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散打运动员赛前降体重对运动能力和体液离子的影响

2022-04-07 09:14:10 | 浏览次数:

摘要:以6名上海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赛前体重控制、运动能力和体液离子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每周3次体脂率测试;每2周测试1次无氧运动能力和体液离子情况。结果显示,第3周体重和体脂率显著下降(P<0.05),第5周体重发生高度显著变化(P<0.01),体脂率和瘦体重显著下降(P<0.05);无氧运动能力在整个控重过程无显著变化(P>0.05);第3周Na+升高非常显著(P<0.01),Ca2+显著升高(P<0.05),CO2CP下降(P<0.05),第5周Na+浓度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控重前(P<0.05),Ca2+显著升高(P<0.05),CO2CP明显下降(P<0.01)。研究表明通过延长整理活动和增加有氧训练课可以实现运动员控重以消耗脂肪为主的目标,能够保证运动员无氧能力不损失,通过电解质饮料补充能够维持队员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关键词:运动生物化学;体重控制;运动能力;离子平衡;散打;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80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3-0130-05

散打是按体重划分比赛级别,为了在速度、力量等方面占据优势,运动员往往通过控制体重来越级、降级参加低一级别的比赛。而赛前减体重很容易造成运动员体能的下降,当前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如何既让运动员赛前达到目标体重,又保持正常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同时还能保证以最佳的状态参加比赛。因此在赛前控体重的过程中,保证运动员身体健康、机能状态和运动能力的前提下达到目标体重,成为除了技战术和运动训练以外的重要因素。体重控制是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除了与专项训练有关,运动、饮食、营养品、物理因素等均会通过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影响到机体成分、机能状态和运动能力,同时赛前集训期间大强度训练使机体大量排汗散热,又会引起机体内环境的变化。

本研究通过采用延长专项训练后整理活动时间和增加低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的手段,在迎战11届全运会赛前40 d至赛前5 d的时间内,对上海市重竞技训练中心的优秀散打运动员进行慢速减重;同时,对其运动能力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且根据运动员赛前集训期间的无机盐日需要量,调配一定浓度的电解质饮料供运动员饮用,同时配合控重计划定期对运动员血清离子进行测试,监控运动员电解质代谢情况,根据测试结果提供调整建议。各不同手段交叉协同使用,为运动员获得良好的比赛成绩提供保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上海市重竞技训练中心男子散打队取得2009年第11届全运会决赛资格的6名重点队员年龄21~27岁,训练等级均达到健将水平(见表1)。

1.2研究方法

1)控重程序的制定。

本研究实施时间为赛前40 d至赛前5 d。于控重前(赛前40 d)测定运动员体重和皮褶厚度,计算出体脂百分比,并根据运动员的参赛级别确定运动员的个体控重方案。控重后(赛前5 d)测定运动员体重和皮褶厚度,评定控重效果。

体重控制过程中,通过适当增加有氧运动和合理控制饮食来达到目的。以消耗脂肪为主有氧运动方案为:(1)延长运动员训练课后整理活动的时间来降低训练课后的乳酸,每次延长30~40 min,心率控制在120次/min左右。整理活动内容由教练自定,一般为伴舒缓节奏音乐的韵律操。(2)每周增加2~3次游泳或慢跑等有氧运动,每次有氧课时间为持续运动1 h,心率控制在140 次/min左右。每天清晨07:00进行体重测量,每周一、三、五清晨07:00测量皮褶厚度,计算体脂百分比。根据测得的体重和体脂百分比不断调整减重方案,保证每周匀速减少一定数量的体重。

每2周进行一次运动能力测试,根据测得的结果评定运动员运动能力,反馈给教练员调整训练计划。

2)运动饮料的配制。

根据运动员集训期间的无机盐日需要量,每天上、下午训练前为重点队员配制含有钠、钾、氯、钙等离子的电解质饮料,并配合控重计划每2周(分别在第1、3、5周的周一,共3次)对运动员血清离子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提出调整建议。

以运动员汗液离子浓度的均值为电解质运动饮料的配制依据,以平衡盐、乳酸钠林格氏液及开水为原材料,配成饮料的具体离子浓度:总量800 mL,Na+,K+,Cl-,Ca2+离子浓度分别为58.68、5.81、50.52、0.56 mmol/L。

3)测试指标。

体重监控的生理学指标包括:体重、皮褶厚度;

运动能力监控的指标包括:无氧功率峰值、无氧功率最小值、无氧功率递减率、平均无氧功率;

体液离子平衡监控的指标包括:钠离子(Na+)、钾离子(K+)、钙离子(Ca2+)、氯离子(Cl-)、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

4)数据统计。

数据以均值±标准差( ±s)表示。SPSS 13.0统计软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

2研究结果及分析

2.1运动员体重、脂肪体重和瘦体重的变化

从表2中可以看出,控重第3周与控重前相比,运动员的体重显著下降(P=0.018<0.05),体脂百分比显著下降(P=0.025<0.05),瘦体重无显著下降(P=0.793>0.05);控重后与控重前相比,体重下降非常显著(P=0.001<0.01),体脂百分比显著下降(P=0.016<0.05),瘦体重下降显著(P=0.028<0.05),说明运动员体重的降低除了脂肪体重的减少,还有部分瘦体重的减少。控重第3周体重的降幅约为控重前体重的3.4%,其中脂肪体重的降幅约为3.2%,瘦体重的降幅约为0.2%,主要降低的是脂肪体重,6名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分别在9.7%~15.0%。控重后,体重的降幅约为控重前体重的8.1%,其中脂肪体重的降幅约为5.0%,瘦体重的降幅约为3.1%,6名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分别在9.5%~12.5%。

2.2控重过程中运动员运动能力指标的变化

由表3可知,运动员第3周与第1周相比,无氧功率峰值、无氧功率最小值、平均无氧功率和无氧功率递减率均上升,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第5周

与第1周相比,无氧功率峰值略有下降,但无氧功率最小值、平均无氧功率上升,无氧功率递减率下降,说明无氧能力的持续性较好,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3控重过程中运动员体液离子指标的变化

由表4可知,运动员第3周与第1周相比较,Na+上升非常显著(P<0.01),经过调整,在第5周时有所回降。Cl-、K+略有下降,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a2+逐渐上升,第3周、第5周与第1周相比均上升显著(P<0.05)。

CO2CP值在第1周大于正常范围的上限,说明运动员体内碱储备量较高,CO2CP逐渐下降,其中第5周与第1周相比,CO2CP有所下降(P=0.002<0.01),但仍然均高于正常范围的上限。

3讨论

3.1赛前控体重期间无氧运动能力的监控

从能量消耗和运动能力方面看,Ricardo Silvestre等[1]研究发现运动员的体脂和最大摄氧量成负相关(r=-0.67),另外也有研究指出,体脂和有氧运动能力和无氧运动能力均成负相关[2]。而瘦体重除了与人体的无氧能力和有氧能力有高度的相关性外[3],还与纵跳能力等有显著的相关性。

散打是对爆发力、灵敏素质要求较高的项目,同时还要求较好的无氧供能能力和较好的有氧清除乳酸能力。如果运动员体内脂肪过多,必将影响比赛中的摄氧量,降低乳酸清除的能力,同时降低运动能力,影响比赛的发挥。所以,为了科学合理安排训练和保持最佳运动能力,对于减重的运动员来说,达到最大的肌肉力量与体重比是减重的关键,即最大程度地降低脂肪体重和增加肌肉力量。然而,不同的减重方法带来的降低脂肪体重的效果是不同的。

推荐访问: 体液 散打 赛前 离子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