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与华夏文明

2022-04-11 09:37:14 | 浏览次数:

[摘要]“华夏”与“文明”两词均出自《尚书》。华夏文明的起源、组成、传承发展是其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华夷之辨”每出现一次,华夏文明的覆盖范围就扩大一圈,因而甘肃也逐步进入华夏文明圈,且秦安大地湾一带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可分为不同时期的时代文化、体系完整的专题文化、数目繁多的“华夏之最”,其具有源头性、多样性、过渡性特征。华夏文明的时代价值已发展为“彰显基地”建设,它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向世界是其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华夏文明走向世界的历程中,甘肃起到了重要的窗口和桥梁作用。

[关键词]华夏文明;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华夷之辨”;大地湾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007-06

一、华夏、文明及华夏文明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华夏、文明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唐孔颖达释:“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②作为部族,华夏最初指居住在中原的汉族的先民,也可称为诸夏、夏、华等。与华夏相邻居住在中原周边的部族被称为四夷:蛮、戎、夷、狄。《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以服事诸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随着历史的发展,“华夏”的含义渐趋宽泛,可以与今天的“中华”等同。

“文明”一词亦最早见于《尚书》,《尚书·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孔颖达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③《周易》乾卦《文言》传:“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④看来,“文明”的最初含义是光明和显耀。清初李渔《闲情偶寄》中有“辟草昧而致文明”的说法,这里的“文明”与“草昧”对称,有社会进步之意。18世纪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常以“文明社会”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野蛮状态相对。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把人类历史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发展时代。恩格斯曾经指出:“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⑤此说进一步点明了文明的本质。以此看来,华夏文明是指中国摆脱蒙昧、野蛮状态开始进入新的更发达社会的时代,其表现形式包括这一时代所创造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华夏文明研究的核心问题

近代以来,华夏文明越来越受到关注。从研究的队伍来看,华夏文明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单兵深入”阶段。为适应学术发展的需求,一些学者敏感地认识到了华夏文明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发挥自身的学术优势,独自开展研究。这一阶段,选定研究华夏文明与学者个人的学术取向和学术敏感性有关,其中以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为代表。⑥第二是“团队攻关”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华夏文明”成为不少组织或团队的研究主题。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趋势十分明显,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及河南省、山西省相继成立了“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研究成果显著。第三是“协同作战”阶段。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战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跨省区、全球性的研究机构出现,研究的范畴从基础研究到文化产业再到提高国家软实力。2012年,西北师范大学组建“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国内首个展开“协同作战”的专门研究机构。

从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来讲,与“华夏文明”有关的核心问题有三个:一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二是华夏文明的组成,三是华夏文明的传承发展。三者相互支撑,其中起源问题为基础,也最受关注。⑦要探讨问题,统一认识,必须有大家认同的前提,不在同一概念下展开的讨论是无意义的。同样,探讨文明的起源,必须有起源的标志。国内外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看法,其中以“三要素”类最具代表性。1968年,英国学者丹尼尔《最初的文明·关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提出了“文字、城市、复杂的礼仪中心”三要素,且认为一个社会只要具备其中两项,即可判定为文明;1977年,日本学者贝冢茂树《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提出了“青铜器、文字、宫殿基址”三要素;⑧1985年,中国学者夏鼐提出了“青铜器、文字、城堡”三要素;⑨1986年,中国学者苏秉琦提出了“古文化、古城、古国”三要素。比较而言,后两种说法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在我国学术界影响很大。

二、 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与华夏文明的源头

(一)“华夷之辨”与甘肃进入华夏文明圈

“华夏”概念的出现与“四夷”概念几乎同时诞生,“华夷之辨”是认识华夏文明必须讨论的问题。历史证明,每出现一次“华夷之辨”,华夏文明的覆盖范围就扩大一圈。

夏商时期,甘肃陇东地区就已经进入华夏文明核心圈。华夏作为部族名,主要出现在周朝。这时出现的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成为族名,主要是与蛮、夷、戎、狄相区别,但此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及三代的都城位置,可以判定夏(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至前771年)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在这一范围内,甘肃的陇东地区被包括其中。

华夏作为部族,是后来形成的汉族的核心来源。按照民族的成因,汉族的远古先民被称为炎黄子孙。历史传说中以禅让方式产生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但是,历史传说同时又表明,汉族的远古先民还包括来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团的人。虞舜出自东夷,夏禹出自羌、戎。商王的祖先本是东夷,周王的先民因杂居于戎、狄之间而与羌人关系密切。三代之王虽都自认黄帝为其祖先,实际上来自不同的部落集团。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的接近、交往、斗争和融合而形成为共同族体。另外,还有一些传说中的人物或羌、或夷、或苗黎。这种历史传说的矛盾现象,反映了不同来源的氏族部落集团逐步融合为同一个族体,创造共同祖先的历史过程。由此看来,主要生活在今甘肃境内的羌人当是华夏族的来源之一。

推荐访问: 华夏 甘肃 历史文化 资源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