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报道的变局与模式创新
提要:在当今大众传播领域内,有关艺术品收藏的报道(节目)伴随着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兴起。地处东南沿海的宁波,自古以来民间收藏风气兴盛,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艺术品市场以几何级速度大爆发,《东南商报》借势推出艺术品收藏专版,对收藏报道进行了多方探索和创新,形成了相当规模,并且超越了服务收藏爱好者的小圈子,为普通大众所关注。
关键词:艺术品 收藏 东南商报 报道模式
游走在艺术与财经之间——收藏报道大变局
事实上,收藏栏目(节目)的勃兴和流变,也是当今报业转型和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各综合类报刊纷纷兴办收藏版,定位和特色则有欣赏类、教育类、投资类、纪实类、综艺类、旅游类等不一而足。
在此形势下,《东南商报》作为有财经特色的都市类报纸,兼顾艺术与财经,对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报道在关注点、报道的视角、形式和报道的整体格局上,不断创新、调整、变化。
变化一:从传播收藏知识为主,向介绍艺术收藏品的投资价值转换
纵观国内报刊杂志,早期收藏报道较多着眼于介绍挖掘艺术收藏品本身的文物、文化、艺术价值。其中以《新民晚报》“古玩宝斋”栏目最具代表性。主要刊登各类古玩收藏鉴定知识以及古玩收藏的趣闻轶事。注重知识性、鉴赏性,突出实用性、趣味性,为读者增添生活情趣,受到广大古玩爱好者和收藏家们的喜爱。然而,古玩艺术收藏品毕竟是小圈子的“玩物”,真正要对艺术收藏品有所了解,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如何吸引更多对艺术收藏品有兴趣但了解不多的普通读者眼球,便成为一个新课题。
2011年5月23日,《东南商报》“东南财金一收藏版”正式开版,《东南商报》收藏版的定位是:为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助力收藏者们成为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追求者和受益者。倡导文化收藏,理性消费,还有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梳理、对遗产的保护。这样一来,不仅吸引了一般的艺术品收藏爱好者,也引起了相当一部分对艺术收藏品了解不多而对投资有兴趣的读者。
收藏版首期以艺术、财经栏目的《和田玉热甬城多乱象》主题稿开篇,《东南商报》率先在宁波同城媒体中开辟收藏版,刊载文章信息量大,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版式别具一格,受到业界和读者的关注。兼顾专业性、服务性和互动性,使东南财经板块更丰富多彩。不久,又扩版改专刊名为《甬上藏友》,在栏目设置上,开出“投资观察”“焦点”“雅集”“收藏轶事”“人物”“晒宝”“馆中窥宝”等栏目,以更好地普及收藏知识,提高鉴辨水平,增强投资理念,弘扬宁波文脉与历史。
变化二:报道触角由古玩向当代艺术延伸
在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拍卖重新定义了“艺术”的价值。而在当代艺术领域,亿元成交不再是新闻,吴冠中、陈逸飞、方力钧、张晓刚、蔡国强、曾梵志、周春芽们以千万身价让现、当代艺术从边缘跨入主流。
《新京报》率先推出“新艺术”月刊,每期24个版,每月第二个周三出版。月刊内容定位侧重当代造型艺术创作与书画拍卖市场,栏目设置包括评论、新闻、专题、人物、图片、收藏故事、投资指南、数据分析、跨界设计、展览现场、名家专栏与服务资讯等。
作为一张有财经特色的都市报,《东南商报》主推当代艺术的目的在于:艺术不应该只属于圈子,今天的生活都与艺术有关,我们有责任为广大读者提供专业、及时、平易近人的当代艺术鉴赏、投资读本。两年多来,《东南商报》开办收藏鉴赏版面的目的,就是让艺术离读者的生活近一点;从2014年7月开始,又在营造一块“鼓楼艺境”活动专区。与艺术家联手,举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油画作品联展,与当地政府及艺术投资公司合作,举办彩绘“梦想鱼”等主题城市大型公共艺术活动。
创新报道模式——收藏报道同样需要原创精品
经过四年多的实践,目前《东南商报》收藏版面“甬上藏友”有几个特色:立足宁波本土,坚持原创新闻,注重人物报道,把握时代脉动。如果报道过于集中在艺术品投资领域,虽然会增加阅读人群,但不可持续。《东南商报》收藏专版立足挖掘原创、有深度的、与艺术相关的话题,只有这样报道才有生命力,才能获得突破,借由上网进而被全国各大门户网站转载,其影响力不仅覆盖宁波并且辐射全国。
“抢救”文化精神遗产——收藏文化人物报道探索
人们有一种习惯,关注藏品本身而超过关注创作这些艺术品的作者,因此对于收藏界来说,发掘报道这些艺术品的创作者,无疑也是在抢救一种文化。2014年4月9日,《青丝变白发,白泥变青瓷——宁波藏家历时三年烧制出秘色瓷》见报后,引起了浙江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等学术机构关注,并被凤凰网、网易、腾讯等多家国内门户网站在醒目位置转载,还引起了央视4套国际频道的关注。
5月21日,《修复古董木雕藏品80后雕花匠有绝活》文章见报后,在宁波藏友和工艺美术界引发热烈反响。宁波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明宝打来电话,夸奖两位80后雕花匠的雕刻水平,并表示要将他们的事迹在工艺美术界广为传诵。
此外,《收藏上千件明清竹编制品宁波藏家要辦竹艺博物馆》《藏家周益:做“砖人”有意义》等其他人物报道,也都发布了独家有用的收藏信息和观点,挖掘并团结了一批收藏家,借《东南商报》收藏版这个平台为藏友丰富见识、沟通信息出了力。
在中国画领域,海派绘画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独具魅力。自沪上开埠后,宁波的一批文人、书画艺人纷纷加入沪上画坛发展,从早期到现代一共不下百余人。至民国时期。赵叔孺、潘天寿等更是威震海上。解放后组建的上海画院,宁波籍人士就有10余人,包括大名鼎鼎的现代五大家——潘天寿、沙孟海、谢之光、应野平、陈秋草。
名扬“海派”的这批甬籍艺术家曾经在海上书写了怎样的丹青传奇?翰墨留香,他们的艺术作品今安在?《东南商报》收藏版开辟“海上画派四明翰墨”专栏,从宁波人收藏宁波籍海派名家作品的视角,讲述甬籍艺术家及其作品背后的故事。
收藏会友——搭建精英与大众交流平台
雅俗共赏,搭建实用有用的交流平台,也是收藏版的办刊宗旨之一。
当前艺术品市场已发展成继金融市场、房地严市场后的第三大投资市场。大大小小的艺术区和私人美术馆在宁波集群式涌现,比较知名的如华茂美术馆、汇港美术馆、1844、蛹当代艺术中心等。2014年3月26日,《东南商报》“甬上藏友”版一个整版报道《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亿元时代?宁波企业家出手购藏当代油画》,借曾梵志油画《最后的晚餐》《协和医院系列》三联画拍卖破亿元的事件,报道宁波企业家进军当代艺术品的收藏实况。这其实是宁波收藏界風起云涌的冰山一角。然而,在热火朝天的投资潮背后,民营美术馆运营也面临一系列难题。究竟当下宁波民营美术馆的运营情况如何?7月30日《东南商报》发布调查报道《如何养活烧钱的宁波私人美术馆》。为盲目的私人美术馆投资热降温。
助力文化产业——让审美创造价值
1.通过活动、栏目策划及立体传播模式吸引合作商、赞助商
《东南商报》收藏版通过活动策划、报纸平面展示、实地展览展卖及微博、微信等多种互动的立体传播模式,达到内容精彩与经营创收双赢的目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通过合作栏目、冠名和专版已实收40万元。
在具体运作模式上,以版面为载体,靠策划运作拉动经营。并两条腿走路:一是版面策划(栏目制);二是活动策划。这些尝试和探索,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东南商报》带来切实的创收。例如,与宁波青田商会及青田居会所合作,通过三篇专题文章,帮助推广青田石收藏。同时我们还与宁波古玩城合作,专题介绍宁波藏友收藏品和收藏人物。
2.利用专栏推出名家名品,包装新人新作
在看到《东南商报》助推当代艺术的报道的影响力后,汇港美术馆与《东南商报》合作“聚焦汇港美术馆艺术展——艺术家访谈录”系列专栏,通过对艺术家群体的系列访谈录形式,深入剖析当代艺术现状、市场脉动、发展趋势以及艺术家心路历程。目前已经报道了沈一鸣、曾宓、谢裕东、杨信鸽、朱鹏宏等一批宁波艺术家。
3.营造“鼓楼艺境”新视角,报企合办画廊
2014年7月《东南商报》与海曙区鼓楼街道携手创办了“鼓楼艺境”画廊,通过版面展示和现场展览出售艺术品的模式。探索大众传媒文化产业新路子。8月,《东南商报》与宁波市海曙区委宣传部、鼓楼艺境文化艺术中心联手,合力推出“彩形绘意——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油画作品联展”。
自2014年7月以来,通过“鼓楼艺境”平台传播,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中国美院教授七人展、邵秉坤水墨画展两场画展,并推出鼓楼沿“我要艺术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这些艺术展、艺术节成为《东南商报》为艺术家们走向民间,亲近市场,引领艺术的新舞台,而合作办展、办节,正是借助《东南商报》收藏版的优质品牌效应,用来推广大众艺术,这里的大众艺术指的是广大市民购买品质优、价格合理的艺术作品提供了一个平台。(作者单位:《东南商报》)
推荐访问: 变局 艺术品 模式 创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