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知发酵”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结出4家机器人企业在静态与动态一级评价门类下7个二级评价对象所确定的7个评价指标。它们分别是由知识母体矛盾确定的评价指标——企业技术人员数量(Z1);由知识酶矛盾确定的评价指标——会议培训数量(Z2);由知识技术矛盾确定的评价指标——企业信息系统稳定性(Z3);由知识环境矛盾确定的评价指标——研发投入资金额(Z4);由发酵反馈过程Ⅰ确定的评价指标——企业科研项目结项数量(Z5);由发酵反馈过程Ⅱ确定的评价指标——企业专利数量(Z6);由发酵反馈过程Ⅲ确定的评价指标——企业销售收入(Z7)。与此同时,为横向类比吉林省机器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本文选取了国内机器人生产领域的龙头企业——沈阳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的上述数据,共同参与技术创新能力测算,从而实现对吉林省机器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准确定位。而在评价结果的获取方面,本文选择了主成分分析法,对相关评价指标进行降维,从而得到实证结果。
利用SPSS软件的辅助运算,本文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1.得出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7项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
2.得到主成分特征值和贡献率(如表3所示)。按照方差累积贡献率超过85%这一标准,本文选择2个主成分替代原来的7个评价指标(Z1-Z7),故可得到新的主成分F1、F2关于原变量的线性表达式。
F1=034Z1+036Z2-034Z3+036Z4+045Z5+045Z6+032Z7
F2=-052Z1-04Z2+01Z3+049Z4-008Z5+008Z6+056Z7
3.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由于因子得分并不是主成分得分,因此,我们需要将因子得分转化为主成分得分,从而完成综合得分的计算。故,主成分得分是因子得分乘以相应的方差算数平方根,如表5所示。在这里,我们将主成分1得分记为FAC1,将主成分2得分记为FAC2。
4.由绩效评价模型得到各样本的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结果。以每个主成分对应的贡献率为权数,对2个主成分得分值进行加权平均,构建所选样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绩效综合评价函数,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F为:
F=47994799+1562FAC1+15624799+1562FAC2
故,可以得到包括沈阳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在内的5家机器人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绩效评价结果和排名情况,如表6所示。
5.主成分分析法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基于以上测算结果,从横向比较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机器人生产企业总体的技术创新绩效水平十分不堪,平均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仅为-0599,远远低于国内龙头机器人生产企业2395的技术创新水平。而从纵向比较的视角来看,吉林省内技术创新能力排名最高的企业是北方罐装集团有限公司,这也和北方罐装集团在国内化学危险品设备制造领域首屈一指的行业地位紧密契合。目前,北方罐装集团是吉林省唯一一家加入国家机器人产业联盟的企业,共拥有57项核心发明专利,尤其是它的“复合防暴技术”与“机器视觉识别技术”更是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而相较之下,吉林省其他机器人生产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技术资质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的稳定性、精准度与市场接纳程度仍存在大幅的改进空间。
与此同时,基于吉林省机器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7所示。
主成分1在技术人员数量、研发投入资金和硕士以上技术人员数等三个变量上的载荷均较大。而主成分2则在专利数量、科研项目结项数量两个变量上的载荷较大。而基于“融知发酵”模型下的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来看,主成分1涉及的变量性质都属于技术创新的静态评价指标,而相对应主成分2中所涉及的变量性质均属于技术创新的动态评价指标。因此,通过载荷矩阵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代表企业技术人员情况与研发资金投入的知识母体与知识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很大影响。同时,企业可以更加依靠发酵反馈过程Ⅰ(专利数)和发酵反馈过程Ⅱ(科研项目结项数量),对技术创新的瓶颈问题进行观测。
就吉林省机器人企业而言,静态评价指标提醒我们,知识母体供给不足,从事研发的高精尖人员欠缺,以及研发环境恶劣,研发资金有限是造成机器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而从动态评价指标来看,专利数量少意味着新知识向新技术的转化不利,科研项目结项数量少代表新技术成果被市场接纳的程度有限。因此,吉林省机器人企业可以先从这些方面做起,增强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多元化研发资金获取渠道,努力顺应市场的需求趋势,掌握更多专利与核心科技,从而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五、基于“融知发酵”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综上可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精髓在于准确、客观、全面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而“融知发酵”模型便能够基于仿生视角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进行完美诠释。本文依托“融知发酵”理论,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划分为两类——基于“融知发酵”模型的静态指标和基于发酵反馈过程的动态评价指标。静态评价指标可以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客观刻画,而动态评价指标则可以通过发酵反馈过程,探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欠佳的症结所在。也正是鉴于“融知发酵”模型完整地还原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全貌,我们才可以基于这一原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静态评价指标层面的对策建议
静态评价指标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资质的客观反映,它代表了企业既有的创新资源与整合管理水平。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约束下,企业首先应该强化有关知识母体的培育。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最根本选择。没有技术人才的参与,新主张、新思想便无从诞生。所以,增强企业对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与激励机制,是加速人才流动、更新创新观念的有效手段。其次,企业应充分重视知识酶的催化作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参与行业内部的高峰论坛,主动选派员工出国进修,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持股比例,增强个体与企业间的连结性与利益纽带,深入行业与技术的最前沿,不放过每一个能够激发创新灵感的契机。最后,企业、政府、高校、金融机构应形成紧密的产学研与融资联盟,共同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当前,众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停滞不前,正是由于创新研发资金严重不足、扶持政策执行不力。对此,政府应该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做好相应引导,对不同资质的企业采取差别化的扶持政策,在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也努力为企业降低融资门槛并削减部分税费。
(二)动态评价指标层面的对策建议
动态评价指标的主要作用在于观测各阶段的发酵反馈过程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对于新知识向新技术转化的发酵反馈过程Ⅰ,企业应充分注重实验室成果的转化效率。理论知识只有克服重重困难,才会与实践完美对接,因此,大量相关论文刊发、实验室成果鉴定、科研项目立项,都应该在企业技术执行官的带领下积极推进与开展。与此同时,聘请外来专家参与企业研发座谈,增加科研项目立项、中期、结项环节的专家论证费用支出,都有助于企业顺利实现发酵反馈过程Ⅰ。对于新知识向新技术转化的发酵反馈过程Ⅱ,即新技术向新产品的顺利转化阶段,企业应主动增加产品附加值,以自主或合作方式增加专利申请数量,用过硬的技术品质,保障产品的精度与稳定性。最后,对于新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即发酵反馈过程Ⅲ,企业要随时通过销售部门观测产品的市场反馈,并实时监测产品销量变化趋势。企业应根据产品产量的增加值与市场占有率情况,编制未来产品发展战略。同时,企业应将该发展战略作为终极反馈,作用于技术创新的萌芽阶段,令实验室成果转化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综上,在“融知发酵”理论下,企业可遵循仿生学下的知识发酵特性与客观规律,有的放矢,努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投入成本。
注释:
①相关概念引用自:和金生,张红兵.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机制的一个新视角——基于知识发酵理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
②同①.
参考文献:
[1]唐建生,和金生.基于知识发酵理论的组织知识共享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5):230-233.
[2]Cooper. Benchmarking best NPD practices [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4(47):50-59.
[3]Verhaeghe. Managing innovation in a knowledge intensive technology organization(KITO) [J].R&D Management,2002(32):409-417.
[4]和金生.知识管理与知识发酵[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3(3):63-66.
[5]吕文娟,和金生.基于技术引进的技术能力发展比较研究——以我国高铁和汽车产业知识发展类生物模型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7):57-62.
[6]陆小成,罗新星.基于技术创新过程的产业集群知识发酵模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2):61-64.
[7]熊德勇、和金生.“融知-发酵”模型中知识菌株的产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6-80.
[8]李承宏,和金生,唐建生.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关于知识管理的“融知-发酵”模型的哲学解读[J].科学管理研究,2004(6):85-89.
[9]张红兵,和金生.基于“融知发酵”的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7(4):76-79.
[10]刘国亮,张蒙,王雅薇,等.基于融知发酵理论的公共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路径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5):136-140.
[11]袁静.基于融知发酵模型的组织知识需求、获取与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12]Gerald I.Susman, Research issue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virtual collaboration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 introductory essay, Technol.Manage,2003:1-5.
[13]刘洪伟,和金生,马丽丽.知识发酵——知识管理的仿生学理论初探[J].科学学研究,2003(5):68-72.
[14]张裕稳,吴洁,李鹏,等.创新能力视角下基于双边匹配的产学研合作伙伴选择[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84-89.
[15]陈军,侯飞,孙曼林.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动态评估——基于广东2009-2011年数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53.
The Evaluation of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based on the Model
of “Knowledge Fermenting”——Taking Robot Enterprises as an Example
HUANG Rui, ZHANG Su, WANG H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fermenting”, the paper divides evaluation index of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to two categories——the static index based on “knowledge fermenting” and the dynamic index based on fermenting feedback, and evaluates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robot enterprises in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tatic evaluation index show enterprises need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and supply of knowledge, introduce professional talent to actively improve the knowledge environment, and strive to expand corporate financing channel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evaluation index, enterprises need to focus more atten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wo fermentation process in the feedback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and technology of fermentation products; as to the exposed problem in feedback process, we should make the appropriate guidance to make the enterprise more smoothly achie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 w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fermenting; capability evaluation;robot enterprises
(责任编辑:严元)
推荐访问: 发酵 模型 评价 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