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评价指标研究进展及展望

2022-04-07 10:45:54 |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以文献回顾的方式梳理了近几年国内外创意产业评价指标的相关文献。从创意产业评价指标内容和评价方法方面着手,对指标构建视角、指标内容的异同、争议性问题进行系统评述;通过对研究进展的探析,尝试展望创意产业评价指标今后发展趋向,即统一创意产业统计口径、完善指标的内在逻辑性和体现自身适用性。

关键词:创意产业;评价指标;研究进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

Evolvement and Expectation of Studies on Creative Industries Evaluation Index

LIN Wen- he, LV Qing- hua

(College of Business Management,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relative literature about creative industries evaluation index home and aboard in recent years. It systematically comments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ex constructi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index content and controversy problems based on analysis of creative industries evaluation index content and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studies evolvement, it tries to prospect the tendencies of creative industries evaluation index, that are, integrating creative industries statistics, completing internal logicality and embodying its own-applicability.

Key words:creative industries; evaluation index; study evolvement; expectation

随时代环境的演变,创意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未来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关键因素。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以下简称DCMS) (2006)最新预测,到2015年创意产业会给全球带来46%的就业人口及增加136%的盈利。学者对于创意产业的研究,大多着重研究产业文化特性、创意来源产生、创意对教育之影响、创意人特质、创意经济凝聚能力等问题①,诸多研究对创意产业评价指标论述较零散,很少以全面系统观点对其进行梳理。创意产业需要评价指标的推动,对创意产业评价指标进行综述,一方面为创意产业的理论发展提供正确发展导向,另一方面以动态发展视角和可测量、可量化比较的操作特征对一个国家、区域或城市的创意水平进行科学评估,具有实践意义。

一、创意产业界定

1997年,英国文化主管机关文化媒体体育部检讨原有以重工业为重心的经济政策,主张全面改革政府效能,提出把“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经济的中心,因此,创意产业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在文献中最早可追溯到DCMS1998年11月发布的“创意产业图录报告”(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 CIMD)。CIMD成为指示性的纲领,欧洲的各国和各地区(尤其是欧盟新成员国及即将加入欧盟的国家),拉丁美洲和远东地区充分意识到文化与经济动态融合的新思维和现代化的新潮流,目前全球已形成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总体态势。

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概况起来大致有三类典型定义(见表1)。

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 (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 在1998年和2001年两次发表官方的CIMD,首次将其界定为:“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Towse(2003)认为,在英国版权是创意产业的“组织原则”和定义文化产业的基础。该定义基于英国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视角提出,由于抓住了创意产业的精髓,强调创意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和创意,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且扩展性和灵活适用性较强,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政策施行上的重要参考;厉无畏(2006)、胡晓鹏(2006)等学者后来也提出,创意产业的内在属性是创意资本,即文化和创意的增值属性。

美国的文化经济理论家Richard E. Caves(2000)则对创意产业定义更为宽泛,指出“创意产业提供我们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绘画与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音乐会、舞蹈)、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玩具和游戏等”。在他看来,创意产业活动中的经济成分会深刻影响和改变文化部分的供需状况,这一论点的代表学者还有B.Pine(1999)和Gilmore(1999)。凯夫斯的定义偏向文化娱乐角度,“只关心赋予艺术、媒体以通用性,却忽视了创意产业本身的通用性(Stuart Cunningham,2002)”。

知识经济如何影响文化和创意部门备受关注,Howkins(2004)提出“知识产权”模式,认为“创意产业”一词应该指“脑力占主导地位,其成果拥有知识产权的产业”。Scottish Enterprise(1999)的“创意产业集群战略”也基于上面讨论的观点:创造性与知识产权,在对创意产业进行定义时,Scottish Enterprise增加了一条“创意产业是以创造性为立足之本的产业”,Chris Bilton,Ruth Leafy(2004)据此进行反驳认为如果标准只是“以创造性为本”的话,那么就可以列出一连串其他的产业。

Howkins的定义有效地解决了创意活动中科学与文化艺术相分离的问题,该定义将自然科学中的专利研发活动纳入范畴。在定义生成知识产权能力的创意产业时又碰上了相同的问题,即用包括科学、工程、学术在内的“普遍的”创造性行为来定义。Healy (2002)指出Howkins创意产业的定义包括了知识产权所能表现的所有形式——专利、版权、商标、设计。它几乎“将所有基于版权、研究和科技工程技术的部门都包括在内,在产业界定的具体操作性上显得过于宽泛和模糊 (Stuart Cunningham,2002)。”

二、创意产业评价指标内容

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化经济学、统计学、文化地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开始尝试对创意产业进行合理归类(Myerscough,1988; O’Brien and Feist,1995; Pratt,1997; Jeffcut,2004),创意产业评价指标是对一国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定量描述和分析比较工具。此前,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对于创意产业的评价,主要通过综合一些指标建立统计框架形成评价体系来实现,各种指标模型也应运而生,本文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概括为以下两类视角。

(一)全球视角的评价指标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制定的创意产业评价指标包括:文化活动与趋势、文化活动与遗产、文化协议、文化贸易与传播趋势、翻译、文化发展脉络六大项。UNESCO的文化与发展世界委员会所出版的《我们的创意多样性》(1998年)报告对文化指标构建的研究作出重要的贡献,Sakiko Fukuda Parr(2005)指出,该报告是基于两个基本假定:一是文化指的是一群人或一社会的独特生活方式,而发展指的是扩展一个人生活的选择机会;二是文化发展必须尊重所有文化,容忍他者,并且强调遵循全球伦理是基本的发展原则。2000年,欧洲理事会在借鉴UNESCO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欧盟创新记分牌(EIS)(周勇,冯丛丛,2006)主要侧重于欧盟国家和美国、日本创新绩效的比较。2005年,欧盟与联合研究中心对EIS进行了第五次修订,提出了欧盟总体创新指数(SII),指标主要包括创新投入和产出两个部分。查尔斯•兰德瑞(Charles Landry,2000)在《创意城市》(the creative city)中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城市创新活力评价评价指标,Charles Landry认为对创意城市的评价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意城市的先决条件,二是创意城市活力与生命力。

(二)地区视角的评价指标内容

理查德•佛罗里达(2002,2003,2004,2006)认为创意产业评价指标必须具备“3Ts”要素,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Florida还在3Ts的框架下运用全球创新指数(GCI)对美国城市的创新竞争力做了全面的评估,并运用由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创意指数体系,就美国50万人口以上的81个大都市区和50个州进行了创意能力评价;后来,Florida与Irene Tinagli(2004)将其研究架构延伸至欧洲,在3Ts分析架构的基础上对中欧、北欧的14个国家与美国进行了比较,建立了“欧洲创意指数”(ECI),ECI主要由三方面指标构成:“欧洲人才指数”、“欧洲技术指数”、“欧洲包容性指数”,作为一项开创性的工程,欧洲创意指数无疑对研究创意生产力、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动态关系贡献巨大。但Glaeser(2005)认为Florida提出的“波西米亚效应”在欧洲城市的实证研究并不显著,他认为真正有效的因素乃是3S,即技能(Skills)、阳光(Sun)和城市蔓延(Sprawl)。事实上,3S与3Ts理念也没有太多差异,只是3S更加强调创意情景与氛围对于发展创意产业的促进作用。

3Ts要素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的蓝本,在对Richard Florida所编制的创意指标修改基础上,捷克共和国从国家社会经济条件出发,2007年在全国各地区建立了3Ts 创意产业评价指标 (Jitka Kloudova,2009)。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HK,2004)以欧洲创意指数为基础,并参考了城市竞争力指数,界定了创意资本理论及香港创意指标框架即5Cs模型,5Cs 包括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与创意成果,该模型的主要特征是:四种资本形式(结构/制度、人力、社会和文化资本)是创意增长的决定因素,这些决定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累积效应是以创意成果或产出为表现形式的。此外,上海在参考欧美、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意指数基础上,2006年建立内地首个综合性的创意产业评价指标,制定了《上海城市创意指数》(上海创意产业中心,2006)其中包括产业规模、科技研发、文化环境、人力资源、社会环境五大评价指标,填补了内地创意指数研究与应用的空白。上海创意产业评价指标2007年经过重新修订,更加关注科技发展对文化、经济活动的深刻影响,强调文化、技术和经济三者的深度融合,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把创意产业分为 6大类行业(研发设计创意业、软件设计创意业、建筑设计创意业、文化传媒创意业、咨询策划创意业、时尚消费创意业)。

其他地区发展创意产业评价指标发展态势良好。2006年,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在台北市文化指标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了台湾的数据资料,东吴大学的研究团队(蒋三庚,2009)整理了上述数据资料,列出了香港创意指标与台湾相关数据的对比表,描绘了台湾创意指数体系的轮廓。张京成(2006)认为台湾创意产业评价指标应该以整体产业体系为对象,强调以创意为产业核心,创意经济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产业链(创意形成、生产制造、物流、营销、消费等),包括对产业规模、政府投入、经济效益、研究与发展、市场化、竞争力、人力资源和消费的综合评价。冯根尧(2009)将杭州创意指数体系结构设计为两大类,一类是普遍性指标,包括产业规模、科技研发水平、文化环境、人力资源、社会环境、政府投入以及竞争力等七类指标。另一类是发展重点指标,主要反映杭州创意产业的独特性。深圳市政府综合设计了创意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着力于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三大领域评价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由12类共60个代表性的指标所组成。林宏(2010)借鉴上海城市创意评价指标设计了中国城市创意指数,对我国11个城市进行创意产业发展指数对比。

三、创意产业评价指标建立方法

目前国际上创意产业评价指标建立的通用方法是权值法。目前,国内外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重确定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

(一)主观赋权法

主观赋权法,所采用的方法是让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对象打分,有人为因素的影响,致使排序的结果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事物间的现实关系。如 Delphi 法、层次分析法、相关性分析等。潘瑾,陈媛(2007)以 Lehtinen 的服务质量三个维度为基点,结合 PZB 模型的可靠性、响应性、 保证性、关怀性和有形性五个观测项内涵,并将体现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特点的观测项纳入体系;Jianpeng Zhang(2009)为中国大陆26个省建立创意指标,首先用创意阶层指标代替同性恋指标和波西米亚人数指标来表现地区的包容指数。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创意指标与人均GDP呈线性强相关的结论,且成功地解释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结论显示中国经济发展快的城市也是创意指数高的地区,前五个省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张燕(2009)等先从文化创意人才素质进行测评,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确定一、二级指标,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确立起文化创意人才素质测评指标。

(二)客观赋权法

客观赋权法是依据评价指标的实际观察值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数理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主成分析法、GEM模型、熵值法等。周清(2009)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市(州)城市创意指数进行了分析;Jin Pan,Xinyi Zhang(2009)基于创意企业的排他性、风险性特征,提出有六个因素(产品、企业家、环境和风险、创意、技术、营销能力)组成中国创意企业风险资本评价指标,运用灰色理论建立多层次风险资本评价体系模型;史征(2009)采用GEM模型对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估,通过GEM模型对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六个决定因素进行赋值量化;董秋霞,高长春(2010),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综合竞争力和各要素竞争力分别建立TOPSIS 评价模型和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采用上海市18 家典型创意园区的近三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四、创意产业评价指标方法评价

(一)创意产业评价指标建立的视角评价

前文的评价指标进展的梳理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研制者对创意产业“核心价值”的不同理解。比较而言,UNESCO创意评价指标试图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特征的体系,广泛运用于全球各个国家,对创意产业核心价值的掌握较为模糊。Charles Landry七要素说更侧重于对创意城市形象的塑造。Florida评价指标更重视“人的因素”,特别关注了在一些地区所出现的创意阶层区域性集中的现象,根据他的“创意中心理论”,创意阶层“更有可能成为经济优胜者”,促进高端就业和经济增长,从而进一步增强区域优势,Florida《创意阶层的崛起》(2002)的分析架构与在对欧洲国家的3Ts研究中所运用的指标研究宗旨始终不变,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其吸引、保留和发展创意人口的能力。G.Hearn(2004)等人对Florida的创意中心理论进行指正,从动态的观点出发,认为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富于活力的创意人才群体、宽广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及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是创意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几大基本要素。上海创意产业评价指标更关注城市的“产业规模和环境因素”,认为创造力不断随产业规模、科技研发、文化环境、人力资源以及社会环境的价值、观念、习惯和架构演变。香港创意产业评价指标更强调“产业本身和资本因素”,分别反映出不同资本形式和创意产量的现状与动态变化。

(二)创意产业评价指标内容的共性与差异性

通过对创意评价指标的研究可以看出构成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存在同质性,比如创意阶层、科技研发、文化资本等方面,同时也显示在构建创意产业评价指标内容存在诸多差异及问题。例如,欧洲创意评价指标结构完整,各项指数对研究区域或国家创意生产力、经济增长和区域或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动态关系有开创性的贡献,也为其他国家或地区研究本区域的创意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提供了借鉴的蓝本,但该评价指标还较为简单,之后的创意评价指标都在其基础上有所拓展;上海创意评价指标结合中国国情和上海特点,更多的是突出本地优势创意产业,产业、人、软环境都考虑在内,甚至细分到社会安全指数、社会劳动生产率、人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等方面,这种细化特点是其他评价指标所欠缺的,但是有的指标难以量化,可操作性不强;香港创意评价指标更侧重于经济上和制度上的直接考量,虽然涵盖了创意产业的相关环节,在创意供给、创意需求、创意分配方面都附有具体指标,一共包含了不同资料来源的88个相关指标,却忽视了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以及创意产业链的形成与流动等问题。

(三)评价指标建立中值得商榷的问题

个别指标的普遍适用性有待商榷,Florida所建立的评价指标是建立在美国的创意背景之下的。如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处于后工业化时期,服务阶层和创意阶层在美国占大多数,根据Florida(2004)的结论,美国、比利时、荷兰、芬兰等发达国家创意阶层占国家劳动人口的30%,在美国,其创意产业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版权产业,这和我国的背景就出现了不同。中国仍未完成工业化进程,创意阶层在一些地区的劳动力人口比重低,尤其在中国的西部地区。除了中西方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的一些细化指标是不是适应也是问题,Kotkin(2004)就对Florida对于同性恋的宽容态度与新技术成功和地区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提出强烈批评,认为这样的关系过于勉强,同样,同性恋结婚在中国法律是不允许的,这在中国是否适用有待检验,开放及包容变量在中国只能尝试用少数民族多样性、文化多元性、对艺术社群的关心度等来替代。

五、对创意产业评价指标未来发展的建议

鉴于以上的研究述评,下一步的评价指标深化研究可能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统一创意产业统计口径

传统的产业分类系统对创意产业这一新兴产业的统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满足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政府政策制定所需的产业信息要求,大多数官方统计还没有将创意产业分离和划分出来,其相关的创意活动是在其他的一连串活动中展现的,例如行业重叠类:艺术、休闲、运动、文化、服务、媒体和其他类似行业的交叉。今后创意产业统计核算指标力求简便,具体统计指标应根据可测度、可比较性、便于操作的原则,尽量完善创意产业统计资料和核算指标,同时建立配套的激励体系,真正实现评价的意义。

(二)完善指标的内在逻辑性

这是关于评价指标的选择问题。评价指标的选择应注意关键评价指标的内涵不能相互覆盖,出现多项牵引的情况。整体上的技术指标如研发费用的投入、产出是各部门综合的结果,但是不同的部门之间的指标不能重叠,评价指标最终服务于整个地区,帮助地区管理层做出准确的决策。因此,指标体系必须能和对战略决策进行评估,其必须能够作为战略决策制定的依据。

(三)体现自身适用性

创意产业的分类和概念定位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区域业务设置上也有差别,因此,创意产业评价指标除了要获悉一系列微观指标,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自身适用性的分析。今后各地区建立创意评价指标应参考各地区产业发展特色,任何创意产业分类应保留弹性,可以随时依环境变化纳入新兴的产业项目。例如台湾高雄市在制定其文化评价指标时,把海洋文化活动和城市面貌确认为高雄市最具指示性的指数。

注释:

① 参见Beyers,2002;Power,2002;McNicholas,2004;Elsbach&Kramer,2003;Markusen and Schrock,2006; Poon and Lai,2008;Beyers,2008等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R].UK:1998.

[2] Caves, R. Creative Industries[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 Chris Bilton, Ruth Leafy. What can managers do for creativity? Brokering creativity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J]. 2004, 8(1):49-64.

[4]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DCMS).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R].London: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1998.

[5] DCMS. Creative Economy Programme Regional Development Agencies’ draft Working Paper[EB/OL].[2006-06-07]..cn/qkpdf/syyj/syyj201111/syyj20111107-2.pdf" style="color:red" target="_blank">原版全文

[7] Florida,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8] Florida,R. FirstEver Rankings of the 50States on the Creativity Index [J]. Creative Intelligence, February 2003, 1(4):2.

[9] Florida, R., Tiangli, I. Europe in the Creative Age[R].Carnegie Mellon Software Industry Center, 2004.

[10]Florida, R.,Gates, G.,Knudsen, B.,Stolarick,K.The University and the Creative Economy[EB/OL].[2006].

[11]Greg Hearn, Stuart Cunningham,Diego Ordonez. Commercialization of Knowledge in Universities:The Case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J].Prometheus,2004(7).

[12]Howkins, J. 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London: Penguin Global,2004.

[13]Healy, K. What’s new for culture in the new economy? [J].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 2002,32 (2):86-103.

[14]HK. Baseline Study on Hong Kong’s Creative Industries——A Study on Hong Kong Creativity Index[R].2004.

[15]Jacobs, J. The Economy of Cities[M].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9.

[16]John Howkins. Speech to the Inception Session, Mayor’s Commission o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R].London, 2002, (11).

[17]Jeffcut, P. Knowledge Relationships and Transactions in a Cultural Economy: Analyzing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Ecosystem [J].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and Policy,2004(112):67-82.

[18]Jianpeng Zhang. Study On Creative Index In China: A Modified Florida’s 3Ts Model [J]. Current Issues of Business and Law, 2009(3).

[19]Kotkin, J. & Siegel F. Too much froth [J]. Blueprint, 2004(16).

[20]Charles Landry.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M].Earth Scan Publications, 2000.

[21]Myerscough, J.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the Arts in Britain[M].London: Policy Studies Institute, 1988.

[22]O’Connor, J. The Defini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Manchester Institute of Popular Culture[EB/OL].[2006-01].http://mmu.ac.uk/hss/mip/iciss/home2.htm.

[23]O’Brien, J., A. Feist. Employment in the Art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An Analysis of the 1991 Census[R].Arts Council of England, 1995.

[24]Pine, II, J.P., Gilmore, J.H. 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 is Theatre and Every Business a Stage[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9.

[25]Pratt, A.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Sector:Its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 from Secondary Sources on Employment and Trade, Britain 1984-1991[D].London: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1997.

[26]Ruth Towse. Cultural Industries-A Handbook of Cultural Economics[M].Cheltenham: Edward Elgar, 2003:170-182.

[27]Sakiko Fukuda Parr, A. K. Shiva Kumar. Readings in Human Development: Concepts, Measures and Policies for a Development Paradigm[M].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35.

[28]Stuart Cunningham. From Cultural to Creative Industries: Theory,Industry,and Policy Implications[J].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and Policy: quarterly Journal of media research and resources,2002(102):56.

[29]Scottish Enterprise. Creativity and Enterprise[M].Glasgow: Scottish Enterprise, 1999.

[30]UNESCO. Our Creativity Diversity[M].Dairs: UNESCO, 1998.

[31]陈颖,高长春,张科静. 浙江省创意指数及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

[32]董秋霞,高长春. 我国创意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以上海市创意产业园区为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3]冯根尧. 城市创意指数测度指标体系设计[J].商业时代,2009(10).

[34]胡晓鹏.基于资本属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2).

[35]蒋三庚,王晓红,张杰.创意经济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296.

[36]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37]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3.

[38]林宏.中国城市创意指数比较[J].宁波经济,2010(1).

[39]潘瑾, 陈媛.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中介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6):173.

[40]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上海培育发展创意产业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7-28.

[41]史征.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以杭州数字娱乐产业集群为例[J]. 生产力研究,2009,(18).

[42]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20.

[43]邹仁余,王砚羽.创意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

[44]周勇,冯丛丛.刍议创新型国家(省、市的评价指标体系)[J].科学与管理, 2006 (3).

[45]张燕,王晖,蔡娟娟. 文化创意人才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现代传播,2009(4).

[46]周清.城市创意指数与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经济地理,2009(3).

(责任编辑:刘春雪)

推荐访问: 研究进展 创意 展望 评价指标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