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统计数据:比比更健康

2022-04-10 12:24:30 | 浏览次数:

心理解读:

人们为何这么热衷于围观各类

榜单、对比各种数据、寻找自己的

相对位置呢?这个问题的根源可能

要追溯到百万年前的某一天,我们

的某个原始社会祖先刚刚跟族人们

吃完一起猎来的野味,打个饱嗝,

不经意走到河边,俯瞰流水潺潺,

仰看云卷云舒,心里模模糊糊地浮

起一个问题。正如百万年后的那

天,你吹着海风看潮起潮落时,也

不禁想到:我是谁?

源自千百年的自我探寻

从自我意识萌发的那一刻起,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

自我的思考和探索,但是人类很难直接获得有关自我的

信息。由于群居的生活特点决定了人的社会属性,所以人

们往往通过与周围人的比较来定义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处

境、地位等社会特征,如能力特点、智力水平、观点的倾

向性、身体健康状况等等,在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意

义感。美国社会学家Festinger把这种现象命名为“社会

比较”,这是人类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并

且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比较的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不同的成

分。与常人相比,我的健康状况如何?在同行业中,我的

收入怎么样?跟我的合作者相比,我的贡献有多大?与我

的竞争对手相比,我胜出的机率有多少?人们根据自己不

同的社会角色、在不同的社会领域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得

到一个参照点,并依此来做出相应的评价、判断和决策。

因此社会比较的过程和信息对人类具有基本的进化价值,

会影响到人们的自我概念、情绪状

态和对未来的期望。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从比较的方向上看,与更优秀

的人作比较,称为“上行比较”;

反之,与不如自己的人相比,称为

“下行比较”。

当人们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

较时,往往会希望自己也能够那么

好、甚至做得更好,这种“天天

向上”的价值取向会产生向上的驱

力,产生鼓舞作用,促使自己积极

地去获取有效信息来提升自己。

一项关于疾病治疗的研究发现,癌症病人会花更多

的时间阅读其他病人的积极内容,而且阅读的积极内容越

多,病人就会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对自己病情的评价

也会更好;如果病人获知其他病人的恶化信息时,则会感

到焦虑和紧张,应对疾病的信心也会下降。也就是说,积

极的榜样可以使病人感到鼓舞和安慰,从而有助于治疗。

当人们遭遇失败、丧事等消极的生活事件时,则更倾

向于进行下行比较,通过降低自我评价的参照点,来维持

自己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的自我评价。因此,下行比较是

应对压力事件、维护心理健康的一种应对机制,具有很好

的适应功能。老百姓常说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

这样的原理。

因此,面对跑不过的“平均数”,我们可以:借鉴

“下行比较”的心态,一句“数据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大可一笑而过;采取“上行比较”的实际行动,向着平均

数,前进!(来源:中国科普博览http:∥

cn 责任编辑/南之岭)

推荐访问: 比比 统计数据 围观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