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习题的设计与讲评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适当的习题训练,可以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思维,强化解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教材,针对不同教学阶段的特点,选好题型,并在讲解时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与讲评习题,本人认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扣教材内容,突出双基教学
光合作用一节内容抽象,过程复杂.在讲解光反应、暗反应各自的条件、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等内容时,学生很难对整个过程有比较深的理解,这时可及时出示习题:
图1表示光合作用过程,据图回答:
(1)A过程表示,B过程表示.
(2)a物质是,b物质是.
(3)B过程的进行需要A过程为其提供[]和[].
(4)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的数量可提高g的产量.
这一题目紧扣光合作用的过程,但又不是书中内容的简单重复与再现.学生在区分A表示光反应、B表示暗反应后,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CO2和H2O各自参与哪一阶段的反应,从而得出a是H2O、f是CO2的结论,这样也不难推知b是O2,g是C6H12O6.结合光反应、暗反应的联系,学生对c、d哪个是[H]、哪个是ATP可能难以确定,这时阐明由于ATP存在于ADP相互转变的问题,故d是ATP,c是[H].
通过以上的及时训练与讲评,不但强化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针对重点、难点,实施方法教育
在“遗传和变异”一章中,遗传病类型的分析及几率计算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为它直接体现基因的分离规律和伴性遗传的应用.复习时以下题示例:
图2是甲乙两个家系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情况.若4号和7号婚配,他们出生的后代患该病的几率是多少?
对于这一题的讲评,可分3个步骤:
首先,该病受显性基因控制,还是受隐性基因控制?因为两家系均为亲代表现型正常,而子代出现患病者,因此该病受隐性基因控制.
其次,该隐性致病基因存在于什么类型的染色体上?
(1)假设存在于常染色体上,则在1号、2号、5号、6号基因型皆为Aa的情况下,3号、8号出现患病都是可能得,因此假设成立.
注意: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后代的表现型与性别无关.
(2)假设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对于甲家系,若2号基因型为XAXa,则3号出现XaY可以成立;对于乙家系,因5号正常基因型为XAY,6号基因型不管是XAXA还是XAXa,后代女性中都不可能出现患病者,而8号患病,因此该假设对乙家系不成立.当然,该[HJ1.15mm]假设对甲乙两家系不能同时成立,因此假设不成立.
(3)假设存在于Y染色体上,由于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为限雄遗传,而且不可能出现亲代为男性正常,而子代有男性患者的情况,因此,这种假设也不成立.
从以上分析可知,该隐性致病基因存在于常染色体上.
第三,几率的计算.由于1号、2号基因型皆为Aa,因此根据遗传图解(略),4号的基因型为AA(几率1/3)或Aa(几率2/3),同理,7号与4号相同.若4号和7号婚配后代中出现患者,则4号、7号的基因型都应为Aa,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后代患病的几率是1/4.根据几率计算中的乘法定理,4号为Aa(几率2/3)与7号为Aa(几率2/3)同时发生,而且后代产生患病(几率1/4)为相继发生,因此,4号与7号婚配后代患该病的几率为2/3×2/3×1/4=1/9.
三、体现知识联系,形成整体认识
任何生物现象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如果在题目设计时能把不同的生物现象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则既有助于学生把握整体,又有利于学生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如下题:
以下是太阳光能转变为肌肉收缩的机械能的大致过程:
[JP4]太阳光能AATPBC6H12O6有机物[JP]
CATPD机械能
(1)由太阳光能转变为ATP中的化学能是通过A过程实现的,B表示过程.
(2)在能量代谢过程中,C表示能量的,D表示.
(3)为动物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能量的主要有机物类型是.
(4)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主要能源物质是,直接供能物质是.
结合光合作用、能量代谢等知识,我们不难推出A为光反应,B为暗反应,C是能量的释放、转移,D是能量的利用.同时,通过第(4)小题,学生也会对太阳光能、糖类、ATP在能量流动中的地位和关系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四、活化提醒设计,防止思维定势
学生在初次接触到某种题型时,会产生较深的印象,当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有时会不假思索地直接写上结果.这种解题“惯性”对要求识记的内容来说可加快解题速度,但有时却可能与实际结果大相径庭,如下题:
已知DNA的一条单链中(A+G)/(T+C)=0.4,则上述比例在其互补单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是和.
本题的解法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设互补单链中碱基为A′、G′、T′、C′,则(A′+G′)/(T′+C′)=(T+C)/(A+G)=1 /0.4=2.5
整个DNA分子中由于A=T,G=C,故(A′+G′)/(T′+C′)=1,答案为2.5和1.
在考试命题时,我把题目稍作改动:
已知DNA的一条单链中(A+ T)/(G +C)=0.4,则上述比例在其互补单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是和.
按上题解题思路,不难得出结果应该是0.4、0.4.但从考试结果来看,有不少同学依旧把答案写为2.5和1,可见,这一部分同学根本没有仔细审题、分析,只是照搬原来结果,出现错误在所难免.但如果在平时教学中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并让学生比较结果,分析原因,相信这种错误的思维定势就不会出现.
当然,习题的设计还有利用图表让学生识别、分析,利用列表对一些生物现象进行比较等多种方法等,研究习题的设计与讲评无疑对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大有裨益.
推荐访问: 讲评 习题 教学 高中生物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