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黄河沿线历史文化遗存漫记

2022-04-09 10:09:25 | 浏览次数:

zoޛ)j馝zi^4i{OiiM}mG]~9]wۿiOiuM?iOm;i���N4O駭?MNvu?t׾7ۭ6iMvzӭ?_wiu计划,看似完美,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重重困难。1938年6月3日,国民党军动用了一个团的兵力开始挖掘大堤。预料不到的是,赵口大堤居然是黄河“豆腐腰”上的一段“金堤”,虽然只有一层,却坚固异常。不仅挖掘进度缓慢,而且越往下挖,作业面越狭窄,从堤顶到水面约10米的距离,接近水面时,口门宽度仅仅1米,挖掘难以展开。尝试用炸药对豁口底部进行爆破,但炸药对松软的黄河沙土却无多大效用。好不容易口门过流了,但一阵冲刷之下,口门两侧的泥土坍塌又把出口堵住了。就这样挖了塌、塌了挖,直到6月6日,黄河水还是没能放出来。在蒋介石“日必三四次询问决口情形”的压力下,直接负责决堤行动的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命令加派一个团的兵力,在第一次决口以东30米处重新开挖。经过一昼夜的抢工,第二道口门接近水面时,士兵们却发现靠近口门处的黄河水极浅,河底是一片沙洲,根本不能实现过流。而这一天,日军已经攻入开封,前锋抵近中牟。在赵口的掘堤现场,隆隆炮声清晰可闻。在赵口掘堤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关于赵口掘堤“过水不畅”的说法,与晏勋甫的回忆相比,当地民间传说和一些传记的记录则显得充满着传奇色彩:6月的黄河波涛如怒、浊浪滚滚,在肆虐的东北风裹挟之下,赵口黄河岸边尘沙飞扬、人声鼎沸。据说,当时受命前来作为技术指导的河南修防处技术人员曾断言赵口掘堤难以出水,但看着堤内奔吼如雷的滚滚黄水,指挥掘堤的国民党军官根本不相信。河面比挖掘的引水渠底部还高出两三米,一旦临河一侧的泥土掘开,猛兽一样的洪水将迅速撕裂口门奔涌而出,怎么可能不出水呢?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拍击着赵口的堤岸,士兵们拼命挖掘着堤防最后的一点屏障。口门终于开了,就在这一瞬间,风向变了,强劲的东南风取代了原来的东北风呼啸而来,奔涌而来的黄河水像是顶不住风暴的羊群,哗哗地退了回去,顷刻之间,黄河主流迅速北移,口门前如照片显影般突兀出现了一片沙滩。神秘的黄河冷笑着蔑视那一群掘堤的疯子,他们太轻视黄河了。提起这次神秘莫测的河势变化,赵口的百姓至今流传着一种说法:赵口的黄河大堤是“金堤”,河神爷保佑着呢!

河神爷的保佑,也仅仅是老百姓的一种期盼而已。据《中牟县志》载:1938年6月9日,花园口掘堤后,国民党军于6月10日再次掘开赵口大堤,口门宽达30余丈,滔滔洪水奔泻而出,与花园口洪水合二为一,淹没中牟县160个村庄、50万亩土地,14万村民受灾、淹死饿死1.6万人、7万多人背井离乡,中牟县城大部被冲,只余房屋23间。洪水肆虐,直至当年十二月间才由日军进行了堵口合龙。

70多年过去了,对于当年的掘堤事件,无论学者专家怎样评价,历史如何钩沉,赵口,理应和花园口一样成为承载历史的重要地标。如今,沿赵口标准化堤防漫步,试图看到丝毫的地上遗迹几乎已无可能,只能按照知情人的指指点点,大致对掘堤的位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据说,当年赵口掘堤的口门大致位于大堤桩号41+230—41+550处,也就是毗邻赵口闸西侧的三刘寨闸一带。可惜的是,赵口的地面上,似乎没有任何用来纪念那段历史的标志物,未免让人遗憾。在各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甚至不惜杜撰造假也要找到由头发展旅游业的今天,赵口,真是可惜了!

历史的沧桑似乎已经被赵口伟岸的堤防和郁郁葱葱的生态林带所淹没,古渡口、赵口掘堤遗迹或许只能在口口相传和档案典籍中才能寻觅到一点蛛丝马迹。然而,值得欣慰的是,随着近年来各级河务部门对黄河工程生态、文化建设的日趋重视,郑州河务局已经提出了“大赵口景区”建设规划。这一规划,将以近年来赵口区段工程景点建设成果为基础,以“河患忧思、治黄文化、生态休闲”等为主要功能分区,集中在三刘闸、赵口闸、赵口险工和控导工程一线建设生态文化园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有关的纪念标志、历史踪迹将会有所体现,赵口也将会成为继花园口之后,郑州黄河沿线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回望历史烟云,黄河造就了中牟这方土地,孕育了绵长深远的历史文化。然而,善徙善决的黄河所带来的滔滔洪水和漫漫黄沙,却一层层湮没了无尽的历史遗存。虽然遗踪难觅,但文化流传,亘古不息,寻寻觅觅之间,黄河的踪迹却无处不在,似乎一草一木都散发着大河的气息。如今,这片地处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的古老土地,正在焕发着蓬勃的生机。

推荐访问: 黄河 遗存 郑州 沿线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