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人类健康前沿阵地的免疫学专家
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0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并获博士学位,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出站。2012-2013年美国德州医学中心高级访问学者。曾任复旦大学免疫学讲师,现任国家生物靶向诊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西生物靶向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免疫学会理事,广西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信同行评审专家,Biomaterials、Vaccine等SCI杂志评审专家。长期从事肿瘤生物靶向诊治应用基础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国际合作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省级项目5项,在Journal of Hep-atology、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1篇,其中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SCI论文30篇。申请国家专利18项,国际专利1项,授权专利3项,参编教材2本,获广西青年科技奖、香港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
免疫学是人类健康的前沿阵地和最后保障——国际免疫学联合会副主席阿尔伯托·曼特瓦尼教授的论断。
“免疫”一词由拉丁文“immun-is”而来,其原意为“免除税收”,也包含“免于疫患”之意。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特性及其应用的生物医学科学,是一门典型的带着“十年磨一剑”意味的二级学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教授说,过去研究者认为肿瘤等疾病与免疫密切相关,而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推进,“很少有疾病和免疫没关系”,“免疫学已经深入到了过去认为与其无关的疾病研究领域”,它不仅仅局限于肿瘤免疫学治疗,甚至在器官移植、慢性感染型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会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的免疫学研究有自己的优势,如天然免疫、免疫调节机制以及免疫产品方面,在世界上已占据一席之地。2010年,一位完成免疫学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女学者,从华中科技大学来到广西医科大学,开始她在八桂大地的教学科研征程。
“免疫学特聘教授”带队夺得“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称号
从湖北咸宁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卢小玲完成免疫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业后,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聘为免疫学讲师,半年后回到母校做博士后研究,她说:“我一直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快乐的原因就是清楚自己奋斗的目标。”
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广西医科大学生物靶向诊治研究中心应运而生,并向卢小玲伸出橄榄枝,2010年,卢小玲作为“免疫学特聘教授”出任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教研室主任、生物靶向诊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并与十多名学成归来的留学人员和博士生导师组建了一支攻关团队,一举拿下“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称号,成为广西首个获得此项荣誉的医学团队,建立了十大创新研究平台,卢小玲这样阐述团队的研究方向:“运用当代最前沿的生物靶向诊治新技术、新方法,针对人类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早期预防进行全方位研究。当前治疗肿瘤的方法有手术、化疗等,但这些方法难免殃及池鱼,会杀死正常细胞或者难以清除残余的肿瘤细胞,而用人类的免疫系统抵抗肿瘤是我的梦想,也是主攻方向。”
2011年,卢小玲作为团队带头人,加上一批长期从事临床内科、外科学、移植医学、生物传感、分子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免疫生物治疗、生物医学工程的专家、学者组成一支志同道合的创新团队,以“原发性肝癌生物靶向诊治研究”为主线申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主要从事人类重大疾病生物靶向诊断与治疗研究,该团队在溶瘤药和新型细胞疫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处于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
创新团队组建并进入申报筹备阶段,卢小玲作为申报答辩人,反复修改、演练申报展示PPT,这支来自广西的团队虽然没有院士牵头,却在选拔过程中脱颖而出,吸引了由院士等顶尖科学家组成的评审专家组的目光,赢得同台竞争者的尊重,最终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称号,并获得300万元科研经费。
为肝癌高发区——广西找一条“抗癌出路”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人才济济,如何当好团队带头人?卢小玲说:“团队合作最重要的就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卢小玲倡议并实施团队成员可共同申报与实施科研项目、共同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共同组织与参与学术活动,并能共同享用科学资源与成果。
几年来,这支国家级团队以生物靶向诊治研究为主攻方向,着重从临床医学、生物传感、免疫学、移植医学、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与药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角度,对区域性重大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诊断与治疗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广西作为我国肝癌高发区,肝癌死亡率位于广西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首位,寻找治疗肝癌的新技术、新方法尤为迫切。
广西医科大学生物靶向诊治研究中心率先瞄准这一研究方向,以肝癌的生物靶向诊断和治疗为主要切入点,发挥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实质性融合、理科与工科有机结合的优势,努力探索高发病率、高死亡率肝癌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新策略——生物靶向诊治新技术、新方法。
卢小玲说:“任何环节的突破性成果,将无疑为攻克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肝癌带来新的希望,对其他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也将会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由此,卢小玲带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全力投入“原发性肝癌生物靶向诊治研究”“M介导/CpG-ODN激活肿瘤特异性DC生物反应器抗癌作用研究”等11项国家级项目研究,先后在Journalof Hepatology、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1篇,其中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SCI论文30篇;申请国家专利18项、国际专利1项,授权专利3项;参与编写教材2本。
凭借出色的业绩,卢小玲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香港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广西青年科技奖、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等光荣称号。
在科技成果应用领域,广西医科大学生物靶向诊治研究中心紧紧围绕国家生物医药领域和广西的千亿元产业方向,采用国家颁布的“2011计划”政产学研用创新模式,以人类重大疾病生物靶向诊断和治疗为科技创新特色,取得了突出的业绩,2013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生物靶向诊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其中,溶瘤药创制研究目前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瞩目,为肝癌高发区广西找到一条“出路”,为人类攻克肿瘤带来曙光。
育人就是“育智”
“从医救人自然功德无量,但是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同样有益于社会。”在投入科研工作的同时,卢小玲每年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还担任本科《医学免疫学》等相关课程的授课任务。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基础课,内容重要却也枯燥,卢小玲却讲出了“火花”,她语言幽默风趣,擅长理论结合案例,把艰涩的医学概念解释得趣味十足。比如,讲免疫系统,卢小玲会告诫女学生不要剃腋毛,因为那是人体天然的免疫排毒系统,剃掉后可能会引发乳腺增生。她说:“自然就是美。”这样的老师让人印象深刻、让人追捧,学生赖春慧说:“曾经有一门课是30名同学必修课,结果可以容纳300人的大教室几乎坐满。”
一位学生曾给卢小玲发来一条短信:“老师,你待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很感谢您在我最迷茫无助的时候为我指点迷津。”卢小玲深感欣慰:“在讲课时,我结合专业知识来谈自己的人生体会和看法,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影响学生,让学生不但能学到专业知识,还能收获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严谨——是学生对卢小玲的另一个评价。
每天晚饭后,卢小玲都会再回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直到深夜12点才离开。星期六上午,卢小玲要召集实验室的老师、研究生、大学生创新团队的本科生们开组会,全方位了解实验室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在去美国学习一年期间,卢小玲利用晚上时间开视频会议,从不间断。
严谨的工作作风赢得学生的敬意,他们充满感激地说:“卢老师对我们的严格训练跟‘985’、‘211’高校同等要求,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在与一流院校的实验室交流时,我们充满自信。”
除了严谨,卢小玲给予学生更多的是无微不至的关怀。
赵菁是2012级的硕士研究生,刚入学时赶上卢小玲赴美国学习一年,没能跟随导师的赵菁在实验中一再失败,心情沮丧,产生了退学的念头。卢小玲从美国打来电话劝慰赵菁:“选择了就不要逃避,如果现在遇到困难就逃避,以后遇到事情也还是会逃避,你一定要坚持。”随后,卢小玲通过视频辅导,指引赵菁顺利开展学业。
为了让学生开阔眼界,卢小玲邀请我国免疫学界的泰斗龚非力、金伯泉等人前来讲学。当国内外免疫学会召开学术会议时,卢小玲都极力推荐并资助更多的老师、研究生参会,给他们提供学习机会。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难题,卢小玲及时点拨,指明一条新路。学生申请到课题,卢小玲总会帮忙询问国内有哪些先进设备、合适的资源可以使用。学生要毕业,卢小玲四处打听哪里有就业需求,及时将就业信息发给每一位毕业生,她说:“沉浸在积极向上的人生梦想奋斗过程中会让人感到快乐,精神上会觉得很富有,活得也会有价值。我也希望我的学生能有爱心、恒心、热心,在自己未来的人生路上不畏艰难、执著追求,充满激情地生活。”
喜欢穿旗袍的卢老师温婉如春,愿她在中国免疫学征途上赢得更多的春天般的喝彩。
推荐访问: 免疫学 走在 阵地 人类 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