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分体吸虫病及其防治
牛分体吸虫病又叫牛血吸虫病。本病是由分体科的日本分体吸虫寄生于牛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引起宿主相应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的一种寄生虫病。
一、牛分体吸虫的形态
日本分体吸虫呈线形,雌雄异体,口吸盘位于头端,腹吸盘较大,位于口吸盘后方不远处,具有粗而短的柄。雄虫乳白色,长10~20毫米,宽0.5~0.55毫米,虫体两侧从腹吸盘至尾部,两侧向腹面卷起形成抱雌沟。雌虫较雄虫细长,长15~26毫米,宽0.3毫米,呈暗褐色,口吸盘和腹吸盘比雄虫的小。虫卵椭圆形或近圆形,淡黄色,壳薄,无盖,一侧有一个小刺,卵内含有毛蚴。
二、牛分体吸虫的致病作用
尾蚴钻入皮肤感染时,可引起皮炎。童虫移行到肺脏、肾脏、肝脏等脏器时,其分泌物、代谢物和死亡后崩解产物,可诱发所在脏器充血、出血、血管栓塞、发炎、脓肿等病理变化。最为严重时期是成虫产卵期,这时由于虫卵的刺激作用和毒素的作用,虫卵周围的正常组织发生细胞浸润,并形成特殊的溃疡。虫卵沉着在宿主的肝脏及肠壁等组织,在其周围形成虫卵肉芽肿(虫卵结节),从而导致肝硬化及肠壁纤维化,增厚、硬变,致使消化吸收机能下降。虫卵如被带入脑内,还可引起神经症状。
三、牛分体吸虫病的临床症状
牛分体吸虫病的临床症状,与牛感染的时间、感染的次数及感染的强度有关。同时也与牛的品种、年龄、机体的抵抗力、饲养管理条件等因素有关。病牛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慢性和无症状带虫。
急性型:体温升高到40℃或40℃以上,精神萎废,经常躺卧,食欲下降。感染20天后开始腹泻,继而下痢,有里急后重现象,粪便中带有粘液、血液,甚至块状粘膜,有腥臭味。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牛日渐消瘦,营养不良,粘膜苍白,体质衰弱,严重的站立困难,全身虚脱,很快死亡。有的逐渐转为慢性,但往往反复发作。胎儿期感染的犊牛,症状更为明显,并且常常引起死亡。
慢性型:病牛症状不明显。正常饲养条件下,病牛比健康牛消瘦,食欲不振,身体虚弱,偶尔有腹泻或血便。母牛则发生不孕或流产等现象。犊牛生长发育不良,失去饲养价值。
无症状带虫:病牛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但体内带虫,是潜在的病源。
四、牛分体吸虫病的病理变化
剖检时,腹腔内有多量积液,肝表面或切面肉眼可见高粱米粒大的灰白或灰黄色的虫卵结节。感染初期肝肿大,后期肝萎缩、硬化。严重感染时,肠道的各段均可找到虫卵的沉积,尤其直肠部分病变更为严重。常见为小溃疡、瘢痕及肠粘膜肥厚。在肠系膜和大网膜也可发现虫卵结节。此外,心、肾、胰、脾、胃等器官有时也可发现虫卵结节。刮取结节内容物压片镜检时,可发现大量虫卵。肠系膜淋巴肿大,门脉血管肥厚。展开肠系膜可看到寄生在肠系膜静脉中的虫体。
五、牛分体吸虫病的诊断
本病可根据流行性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粪便中检出虫卵做出正确诊断。
六、牛分体吸虫病的治疗和预防
(一)治疗:
1. 吡喹酮:内服,每次每公斤体重10毫克,1日3次,连服2日。
2. 硝硫氰胺:内服,一次量,每公斤体重2毫克。
3. 硝氯酚:内服,一次量,每公斤体重6毫克,或皮下注射,每公斤体重1毫克。
4. 阿苯达唑:内服,一次量,每公斤体重 15毫克。
5. 六氯对二甲苯:内服,一次量,按每公斤体重100毫克,一次口服,连用5天。
6. 丙硫苯咪唑:内服,一次量,每公斤体重15毫克。羊妊娠期和产奶期禁用,休药期10天。
(二)预防
1. 在牛分体吸虫病流行地区,加强饲草和饮水的卫生管理。不在疫区采集或购买草料。在低湿、沼泽地采集的牧草要经过暴晒等无害化处理。羊的饮用水要来自清洁的井水、自来水或流动的河水,避免有螺水源。
2. 牛粪是感染本病的根源。要把牛粪便集中起来,进行无害化处理。
3. 选择无钉螺场地放牧。应尽量选择地势高而干燥的牧场,最好能进行一个半月以上的轮流放牧。
推荐访问: 吸虫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