生命体的物质元素,也是维持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人之生也,气之聚也(《庄子·知北游》)”。管仲进一步指出:人作为类生命体,其结构方式是“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管子·内业》)”人是由精微的“天气”(属阳)与沉浊的“地气”(属阴)相融合而生成。依据中国古代认识,男子象征为“天”,属阳;女子象征为“地”,属阴。当男女交媾,男子之“精气”(天气)与女子之“血气”(地气)交融而合为一气(元气)的瞬间,一个新的生命体就诞生了。男女精血形成的生命原生物质,称之为“精元之气”,简称为“精气”或“元气”。《元气论》指出:“人与物类,皆秉一元之气而的生成;生成长养,最珍贵者莫过于人之气也(《云笈七签》)”。“人之气”贵在何处?《元气论》说:“天气减耗,神将散也;地气减耗,形将病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 把生命运动归结为“元气”变化。 所以就有了“失气则死,有气则生。”[1]“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的警示。 “气”是维持、保证生命存在与延续的基本物质前提。

投稿日期:2006-09-08

作者简介:熊晓正(1951-),男,重庆市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体育总局学术技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体育历史与文化当代中国体育改革。

1.1.2“元气”——生命之本中国传统生理学又将“气”分为“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男女精血形成的生命原生物质——“元气”,因其是生命体与生俱在的物质,故称之为“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指从机体之外吸收的营养物质,主要又是从水、谷物等食物中获得,所以又叫“水谷之气”,简称“谷气”。人的生、老、病、死取决于“气”的营运代谢。杨泉在其《物理论》中指出:“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2]“后天之气”只是负责营卫机体、补充代谢,保证人正常生命运动所需的能量物质,并不决定一个人的寿诞。“先天之气”决定着生命存在的状况,才是决定一个人生死的物质基础。故古人称“先天之气”是“生命之本”,“后天之气”为“生命之用”。生命衰竭的根本原因在于“先天之气”不断被耗竭的结果。保持“先天之气”的充盈,尽可能地减少其外泻,就成为长寿的基本前提。

1.1.3“精、气、神”三位一体按照中国传统生理学说的看法,生命运动的营卫代谢存在一个主宰,负责操纵或协调各脏腑器官的功能作用,使机体各组织协调一致地完成生命运动所需要的各种能量代谢,保证正常的生理、心理状态。《太平经》曾用驾车来比喻物质能量代谢。指出:身体健康与生命的安危,关键在于“精神”的状况。“精神”好比驾车的驭手,是马稳车平还是马颠车倾,完全取决于驾车手的调整。认为生命活动的主宰是“精神”(一般都称之为“神”)。“精神”不是机体之外的“来客”,而是对“元气”及其功能的概括。“精”一般是“精元之气”的简称,是对人类生命元素的命名,是对物质实体的指称;“神”则是对物质实体所蕴涵或具有的功能的一般概括;两者合称为“精神”。故古人说:“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气,天气者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绝则神去。”[3]没有无功能的生命体,也没有无生命体的功能。即荀况提出的“形具而神生”的命题。“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功能作用,其具体表现为“气”的物质代谢运动。这就是“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决定生命运动的盛衰。公元前一世纪,刘安聚集其门客编撰的《淮南鸿烈》中就指出:“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4]形(精)、气、神三位一体。当“精元之气”一形成(即“形”的产生),其生理功能“神”也就存在了,生命运动的代谢形式也产生了。形、气、神以同一物质为基础,具体表现为不同的生理职能而“相助以为治”。任何一方受到损害,都会导致整个生命体的瓦解。

1.2西方的“代谢说”

1.2.1物质生成说泰勒斯认为“水”,是万事之源,是一切生命的永恒原质。万物都来自水,一切生命都终结于水,因为万物腐化或死去时都将变成液体,也就是变成水。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公元前570—前500年)认为构成生命的物质不是水,而是空气,由于空气的浓缩或稀薄形成了不同的生命现象。菲洛拉斯认为世界与人之间有一种完全的相似之处:世界以火为中心,所以人体以热为其基本元素,种子的热和子宫的热是一切生命之源;西米亚斯(ThebanSimias) 认为“身体由四元素混合而成,即土、火、水、空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有一种单一的元素——火,是物质的基础。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由四种元素组成,他叫这四种元素为万物之源:火、水、以太(气)、土。这些物质是原始物质,并且是不可毁灭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万物都从这四种元素中产生。正是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约在公元前五世纪,著名的医生希波克拉底,归纳了前人的主张。希波克拉底认为身体由四元素构成,即气(风)、土(地)、水、火,这四种元素结合起来组成机体的各部分。这四种元素中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质,即冷、热、干、湿,机体的每一部分也各有其主要性质。而生命的要素是热,由于热,器官和体液才由营养物形成。热是通过血液的流动到达机体的各个部位,维持着人的生命运动。

1.2.2物质代谢说古希腊人认为外表看来不同的东西,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单一的现象,发展则源于不断的矛盾。不同的生命现象,不过是物质不断变化的某一侧面。生命现象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物质运动交换过程,而生命运动呈现的状态,则是对立统一物质冲突、交感的表象。因此,生命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运动的物质代谢过程。希波克拉底在《论人性》(第四章)中说:“人的身体内有血液、黏液、黄胆、黑胆,这些元素构成了人的体质,通过这些元素人便有痛苦的感觉或享有健康。这些元素的比例、能量和体积配合得当,并且是完善地混合在一起时,人就有完全的健康。当某一元素过多或缺乏时,或一元素单独处于身体一处,血与其他元素不相配合时,便感到痛苦。当一种元素离开其他元素而孤立时,不仅仅是它原来的地方要闹病,就是它所停留的地方也要闹病;因为过多了,就造成痛苦和疾病。事实上,当一种元素流出体外超过所应当流出量时,这个空虚处便酿成疾病。另一方面,假如体内发生这种空虚,即当某元素移动或离开其他元素时,依上面所说的,人一定感到双重的痛苦:一在该元素所离开的地方,一在元素所流到的地方。”正是这种以代谢方式的“物质流动”,决定了生命的实际状态。这便是阿尔克马翁提出的:“动物的生命是一种运动,并从属于血液的运动,血流即或不是永远一致,也是继续运动的;……因为运动是生命的重要因素,所以扰乱了生命的正常和谐的运动,便引起了疾病。”[5]

推荐访问: 元气 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