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饮用水卫生现状及治理对策

2022-04-12 10:02:19 | 浏览次数:

摘要:在我国饮用水水质问题越来越复杂、水源水质恶化与供水技术之间的矛盾愈显突出的情况下,我国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饮用水水源污染,建立从水源到水厂直至管网的多级屏障,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是当前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本文对农村饮用水卫生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 卫生 现状 对策

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是当前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本文对农村饮用水卫生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检测内容

根据农村饮用水基本情况及污染影响因素,饮用水卫生指标检测包括色度、浊度等主要感观指标,pH值、总硬度、锰、铁、铜、氯化物、硫酸盐、氨氮、亚硝酸盐氮、耗氧量等一般化学指标,氟化物、铅、砷、铬等毒理学指标,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等细菌学指标。

二、检测方法

检验方法依据GB5750—1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检验方法》和《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版),水质卫生学指标评价依据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

三、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现状

1.不同供水方式水质卫生状况

供水方式分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两类,集中式供水目前有集镇小型水厂。分散式供水有以村为单位的小型农村饮用水设施,大多以户为单位的自取地下水设施,多无过滤和沉淀等设备。农村集中式供水细菌学指标不合格率反而高于分散式供水,原因是集中式供水只对源水进行简易处理,未经消毒,并且输送过程中污染环节较多。分散式供水水质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低于集中式供水。

2.不同水源类型水质监测结果

按水源类型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江河、山泉、水库水。地下水严格说应指第一不透水层以下的水源,井的深度在第一不透水层以上时,地表水易渗透到井中。第一不透水层深浅因不同区域地质结构不同而异。地下水的感官指标、细菌学指标好于地表水,而化学指标差于地表水,主要是总硬度、铁、锰超标较多。

四、影响因素分析

1.农业生产对水质的影响

农业种植中农药、化肥的用量不断增加,使其残留物被雨水淋溶后随径流进入水环境。水产养殖业也对一些湖泊、水库造成污染,这种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鱼类粪便、饵料沉淀和为使水生植物生长而撒播的各种肥料,使这些水体普遍富营养化,影响水质。此外,畜禽养殖场中未经处理的粪便污水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如氮、磷含量高,导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畜禽废弃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又会污染水环境。

2.工业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

工业排放的废水不仅可造成地表水受污染,也可污染地下水,调查发现一些工业污染河,其两岸多个村庄的井水中锰、氨氮、亚硝酸盐氮、砷及耗氧量均超标,锰含量最多超标76倍,氨氮最多超标10倍,受化学污染较严重。因此,处理工业污水,控制其排放量尤为重要。

3.生活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

由于种植方式的改变,当前农村生活垃圾利用率非常低,经常被随意弃置在房前屋后,通过雨水、污水流经或渗透进入饮用水水源,破坏了水环境。调查发现受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集镇周围地下水细菌指标超标较多。

五、对策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银行贷款资助下,我国农村开展了第一次改水工作,许多村都进行了改水工程建设。当时这些工程对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保障农民健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运行,有些设备已普遍老化,相当部分供水系统趋于瘫痪。近些年来,村级集中供水得不到保证后,农户各自打井的现象非常突出,对当地的地质环境和水资源保护造成了严重威胁。而且这些水井水的水质很多不符合卫生标准,大肠菌群、细菌总数、亚硝酸盐氮、氟化物、铁、锰及硬度等指标都有超标现象。同时,一些区域地下水氟含量偏高,饮水型地方性氟病有一定的患病率,长期饮用影响身体健康。因此,第二次改水工作迫在眉睫。

造成农村供水水质卫生状况差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禽畜养殖、水产养殖和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以及生活垃圾、工业污水的污染。要改善农村饮水质量,集中式供水是发展方向,建议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有:一是加强立法、严格执法,防止污染物进入。二是在水环境治理上应该走生态农业的道路。逐渐减小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并加强农村集镇的环境管理,加大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的力度。三是在水厂选址上必须充分考虑水源的水质。划定水源保护区,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建设有污染的工矿企业,上游水库禁止养殖,或采取养殖渔业不承包,禁止投放鱼饲料的方法。四是新建水厂要有一定规模,配备制水工艺齐全、消毒处理完备的设施,并定期开展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水质的检测,加强水源地保护。

(作者单位:江西省水利工程技师学院)

推荐访问: 饮用水 浅析 对策 现状及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