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2022-04-11 08:18:55 | 浏览次数:

[摘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感知到熟悉的过程,新老教学观念在我脑中不断撞击,让我感悟到:我一定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学习最新现代教学理念和前沿的教学经验,践行新课程理念。本文主要从教师的角度阐述了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培养 科学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214-01

一、我对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解

生物学素养这一概念的首次使用是在1987年《美国生物学教师》的一篇研究报告中。而对生物学素养的详尽论述则出现在1993年美国BSCS出版的《发展生物学素养》生物学课程指南中,同时提出要把生物学素养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

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那么,当今的高中生学好生物学势在必行,这是历史的召唤,更是未来的期待。

科学素养体现了一个人的能力与综合素质,良好的科学素养也是一个人的成功的基石。而科学素养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才能逐步培养起来的。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就需要我们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生物教师时刻铭记责任,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注重理念联系实际。

二、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正所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孟德尔之所以成为了公认的遗传学奠基人,正因他对生物遗传现象的浓厚兴趣。孟德尔将别人视为枯燥的遗传学实验不断重复研究却还乐在其中。他历时8年时间完成了34个株系的豌豆杂交实验,从中发现了遗传学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二)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学习的动力和源泉非好奇心莫属。孩子天生就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对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更是充满一探究竟的热情,这就是未来科学家的天赋。在探索的过程中充满兴奋充满渴望,我们教师就是要将这种感觉带进课堂,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生物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们钟情于生物知识海洋,从中汲取丰富营养。

我们熟知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法布尔、摩根、巴甫洛夫都是充满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他们进行着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创立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动物行为学。

我们熟知的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是青霉素的发现者,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而他还是溶菌酶的发现者。1922年的一天,身患感冒的弗莱明在观察培养皿中的菌种,此间鼻涕不自觉的流出,突然他脑中灵光闪现,如果将鼻粘液加入到培养皿中会怎样?接下来的事情让人更加意想不到,鼻粘液周围的细菌几乎马上被溶解了。显而易见,鼻粘液中存在着对这些细菌致命的某种物质,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这种物质是人体为抵抗病菌而分泌的,因其作用像酶,能够溶解掉细菌,故取名为溶菌酶。

课堂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在导入时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动脑思考、踊跃发言,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性状与基因显隐性遗传”讲授时提出“父母都是双眼皮,为什么子女却是单眼皮”,在“人的性别遗传”讲授中提出“生男生女责任在谁,是父本还是母本”,在讲授“动物的社会行为”一节时提出“动物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小蚂蚁有几种不同的交流方式呢”等。

另外,在设置悬念时注意着眼于“新”“奇”“精”三点,还要把握好悬念设置的度,不能因无从下手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因过于肤浅而难以引起思考的兴趣。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兴趣高涨,收到设疑导入的预期效果。

(三)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

回顾生物学的发展史,无不凝结了科学家们的艰辛劳动。离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是无法取得现在的成功的。生长素的发现历经四位科学家尽半个世纪的探究。没有李时珍27年远足深山旷野,遍尝百草,何来《本草纲目》的造福世间?

(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科学家的合作精神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两人密切合作共同创立了《细胞学说》。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由沃林和克里克两位科学家于1953年共同提出,后来吸收了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的一些成果,并于1962年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全部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作共同获奖。

总之,要想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把握课堂中的点点滴滴,把新课标的理念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赵菲,赵海鹏.200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中的科学精神及其生物学教学价值浅析[J].生物学教学,2006(10).

[2]果淑香.创造发明1000例(生物卷)[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杨柳

推荐访问: 浅谈 培养 生物 科学素养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