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学分制下转专业管理的运行机制

2022-04-07 09:58:05 | 浏览次数:

摘    要: 通过对目前转专业管理机制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建立并加强转专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为转专业学生提供咨询与辅导、调整完全学分制学生转专业申请与批准时间点,系统化地进行转专业与选课管理及调整转专业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与措施,以期充分发挥转专业管理的作用,实现转专业管理目标。

关键词: 完全学分制    转专业    转专业管理运行机制

一、转专业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有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等不同的教学管理体制,但不管高校实行哪种教学管理体制,学生从进入大学起,都是根据专业教学的教学计划与培養方案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根据调查,因对所学专业不喜欢或不感兴趣而导致厌学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在少数,这就意味着专业选择合适与否将对学生的学习与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但在现有的高等教学资源与现行的高考管理体制下,加上学生及其家庭在高考报考时对专业选择的盲目性,使得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要求转专业成为必然。

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并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第三章第十八条中对大学生转专业作出了明确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

二、学生转专业原因

根据调查,学生要求转专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就业因素。

就社会现状而言,多数学生及家长对专业的选择是为了将来找到一个较理想的工作,如果所学专业因社会需求前景不佳而导致就业困难,转专业意愿可能就会出现。比如,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2014级几个要求由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工业设计专业转入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原因是因当地好会计专业好就业。

(二)学习能力因素。

有些学生偏科严重,对某些课程学习异常困难,尽管努力学习,收效不大,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信心。比如,个别学生就是学不好大学物理,学习该课程所下的工夫比其他课程大,耗费的时间比其他课程多,可考试还是不及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然想转到不学大学物理课程的专业。

(三)兴趣因素。

兴趣是学习最原始的动力和老师。但在现行的初、中等教育体制与学习压力下,学生很难有土壤和时间思考与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高考填报志愿时也就不知道自己喜欢哪些专业,对哪些专业感兴趣或者擅长。进入高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转专业愿望就会出现。

(四)盲目跟风因素。

有的学生开始并无转专业想法,看到别的学生转专业,也跟着申请转专业。但这样的转专业非常盲目,反悔的也大有人在。比如,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2014级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某学生,看到别的学生申请转入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也跟风申请转专业入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结果转专业一星期后又要求转回原专业,理由是对所申请转入专业不感兴趣,学不会。这样的转专业不但盲目,而且浪费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干扰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

(五)人脉因素。

不可否认,在现有社会条件与文化背景下,人脉关系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很多学生与家长在选择专业时会考虑家族人脉较强的领域,如果高考时未能如愿,那么就会希望通过转专业解决。

(六)健康因素。

有些学生本身并无转专业意愿,但是由于一些健康原因不得不转专业。比如,制药工程专业有的学生对化学试剂严重过敏,无法进行实验课程的学习,进而想到将来也不适合做制药工程专业的相关工作,因此申请转专业。

三、转专业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其所长,学其所爱,国内很多大学都开始试行学分制改革,放宽转专业的要求。比如,清华大学规定,在读一年级或者二年级的非定向本科生可以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申请转系转专业;北京大学规定,元培计划学生原则上可以自由选择专业,专业选择公正、公平、公开,并尽量尊重学生的志愿和兴趣;中国农业大学规定,除了通过特殊招生、定向招生录取的学生,凡是有意向的一、二年级学生都可申请转专业,所在院系不得干涉。学生每学期有一次申请机会,转一次不满意还可以再转,无次数限制。接收学院只要有接纳能力,就没有权利拒绝;北京联合大学从2014级本科生开始,在其下属生物化学工程学院试行完全学分制管理,放宽对学生转专业的限制,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对转专业的需求。可以说,目前很多高校都敞开转专业管理的大门,满足不少学生的学习需要,但在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一)转专业管理与选课管理的衔接不够顺畅。

选课制是完全学分制管理的核心,在选课制下,学生既可以选课程又可以选老师。根据选课进程要求,学生应在每学期末选择下学期的课程与老师。但目前的转专业管理运行程序是学年末学生申请转专业,次学期开学才公示批准,转专业才能生效。结果按照选课的专业优先原则,学生在期末抢选上新专业课程的概率大大降低。

(二)对学生转专业的指导不够,管理过于粗放。

学生及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可能已经综合考虑了就业前景、人脉因素、兴趣特长等多方面因素,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但由于多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过于注重学习成绩与升学率,忽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引导,又因高等学校虽然放宽转专业限制,降低转专业门槛,但忽视对学生转专业的综合指导,使得有些学生申请转专业同填报高考志愿一样感到困惑与苦恼,特别是家长没有能力给予指导的学生,转专业更是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因盲目转专业反悔的学生大有人在,既造成转专业名额的浪费,又干扰正常的转专业管理秩序,还浪费学生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

(三)转专业管理程序严谨但不够顺畅。

目前,各高校转专业管理运行程序非常严谨。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每学年第二学期初各学院公布转专业计划,包括拟接收的专业、拟接收人数等信息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转专业意愿于学期末填写转专业申请审批表并上交转入学院教务处,转入学院初审同意拟接收后,于次学期初将转专业学生资料上报校教务处审批,校教务处对申请转专业学生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审核批准,并将批准后的转专业申请审批表返回转入学院,转入学院收到批准的转专业申请审批表后通知學生本人,并同时送达转专业申请审批表给转出学院,至此学生转专业程序完成。但在管理实践中发现,转专业管理程序虽然严谨,由于有些学院之间距离较远加之学籍管理人员工作异常繁忙,转入学院一般会将转专业申请审批表交给学生本人送达至转出学院,但有些学生往往认为转专业已经成功而忽视此项程序,结果出现学生已经转入学院报到并学习,而批准的转专业申请审批结果却没有送达转出学院的情况。又因为学生申请转专业时不需要经过转出学院,所以转出学院对学生的管理就出现空白。

四、应对措施

(一)调整完全学分制学生转专业申请与批准时间点,系统化进行转专业与选课管理。

对于试行完全学分制学院所涉及的学生,由于第一学期末学生就要网上选次学期要选修的课程,因此将每学年第二学期末学生申请转专业改为第一学期第13周开始申请转专业,第15周学院对申请转专业学生进行审核并上报校教务处,校教务处公示、审核批准的时间分别提前至转专业申请上报学期的第16周和第17周,可以很好地解决转专业管理与选课管理的衔接问题,满足完全学分制学生选课的实际需要。当然在完全学分制与学年学分制管理并存的情况下,这会使转专业办理次数增加,从而增加转专业管理的工作量。同时,也可能出现完全学分制学生与学年学分制学生转专业申请时间混淆的混乱局面,从而增加管理的难度。

(二)建立转专业服务体系,为转专业学生提供咨询与辅导。

目前对于转专业工作,管理的多,服务的少,基本是学生自己填报,管理按程序审核批准。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对选择专业依然充满困惑。鉴于这种情况,高校有必要建立并加强转专业服务体系建设。比如,成立转专业指导委员会,为转专业学生提供立体的、多方位的咨询与辅导。这一体系人员应包括学科负责人、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心理咨询人员。在管理中,首先从学科的培养目标、课程组成、发展前景、就业领域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其次,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发展规划,鼓励学生规划一个自己的职业蓝图,如毕业后想在什么领域工作,想做到什么样的职业高度,最终达到什么样的职业目标等;第三,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与优势,在选择专业时作为参考;第四,开放课堂,鼓励有转专业意愿的学生进行试听,体验对未来想转入专业的感受

(三)调整转专业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效率。

对于转专业申请审批结果不能及时有效送达转出学院的问题,可以把校教务处返转专业申请审批表给转入学院,再由转入学院负责送达给转出学院,变为由校教务处把转专业申请审批表分别交转入、转出学院来解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组织编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读[M].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4(第1版).

[2]胡丽伟.高校转专业现象的几点思考[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6):67.

[3]雷树祥.我国高校转专业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07(5):33-36.

[4]王云.普通高校学生转专业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4(5):47-49.

[5]黄崴,主编.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第1版).

[6]彭虹斌.教育管理学的文化路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第1版).

[7]祗新生,张君维,周振军.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3):83-84.

[8]孙利军.探讨弹性学分制下的转专业教学管理[J].医学教育探索,2008(4):394-396.

推荐访问: 学分制 运行机制 专业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