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山文化玉器的精神内涵

2022-04-10 12:14:21 | 浏览次数:

摘要: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考古的重大发现,其中的红山玉器是红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山文化玉器具有重要的精神内涵,主要表现在玉是美好道德的象征,玉是精神信仰的体现以及玉代表着先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三个方面。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精神内涵,对红山文化研究和宝玉石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文化;精神内涵

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根据考古发现推断,红山文化约出现在距今6000年之前,持续了将近1000年的时间,主要分布在今辽宁省西部,以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不同于今天的环境气候,西辽河当时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种类丰富,十分适合人类的生息繁衍。红山文化在人文地理上处于黄河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的交接处,融合了两大文明的特征,这也就是红山文化既带有浓厚的中原文明特征,又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原因。

红山文化考古发掘过程中,大量精美的玉器随之出土,这些玉器历经数千年光阴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其雄浑古朴的造型设计对整个宝玉石行业都有重大的启迪意义。伴随着红山玉热度的升温,有关红山玉器的收藏、鉴赏和学术研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不过基于笔者目前的调查,对于红山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器型设计和收藏投资领域,对于红山玉器本身的精神内涵研究以及文化价值研究则较为不足,是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的短板。

一、玉是美好道德的象征

玉文化的历史和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一样久远,玉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特征,并且玉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伴相生,从未断绝。中国漫长历史上的王朝战争、民族迁徙和气候变化,使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服饰、居住文化都发生过巨大的改变,与之比较,玉文化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如满清统一全国后,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清贵族改变了中原地区传统的服饰文化,但是唯独推崇玉的装饰性作用,把中国的玉文化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中国文化的滥觞阶段,玉就已经被作为美德的代表被固定下来了。

玉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精神体现。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提到过“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即自然物的性质特征与人的品格道德有相似之处,人对自然物的爱赏与赞美, 归因于自然物的某些特征能够比拟、象征人的某种美德;自然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的某些属性特征“似有德者”。也就是将自然物的外观特征伦理化、人格化, 从观念上将其纳入社会范畴,从而使自然之美与伦理之善联系起来。

到了东汉时期,在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写道“玉,石之美者,有五德。”,五德分别为“润泽以温、鳃里自外,可以知中、其声舒扬,专以远闻、不挠而折、锐廉而不枝”,完全符合儒家思想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从空间上再次拓宽了中国玉文化的地理范围。原始社会的玉石考古发掘,原来大多局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这里是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区,而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则是在游牧与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区,已经属于辽河流域,这从一个侧面应征了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辽河上游,内蒙古南部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就十分频繁。进而也为理解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提到的北方匈奴原出于华夏和商人箕子东归增加了角度,出现上述记述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东北地区,尤其是辽河上游地区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出现了接触和交融,这其中蕴含着中华文化向心力的精神内涵。

二、玉是精神信仰的体现

玉又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和对美好道德追求的物质载体呢?根据考古发掘,这可能和中国早期的巫筮文化有关。玉作为一种石材,是当时先民所能接触到的自然材料中最为坚硬的一种,同时玉还拥有独特的色彩和光泽,长期佩戴在人的身上颜色更显温润,这些特性促使玉在先民的眼中具有了某种超自然的“神性”,是一种能够沟通天地的物质材料。在良渚文化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玉琮,玉琮外方内圆,是当时的部落巫师沟通天地的工具。再比如“王”字,原意也是一个人双手举玉,乞灵于天,表示能够沟通天地之人。红山文化玉器也扮演着同样的角色,这在很多地方都能够体现出来。

首先,大量的红山玉器出土于墓葬之中。这一方面表明了玉在原始文化信仰中的尊贵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先民相信玉能够通神。其次,红山文化玉器在设计上大量采用圆形设计,这符合中国先民“尚圆”的文化特征,如大量的玉璧以及玉联璧的出土,包括墓葬附近出土的圆筒型器,甚至连墓葬本身都是圆形的。这种玉和圆相结合的崇拜是因为在中国原始信仰中,圆代表着天,将玉器设计中融入圆的元素是先民原始崇拜的一种表现。红山文化玉器将玉和圆相结合的最大创造在于“缺”的运用,特点是圆形玉器上有一道断口。表面上看,这种断口会破坏玉器的完整性,有损于玉器的审美,而实际上这种圆与缺的结合更凸显了一种“动”的美感,在实际佩戴中,这种圆与缺相结合的设计也有利于玉器保持稳定,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动静结合的设计也和一直强调阴阳平衡,朴素辩证的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相吻合。

可以说,“这种看上去破坏的举措,却掩藏了在内部寻求一种平衡的思想”。最后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所折射出的水崇拜。中国的原始文化大都出现于大河周围,因为便利的水源条件有利于先民的生活以及农牧业生产活动的开展,红山文化也是如此,出现在辽河上游地区。当时这一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辽河水量充沛,是一处十分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红山文化玉器中大量动物型玉器的出土可见当地动植物资源之丰富。红山文化玉器中大量出现了玉龙形象,而龙本身就是一种水中神兽。先民用玉来雕刻龙图腾,是因为只有用玉才能够表达对于掌管水权的神兽龙的崇拜,而也只有用玉这种既质地坚硬又晶莹剔透,兼具阴阳之美的材料,才能够体现龙这种神兽的表象特征。

三、玉代表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红山文化玉器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刚才所讨论的玉璧、玉玦等礼器(神器),主要出现在后期,而在前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中,更多的是实用的配饰。正如博厄兹所言:“纯粹的原始艺术中, 并不存在粗制滥造现象”,通过这些直接佩戴在人身上的精美红山文化玉器,可以看出先民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

红山文化玉器中出现了大量的勾云形玉器,勾云形玉器的象征性意义到底是什么,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看法,部分学者认为这种玉器所体现的是自然界云雾的缭绕翻腾。这种对于蓝天和白云的自然审美,体现了先民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更为直观体现先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是各种动物形态的配饰,多见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动物形态有鹰、猛兽、龟等。先民能够接触到的动物很多,之所以多选择这几样生物,是因为这几样生物身上有人类所没有的能力,如鹰能飞行、猛兽有无穷的力量、龟长寿等等。先民用玉雕刻这些动物形象佩戴在自己的身上,就是希望能够获得这些动物的超人能力。后来先民又运用无穷的艺术想象力,开始将两种甚至几种动物的特点容为一体,以期获得更大的力量,如人们最为熟知的“玉猪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红山文化玉器中还有一类作品被称为玉纺瓜,根据它的形态特征,应是一种模仿植物的玉器制品。当时的先民的生产活动仍然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农业并不是红山文化的主要生产活动,这种玉纺瓜应该是当时先民经常采集的一种食品。根据植物学知识, 在红山文化分布范围内的山地和沙地中有一种植物, 俗名“老瓜瓢”, 是一年生草本植物, 属牦牛儿苗科的耗牛儿苗, 其果实嫩的时候可食, 有白浆, 味甘。这种植物的形态比较可爱,在原始社会时期,可能还有祛病或祭祀等作用,或者单纯由于当时在红山文化区域难以获得其他的同味食品,所以大量的出现在红山文化玉器中。不论其所代表的植物在红山文化时期究竟有怎样的具体作用,该植物是一种幸福生活的体现则不存在争议,它出现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同样体现了先民对于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

红山文化玉器的艺术特征总体上符合中国古代玉器的艺术追求,在细节层面有自身明显的时代和区域特色。红山文化玉器的出现,为此前研究较为薄弱的中国上古北方玉器注入了活力。透析红山文化玉器的精神内涵,对于历史学、考古学和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对红山文化的丰富。通过对红山文化玉器精神内涵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对红山文化玉器的开发和保护,也有助于宝玉石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冬林.简析孔子与庄子旅游观之异同[J].新余高专学报,2006(03)

[2]王磊.浅谈红山玉器造型及审美特征[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3]吴巍.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文化功能性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1)

[4]博厄兹.原始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5]席永杰.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的审美情韵[J].赤峰学院学报,2008(05)

【作者单位:岫岩玉雕底座艺术研发中心】

推荐访问: 浅析 玉器 内涵 精神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