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被遗忘的大师,饶毓泰
如果你曾关注过2009年网络评选出的“美国顶级名校知名华人”,一定会发现,与李政道、钱学森、宋庆龄、曾子墨等人并列其中的一个名字格外陌生,评选结果的介绍很简单:饶毓泰,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
然而,饶毓泰的名字对于美国学术界来说却并不陌生,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这个中国人曾与物理学泰斗K.T.康普顿以及A.H.尼尔森合作,分别在气体导电研究、分子光谱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从此奠定了他在美国物理界的崇高地位,时人把他与叶企孙、吴有训、严济慈并称为中国物理学界的“四大名旦”。
名声总是随着时间慢慢淡去。如今知晓饶毓泰的人少之又少,但更让人叹惋的是,今天在国内竟找不到一本完整记述饶毓泰生平的传记,众多文献中也只是简要提及,且资料多来源于饶毓泰的学生吴大猷撰写的一篇《怀念饶毓泰师》——不到3000字的文章。而就是这篇文章,流传也不是很广。或许饶毓泰的故事和他的名字一起,将会渐渐地淹没在历史之中。
大师之间
饶毓泰与叶企孙、胡刚复、丁西林、吴有训、严济慈等人一样,都是20世纪20年代留学归国的物理学者,而这些人可谓我国的“第一代”物理学者,正是他们培养并造就了后来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归国并作出重大贡献的一批科学家。当时,胡刚复任教于上海大同大学;叶企孙、吴有训任教于清华大学;丁西林任教于北京大学,后担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担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而饶毓泰则任教于天津南开大学,后主持北京大学物理系。
这批聚到一起的学者们大都有相似的成长经历。20世纪初的中国,有识之士皆想以“科学救国”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依靠官费留学欧美在当时极为盛行,饶毓泰早年便是留学海外的中国人之一。
饶毓泰,字树人,1891年12月1日出生于江西临川,父亲是一位清朝举人,这样的家境使饶毓泰自小国学修养就很高。然而戊戌变法后,科举废除,西学渐兴,受到新思想熏陶的饶毓泰于1905年只身前往上海,就读于上海公学,后转入中国“新公学”。在新公学期间,胡适曾给饶毓泰教授英语。据胡适《四十自述》中回忆道:“论学问,我那时怎配教英文?但……我教的两班后来居然出了几个有名的人物:饶毓泰(树人)、杨铨(杏佛)、严庄(敬斋),都做过我的英文学生。”
离开公学后,饶毓泰回到家乡临川做了半年中学教师,但那个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让他始终无法安下心,他脑中装满救国的想法。1913年,饶毓泰考上了江西省省派公费留学生,前往美国学习物理,并于1917获得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192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留学期间,饶毓泰看到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谈到“中国无科学之原因,在于狭义的功利主义深入了中国人脑髓,因此缺乏西方人‘舍身求真’的精神”时,深以为然。他在信中对胡适说,这实在是我多年来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
1922年饶毓泰学成回国,应爱国教育家张伯苓邀请,在南开大学任教并创办物理系。早在普林斯顿时,饶毓泰就随K.T.康普顿从事当时物理学前沿的气体导电工作。他的博土论文《关于水银蒸汽的低压弧光和它对荧光的影响》发表在1922年美国的《物理评论》上,这也一举让他成为当时世界十大物理学的先声人物之一。
拥有深厚的实验物理学造诣的饶毓泰回国后,也把实验物理带到了南开,他在美国购置了一批物理器材,这让南开的学生们第一次有了实验课。据吴大猷回忆,在南开四年中“随饶师所习之物理学课程有大学物理、电磁学、近代物理、高等力学、光学、气体运动论、高等电磁学等。”
饶毓泰不仅亲自授课,还十分注重关心、培养年轻人。后来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刘晋年、吴大猷、吴大任、陈省身、郑华炽等人都深受其影响。吴大猷是1925年进入南开的,1929年吴毕业时,饶毓泰正好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奖助金,赴德国研究访问。他随后联同叶企孙一起向基金会推荐了吴大猷,获得资助后的吴大猷于1931年赴美留学。
1929年至1932年,饶毓泰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及波茨坦天文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光谱线在电场下之斯塔克效应的研究,这一工作丰富了量子力学在应用研究方面的实验数据。饶毓泰回国后,于1933年受聘于北京大学。时北大校长蒋梦麟为重建理学院,特设“研究教授”,广纳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人才,饶毓泰以蜚声国际的物理学造诣获得重用,任理学院院长。在饶毓泰的带领下,北大先后聘朱物华、周同庆、张宗蠡、吴大猷、郑华炽等人,展开原子理论、光谱实验的研究工作。此外,饶毓泰还不时邀请国际著名科学家前来访问,如1937年,被誉为“现代理论物理大师”的丹麦物理学家N.波尔应邀来北大演讲。
“这种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局面,使当时的研究工作非常活跃。”吴大猷曾在回忆中这样写道,在他眼中,正是饶毓泰首开国内前沿物理研究之先河。马仕俊、郭永怀就是当时北大的研究生,后来成为享誉国际的知名学者。
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北大、南开共同组成西南联大,物理系阵容也变得更加强大。清华的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北大的饶毓泰、朱物华、吴大猷、郑华炽、马仕骏,南开的张文裕以及许贞阳等人聚到了一起。西南联大培养出了杨振宁、黄昆、李政道、胡宁、林家翘、张守廉、黄授书、李荫远等一批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遇见这样的‘群英会’,是使教师最快乐的事。”
西南联大:温情与辛酸
在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史上,西南联大或许是最值得书写的精彩一笔。然而当时人心中多少辛酸,又有几人知。那种在国难中奔逃、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感觉,饶毓泰便是亲历者之一。
饶毓泰的第一任妻子朱毅农,是著名教育家朱经农的妹妹,出身名门。朱经农与饶毓泰在上海公学时是同学,饶毓泰于1922年回国后便答应了这门亲事。但是,据饶毓泰写给胡适的信中,可以看出朱女士“骨瘦如柴”,“身体欠佳”,饶对她“虽极有同情,但……踌躇不决。”而据吴大猷的回忆是,“妻朱氏,闻有精神病,饶家庭生活颇不愉快。”1929年,饶毓泰去德国时,两人就此离异。
1932年,饶毓泰回国,经北大教授孙云铸的夫人介绍,1934年与张因明女士结婚,本以为从此可享天伦之乐,谁料3年之后“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受命南迁,饶毓泰携夫人辗转天津、青岛、武汉,历经千辛万苦,才抵达长沙“临时大学”。但当时长沙也逐渐有日军的飞机空袭,学校决定迁往更加隐蔽的云南昆明。饶夫人经不起再次长途跋涉,在饶毓泰的陪同下,前往上海娘家避难,而就是这段路程,让饶夫人患上了伤寒病,不久便去世。
带着丧妻之痛的饶毓泰独自来到昆明。三所学校改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饶毓泰任物理系主任。在昆明时,前线不断传来战事失利的消息,北京、武汉、广州先后沦陷,再加上家破人亡之痛,饶毓泰几乎一直“悲忧终日”。在生活上,曾经辉煌腾达的教授也不再充裕了,由于日军空袭频繁,饶毓泰被迫避居昆明郊区的岗头村,所住不过“茅草顶泥墙纸窗”,在身心皆极痛苦的岁月中,只有“借埋首物理典籍以度过”。
据吴大猷回忆,饶毓泰“素患胃溃疡”,“此疾之特性是当人心情忧虑时胃酸增加而愈剧痛,饶一方忧国,一方丧偶,乃胃疾时发”。而此时,大部分时间能陪在饶毓泰身边的人,也只有吴大猷夫妇。
吴大猷在《抗战期中之回忆》中描述道,当时他们一家与饶毓泰的居室仅半堵墙之隔。类似“饶师几每日皆至我家晚饭”这样的情形,或许是饶毓泰在西南联大七年间唯一感受到的人间温情。“师生谊、世罕有”,用这句话来描述饶毓泰与吴大猷这对师徒,再合适不过。早年吴大猷受饶毓泰培养与提携,如今二人又在患难中共存。
抗战接近尾声时,饶毓泰迁入昆明城内居住,吴大猷因妻子病卧,仍然留在岗头村,二人相见越来越不易。1944年,饶毓泰休假前往美国,在俄亥俄大学与A.H.尼尔森合作进行分子光谱研究。但吴大猷没想到的是,师生二人昆明这一别,竟成永别。
新的岁月
1968年大陆“文革”之乱,有如蝗虫,即一生严正从无政治活动如饶氏者,亦横遭侮辱,于10月16日自缢于北大教授住宅(昔日燕京大学校园旧址)。“四人帮”倒后,乃得“平反”,闻并发还其生前之微额存款若干元云。
这是选自《吴大猷文录》中的一段话,也是今天能寻到的唯一记述饶毓泰自杀之事的文字。饶毓泰为何自杀?或许正如吴大猷所说,那个时代“有如蝗虫”作乱。老舍、傅雷、范长江、翦伯赞、储安平等文人也选择了这种方式。但是,一个与政治从无任何关联的物理学家,受到羞辱和迫害,不得不让人深思。与饶毓泰有着相似命运的还有清华大学的叶企孙教授。
当时,饶毓泰自杀,叶企孙由于卷入一桩重大冤案中,很长时间受到迫害,重病缠身,凄然离世。“当时不少人在海淀中关村一带见到了这种情景:叶企孙弓着背,穿着破棉鞋,踯躅街头,有时在一家店铺买两个小苹果,过走边啃,碰到熟知的学生便说:‘你有钱给我几个。’所求不过三五元而已!”
物理学家钱临照曾把叶企孙和饶输泰作过比较,他说:“他们两人都很刚强,但饶先生像玻璃,虽然硬,却容易碎,而叶先生像一块钢, 不仅硬,还有Plasticity(塑性)。”
硬如“玻璃”,“一生严正”,这或许是今天我们能获得到的对饶毓泰性格的恰当评价。身为教师的饶毓泰,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也是“刚正不阿”的印象。吴大猷说,“饶氏……惟讲授则似乏‘深入浅出’的口才,学生由他获益处,不在流畅的演讲,而在其对学术了解之深,对求知态度之诚,对学术的欣赏与尊敬,以及为人的严正不阿的人格的影响。”
1948年年底,饶毓泰本来在国民政府“抢救学者”的名单中,但是他没有乘飞机离开北平。实际上,当年在“抢救”计划中的学者,除了胡适、梅贻琦、毛子水等人,大多数学者都没有从命。
1952年后,饶毓泰继续任教北大,但已不任行政职务,只专力于教导,教授电磁理论、原子光谱、气体导电、光之干涉理论、光磁双共振等。“三反运动”开始后,饶毓泰最得意的一个学生在大会上指责他主张要“赶上世界学术水平”,是自私自利的思想在作怪。饶毓泰显然无法接受这种无端指责。1952年3月初,饶毓泰在家中晕倒,随后又精神失常。当竺可桢看望他时,只见他“眼睛直视无睹,不能认人,但云‘为什么缘故’。”(《竺可桢全集》第12卷573页)
“三反运动”以后,饶毓泰就基本上“靠边站”了。文革开始时,他备受凌辱,于1968年上吊自杀。作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饶毓泰生命的最后20年,居然是这样。
虽然饶毓泰、叶企孙等人都于1978年被平反,但是这些已故的老科学家们带着他们的壮丽与悲惨的故事,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曾于1995年出版过一本《一代师表叶企孙》的纪念文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了这位物理学家的一生,至于饶毓泰,至今还很少有人提起,这不免是一件让人叹息的事情。我们应该怀念饶毓泰,应该怀念那个大师云集的时代,更应该深思科学在中国的前途命运。
推荐访问: 被遗忘 不该 大师 饶毓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