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艺术院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本文以“生理学系统声乐教法”为研究对象,提出“一对一”有声练习与“一对多”无声练习相结合的生理学系统声乐教学新模式,以期提升声乐教学质量,节约教师资源,改变目前存在的教学困境,填补我国生理学系统声乐教法空白。
关键词: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生理学系统声乐教法;声乐教学新模式
一、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声乐教学模式是在教學理念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框架和活动程序。一种好的教学模式会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快学生成才速度,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和教育资源。当前,我国声乐教学采用的主要是“一对一”口传心授型教学模式,兼具生理学渗入型教学模式和情感参与型教学模式等。口传心授是指师徒间的口头传授和内心领会。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也有弊,其利是针对性强,教师通过视、听、思维,判断学生歌唱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付之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同医生的望闻问切,明确诊断,对症下药。有声练习用“一对一”教学方法是合理的,该模式严格遵守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其弊端是浪费师资,浪费时间和盲目模仿。在传统声乐教学中,课上除了声乐教师讲解一些相关声乐理论外,学生其余时间就靠模仿教师的声音歌唱。从生理角度看,声乐教师经过多年训练和歌唱实践,歌唱器官得到了生理形态的调整,已经具有深而直的歌唱气息、宽而通的歌唱通道和自如打开歌唱的共鸣腔体。而对于那些不具备以上基本功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模仿一定达不到教师的水平。另外,教与学中还存在着主客观不一致的生理现象,即学生模仿教师的声音时,会听到从内耳传入的自身声音,这种声音非常明亮,自我感觉良好,学生往往把这种声音误认为是正确的声音。在此情况下,模仿进步很慢,且反反复复,往往使学生困惑不解,枯燥乏味。
从19世纪开始,声乐演唱者开始关注自身的思维和情感发挥。人们对单纯追求技巧和平淡无味的演唱感觉乏味,开始追求声情并茂,以情带声的演唱效果。古人云:“感人心者,莫过于情。”[1]歌唱是人们用来表现生活、抒发情感、寄托希望和反映美的一种艺术形式。情感渗入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表现出极高的活力,多民族多风格的优秀作品,经过歌唱演员声情并茂的演唱,能够在观众中迅速引起共鸣。但是,初级阶段要求学生情感过度参与,则影响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如“丹田”气的吸入、歌唱通道的打开和立住、共鸣腔体的打开与塑性等。
上述教学模式是老一辈歌唱家、教育家和声乐理论研究者在借鉴吸收先进国家声乐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总结、改进而建立起来的,他们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总结出了很多不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众多国际、国内的优秀歌唱家和声乐艺术人才,为我国的声乐艺术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从教学实践和教学成果来看,这些模式虽然包含着一定的科学成分,但也存在不少缺陷与不足。
(一)没有规范统一的教材。声乐教材是声乐教师训练学生声音技能、培养艺术性歌唱功力用的课本,是声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当前我国市面上已出版的声乐教材有近两百种。在这些教材中,有个人专著,有教学曲目,有工具书,有中外歌曲选编。这些教材除了纯歌曲集外,大多在教材的前面抄写或改写一些前人的声乐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发声练习,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雷同性和随意性。
(二)没有规范统一的教法。在传统声乐教学中常用的教法是用“咪、咪、咪,嘛、嘛、嘛”,“妈、卖、米、毛、母”等有声“母音”对学生进行训练。[1]这些教法不分专业和业余,不分训练阶段,不分程度高低,通用一种模式,教与学存在着机械性。
(三)没有“系统基本功训练课”。任何一门专业,其学习过程都需要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并配有与程度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语文要先学汉语拼音,再学字、词、句、法……;数学要先学数字,再学加、减、乘、除……。艺术门类也一样,如舞蹈有循序渐进的基本功训练课,钢琴有渐进合理的练习曲,而声乐却自始至终以唱歌为主,没有科学系统的基本功训练课。
(四)声乐理论落实不到位。声乐教学理论是经过国内外声乐专家多年的实践创新总结而来的精华。在传统声乐教学中,因为没有客观标准,师生仅凭主观理解教与学,很多声乐理论落实不到位。例如:国内外普遍认可和运用的“哈欠状态”,这个术语的提法通俗易懂,但“哈欠”的打法却千差万别。一个经过训练成熟的歌唱家或者声乐教师,打哈欠时口咽腔的容积一定比没经过训练的初学者大很多。容积大,共鸣就大,声音就好,反之,效果就不理想。因此,落实声乐理论是声乐教师授课的重中之重。
(五)凭感觉找声音模仿歌唱。在基本功练习不到位的情况下,一味地凭感觉找声音模仿歌唱会出现很多副作用。以喉部为例:人在发高音时,喉部组织器官本能的运动走向是往里挤、往上提,而正确歌唱时要求喉部组织器官的运动走向往外扩、往下降。如果在未得到系统基本功强化训练的情况下模仿歌唱,喉头便会出现“提挤”状态,使歌者喉部疲劳,喉头充血,甚者声带水肿、肥厚、闭合不全,严重者还能造成声带息肉和声带小结。在传统声乐教法中,学生经常会有这种症状:上完课喉部不适,说话困难,喉咙经常处于炎性状态,有痰等异物感。
二、“生理学系统声乐教法”及特点
“生理学系统声乐教法”是一套以生理解剖为基础的声乐教学措施。它把传统声乐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仅凭感觉找声音的抽象教学方法改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教学方法,通过对歌唱组织器官生理形态的理性调整和强化训练,排除影响歌唱的生理障碍,调动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的能量,调动与歌唱有关的神经、细胞、组织、器官的积极性与兴奋度,使学生一听就明白,一学就会,强化练习效果极佳,大大提高了声音质量,加快了学生的成才。这套教学方法,如同舞蹈、钢琴等门类的“系统基训课”,能填补我国声乐教学中“系统声乐基训课”的空白。
(一)“生理学系统声乐教法”的内容
“生理学系统声乐教法”分“无声练习”和“有声练习”两大部分。“无声练习”部分包括练习歌唱呼吸的“一、二、三、四、五、八”练习法、建立歌唱通道的“三部位同拉”练习法、获得咽音的“六开”练习法、练习呼气肌肉群的“一对三”练习法和综合练习的“四紧四松”练习法等百余条基本功系列练习方法。“有声练习”部分包括“坚实咽音”练习法、“声带肌弹性”练习法、“咬字吐词器官灵巧”练习法、“顺势借力气息流动”练习法、“形象比喻法”、“点拨启发法”等百余条基本功系列练习方法。
(二)“生理学系统声乐教法”的特点
“生理学系统声乐教法”的典型特点是从生理解剖部位入手,将抽象的声乐理论落实到具体的生理解剖部位中,并对应每个歌唱器官附之于一套“无声练习”和“有声练习”方法,将不符合歌唱的人体自然生理形态调整为符合正确歌唱的生理形态,快速建立起歌唱通道,实现国内外声乐理论中要求的“充分打开的喉咙、强有力的横膈膜支持、高位置面罩共鸣”和“深气息、全通道混声、高位置声音”,解除了声乐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凭感觉找声音的困惑之苦。另外,无声练习部分采取“一对多”的授课方式,节约师资,节约时间。
1.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分阶段侧重训练。声乐是感觉艺术,同时也是实践艺术。“生理学系统声乐教法”突出了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程度进行合理划分并制定训练方案,初级阶段以理性调整强化训练为主,中级阶段理性与感性并用,高级阶段以感性为主,做到感性与理性训练的合理分段。
2.抽象与具象相结合侧重具象研究。声乐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门抽象艺术,看不见,摸不着,学生要凭感觉找声音或者靠模仿歌唱。“生理学系统声乐教法”一改抽象声乐教学为具象声乐教学,以生理解剖学为研究对象,对人体中与歌唱有关的组织器官进行细化研究,从微观入手,重點排除影响歌唱的生理障碍,其教学方法既看得见,又摸得着,实现了抽象与具象的高度融合。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落实为主。声乐艺术教育从古到今经过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声乐理论有着丰厚的积淀。如声乐理论家段安节在他所著的《乐府杂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元代的燕南芝庵在《唱论》中提出“凡一曲中,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一口气”;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说“谁懂得呼吸的奥秘谁就懂得歌唱”;意大利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把声乐理论概括为歌唱发声的三大原则,即“充分打开的喉咙、强有力的横膈膜支持和面罩共鸣”;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提出“贴着咽壁吸着唱”[2];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深气息、宽通道、高位置”和“声、字、情、味、表、象、养”[3]等。另外还有“打开、放松”[4]“气沉丹田”“哈欠状态”[5]等教学理论和术语,这些声乐理论在我国声乐发展长河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生理学系统声乐教法”注重强化落实,追求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三、“生理学系统声乐教法”的实践效果
这套教法的实践效果主要体现在歌唱基本功强化训练、歌唱理论的落实上。例如:建立歌唱通道、打造坚实咽音、获得“丹田”气(国外叫横膈膜呼吸);解决“换声点”、拓宽音域等。下面列表进行对比。
从表1中可以看出声乐基本功练习情况和学生成才速度,以及歌唱基本功的训练时间、牢固程度和音质、音色、音域、音高等不同方面的差异,从表2中可以看出“生理学系统声乐教法”的优越性和训练结果。更有说服力的是这套教学模式培养出了中国当代顶尖著名歌唱家和600多名声乐知识零起点的艺术学生。
笔者是这套生理学系统声乐教法的受益者和实施者,根据自身的学习经历与多年在艺术学院声乐艺术指导(钢琴伴奏)岗位上任教的经验,通过长期对传统声乐教学和生理学系统声乐教法的跟踪了解、观察、思考及研究,探索性提出“一对一”有声练习与“一对多”无声练习相结合的生理学系统声乐教学新模式,以期提升声乐教学的质量,加快学生成才速度,节约教师资源,改变目前存在的教学困境,从而填补我国生理学系统声乐教法的空白。
四、结语
音乐艺术院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是众望所归,多年来,各艺术院校的声乐专家教授和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探寻,但终归因声乐涉及的学科跨度大知识面宽而处于小步慢走状态。“生理学系统声乐教法”的创立和“一对一”有声练习与“一对多”无声练习相结合生理学系统声乐教学新模式的提出,不但总结归纳了声乐前辈生理学声乐教学方法的精华,同时也有很多创新内容。声乐教学新模式尊重客观规律,注重阶段性教学并各有侧重,把抽象变为具象,从生理学角度观察分析人体内部结构,从微观上找出影响歌唱的生理障碍并通过强化训练进行排除,使学生清楚明白走出迷茫。这套教学模式,注重声乐理论的具体落实,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采取系统训练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用“一对多”无声练习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歌唱基础,用“一对一”教学方式解决每个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演唱风格,节约师资,节约时间,加快学生成才速度,提高声乐教学水平,解决音乐艺术院校尤其师范类和综合类大学扩招所带来的师生比例失调窘境,填补我国声乐教学中的多项空白。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有赖于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声乐教育这门学科的认识与思考,勇于突破传统声乐教学框架,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对传统声乐教学中的教材、教法、教学模式进行大胆革新,为声乐教学系统工程建设及中国声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实用化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4]林俊卿.歌唱发声不正确的原因及纠正方法[M].音乐出版社,1957.
[5]王世慧.山东民歌与演唱[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 声乐 教学模式 艺术院校 改革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