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痛风,你不可不知的饮食盲点
饮食控制是痛风防治的“半壁江山”,痛风患者已越来越认识到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很多患者能如数家珍般地报出一系列“忌口”食物。但是,这些食物真的如此可怕吗?痛风饮食中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盲点和误区呢?
盲点一:甜蜜的隐形“杀手”——果糖
为了降低诱发痛风的危险,减少体内尿酸。一般地说,痛风患者在食用嘌呤含量高的食物时,应慎之又慎;嘌呤含量低的食物,则可放心食用。但根据最新研究显示,这样做并不能让痛风患者真的“高枕无忧”。掩藏在甜蜜口味背后的果糖也是诱发痛风的隐形“杀手”,一次大量摄入含果糖丰富的食物,可能会导致痛风发作!其原因可归结为:果糖为单糖的一种,在机体内的代谢途径与我们熟知的葡萄糖并不相同。大量摄入果糖后,可促进腺嘌呤核苷酸分解加速,释放出嘌呤,嘌呤最终代谢成尿酸,使血尿酸升高。有研究发现:每天摄入果糖超过50克(相当于2~3罐饮料),患痛风的风险会比每天摄入果糖少于10克者增加2~4倍。
那么,哪些食物中果糖含量较高呢?果糖的主要来源有:甜饮料、蜂蜜及水果等。在日常生活中,痛风患者需根据果糖含量高低进行区别对待:
甜饮料:市面上销售的各种果汁或碳酸类甜饮料,是果糖最丰富的食物来源之一,痛风患者应谨慎饮用。美国最新研究表明,女性饮用含糖碳酸饮料与橙汁饮料等高果糖含量的饮料,可增加患痛风的风险。
蜂蜜:蜂蜜虽然营养价值较高,但果糖含量同样丰富,达49%,痛风患者也需节制食用。
水果:水果营养素丰富,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成人每天水果摄入量200~400克正常进食,不会威胁健康。需要注意的是,水果中果糖含量也较高,但与甜饮料、蜂蜜比较则相对较低。只有一次性大量摄入果糖含量高的水果,才可能诱发痛风。
糖果、饼干、零食、甜点: 这些加工食品与甜饮料有相似之处,均添加糖浆,或含有较多果糖,在食用时也应谨慎。在选择此类食品时,痛风患者可参照食物配料表中的相关信息做出判断。
盲点二:那些被“封杀”的豆制品
痛风患者不能吃豆制品,包括豆浆、豆腐、红豆、绿豆等。理由是:嘌呤含量太高了。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难道吃豆制品和豆类真的会引起痛风?
关于食物中的嘌呤含量,目前还没有十分权威的数据来源,总体上讲,大豆与瘦肉中的嘌呤含量相似。不过,人们对豆类与肉类的摄入量相差较远。100克瘦肉相当于2块薄的大排,很容易在一顿丰盛的大餐中摄入或超量摄入。但是,每餐摄入100克大豆就有些困难了。100克大豆含蛋白质35克,相当于380克北豆腐、630克南豆腐、700克内酯豆腐(约为2盒)、220克豆腐干(4~5块方干)。由于豆制品在加工、制作、烹饪过程中,有一部分溶于水的嘌呤会流失。所以,吃同样重量的豆制品,摄入的嘌呤比直接吃黄豆要少得多。
研究还发现,豆制品与肉类中的嘌呤组成种类也有很大差别。大豆中嘌呤组成以腺嘌呤和鸟嘌呤为主,占嘌呤总量96%以上,次黄嘌呤和黄嘌呤非常少,仅占3%~4%;而肉类中的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含量相对较高,占嘌呤总量60%以上。在代谢时,腺嘌呤生成尿酸的步骤繁琐;而次黄嘌呤可直接经过黄嘌呤代谢成尿酸,代谢相对容易。
美国有一项针对730例新发痛风患者进行饮食习惯、饮食频率调查12年的追踪研究,结果显示,海鲜和肉类摄入量高的人,痛风发生率也高;而富含嘌呤的植物性食物如豆制品等摄入量高的人,未见其与痛风发作有明显的相关性。
所以说,豆制品并不是痛风患者的绝对禁忌品。相比较而言,同样重量的豆制品所含的嘌呤要明显低于肉类制品。若有担心,还可进一步加工处理,如在烹饪豆腐之前,先将豆腐切成小块在水里汆一下,捞出来,将汤倒掉,再进行烹饪,可进一步减少嘌呤摄入。
盲点三:蛋白质虽好,限量摄入
蛋白质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但对于痛风患者却需限量摄入,其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畜禽肉类、水产品等,其中的蛋白质多与核酸结合形成核蛋白存在。在摄入蛋白质时,不可避免地会摄入大量核酸,而嘌呤是核酸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导致尿酸升高。所以,要限量摄入蛋白质。在选择时,可选择鸡蛋、牛奶等嘌呤含量极低的食物。因为嘌呤是核酸代谢的产物,肉类、鱼、虾等一些动物性食物嘌呤含量相对较多,而细胞结构简单,仅有一个细胞结构的鸡蛋嘌呤含量非常少。每100克鸡蛋仅含嘌呤0.4 毫克。牛奶因为没有细胞结构,嘌呤的含量也非常少,每100克牛奶中含嘌呤1.4毫克。而嘌呤含量丰富的食物如瘦肉及动物内脏,每100克含嘌呤高达40~100毫克。
第二,痛风会累及肾脏,甚至造成肾功能损害。为减轻肾脏负担,也应控制膳食总蛋白质摄入量。正常成年人每日每千克体重应摄入蛋白质1.0~1.2克,痛风患者可控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0.8~1.0克。例如,一个身高为175厘米的男性患者,全天蛋白质摄入量应控制在56~70克。换算成具体的食物量,应该借助于专业的营养软件进行计算。
(摘自《大众医学》)
推荐访问: 你不 盲点 痛风 远离 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