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新型材料

2022-04-13 08:16:43 | 浏览次数:

欧盟研制成功航天专用特种碳纤维材料

据报道,由葡萄牙、西班牙和爱尔兰的科研团队合作完成的欧盟EUCARBON项目,成功建立起欧洲第一条面向卫星等航天领域应用的特种碳纤维生产线,从而有望使欧洲摆脱对该产品的进口依赖,确保材料供应安全。

EUCARBON项目于2011年11月启动,致力于提升欧洲在航天用碳纤维和预浸渍材料方面的制造能力。项目历时4年,总投入320万欧元。目前,项目团队已成功实现实验室规模的预浸渍材料制造,并可向有意愿采用该材料的公司提供样品。为测试材料适用性,项目团队按现行卫星部件规范生产了2个组件,并通过了所有性能测试。

項目负责人表示,航天专用碳纤维是一种典型的利基市场,即被大企业或大公司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或小众市场。然而,发展这种产品的制造能力会产生连锁反应,将极大提升欧洲在先进材料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另外,除了航天领域,项目也在积极开发特种碳纤维在汽车工业和能源领域应用的潜力。(科技部)

弹性导体新材料可赋予机器人人类皮肤功能

据报道,近日,一个日本科学家团队开发出一种可用于印刷的新型弹性导体,该导体在拉长至原长的5倍后仍可保持高导电性。

此种新型材料被制成膏状的油墨,可以在纺织品和橡胶表面打印成各式各样的图案,作为可拉伸导线为具有传感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导电,也可为机器人的体表赋予类似人类皮肤的功能。

用于监测人们健康水平或心率,肌肉活动等身体状况的可穿戴设备正在发展之中,一些产品也早已面向市场。除了目前已有生产加工领域之外,健康护理和零售等领域的机器人时代也即将来临,这些发展都意味着弹性导体未来的应用将急剧增加。

“显然,对可穿戴设备和机器人的需求在持续增长,”主导研究的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Takao Someya(染谷隆夫)教授说道,“我们觉得能印刷的弹性导体对于实现这些产品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尤为重要”。

这样的性能使它适用于贴身的运动服装的手肘和膝盖等部位,或是机械手变形较大的关节处。

这种新型材料经久耐用,并且适合高产量的印刷方式,如孔板印刷和丝网印刷等大面积印刷,因而易于安装;其印刷过程中产生的银微粒又为服饰、机器人和可变形电子器件等领域的许多应用提供了更为经济的解决方案

该团队目前正在寻找比银屑成本更低的材料,同时也着眼于其他的有机聚合物,如无氟橡胶,也在进一步探寻各种不同的材料组合和处理方法制作类似的高性能弹性材料。(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瑞士应用3D打印技术开发新型声阻尼材料

瑞士联邦材料研究所(EMPA)应用3D打印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型声阻尼材料。EMPA的科研团队用选择性激光烧结3D打印技术,将高聚物逐层打印成型并经过激光烧结强化过程,获得一种内部具有特殊弹簧结构同时具有一定强度的新材料。

新材料的基本单元是直径约4cm的相互关联的环状单元结构,它们在声波作用下,不仅能产生上下前后左右的三维运动,而且能沿其几何对称轴转动。这种材料对声波具有很强的阻尼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它对频率为800Hz的声波(人声的典型频率)能吸收99%,而且因为材料几乎是“空心”的,对光线的阻碍很小。

这种新型材料在建筑、汽车和航空工业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科研人员将首先把这种材料嵌入工程高分析材料,形成所谓“三明治”结构,作为高性能的新型空间分隔和隔音材料。(科技部)

英国研发出全新微蛋白结构

据报道,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团队在5月22日出版的《自然·化学生物》杂志发表论文称,他们设计出一种比天然蛋白小很多的微蛋白,借此可以对蛋白质形成折叠结构并保持稳定的分子作用力“一探究竟”,为设计生物医药所需的微小蛋白和微小分子等基本结构开辟了全新路径。

天然蛋白质具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生物功能,比如帮助植物将光能转换成糖分,帮助人类将氧气从肺部运往肌肉,帮助糖类与氧气结合以提供肌肉正常活动所需的能量等。为执行这些任务,蛋白质必须折叠成特定的3D结构,即氨基酸按照一定序列形成肽链,再将肽链中疏水性残基包裹进分子内部,折叠成具有活性的3D结构。但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科学家们仍没有详细理解蛋白质折叠的过程,以及蛋白质结构如此稳定的背后机制。

现在,布里斯托团队的最新研究有望解决这一难题。他们让2种蛋白质结构——α螺旋和聚脯氨酸Ⅱ螺旋结合,形成“PPα”微蛋白。接着,他们将这一微蛋白进行“拆解”发现,两种螺旋结构相互缠绕后,其内氨基酸能通过“纽扣作用”紧密结合在一起。

研究团队用非天然氨基酸取代“PPα”内部分氨基酸后还发现,除了疏水性作用外,微蛋白保持结构稳定还与CH-π作用息息相关,即一种螺旋的CH基团与另一种螺旋内的芳环基团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他们也在数千种天然蛋白质结构中发现了这种CH-π作用,这意味着,CH-π作用为开发新药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领导该研究的艾米力·贝克博士认为,他们的新研究不仅对蛋白质折叠和稳定的基础性研究意义重大,还能指导科学家设计改造出全新的蛋白质和药物分子,为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应用开辟前所未有的研究路径。(科技日报)

日本团队用纤维素纳米纤维成功开发吸附内毒素技术

内毒素是一种构成大肠菌及沙门氏菌细胞膜的脂多糖,一旦经注射等途径进入血液,则会引起发热、休克等生理反应。自来水、开水、蒸馏水中都存在微量的内毒素,在注射用蛋白质、疫苗溶液等的半成品中也会残留微量的内毒素。这些情况都被视为一种严重的问题。

内毒素的结构非常稳定,需经250℃30min以上干热处理才会分解。近年来,在医疗器械、药品制造、细胞培养等生命科学领域,内毒素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以往采用带有细孔的粒子型吸附剂处理内毒素,由于比表面积很小(5~10m2/g),吸附量不仅小,而且对内毒素的选择能力也不强,所以仅能用于处理注射液等粘度低的液体。

据报道,日本熊本大学的科研团队对清除内毒素进行了长期研究。他们以纤维素纳米纤维(10~300nm)为基材,以氨基酸为功能基,研制成功氨基酸化纤维素纳米纤维。以此纤维作为吸附剂,成功地从含有微量内毒素的胶原蛋白等粘性蛋白质水溶液中,将内毒素吸附清除了。

由于在该基材表面没有能够容纳蛋白质大小的高分子的细孔,所以它不会与蛋白质等成份发生相互作用。而采用纳米纤维扩大比表面积后,不仅吸附容量得到增加,吸附的选择力得到加强,粘度高的液体(生物高聚物、细胞贴附用基质、胶原蛋白等)也能处理,而且由于原料更加便宜,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在生产人工骨骼等植入性材料时,对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在清除内毒素时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如果采用这一方法,将可能大幅度压缩成本,简化生产工艺。特别是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的以胶原蛋白、明胶为原料的人工关节等植入性器械、细胞培养基等方面的应用,值得期待。这一技术与目前的洁净室结合应用,将可以提高管理效果,减少次品的产生。(科技部)

俄研制出3D打印机器人用聚合物

据报道,俄罗斯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国立大学先进聚合物新材料实验室主任斯韦特兰娜·哈希罗娃表示,俄科学家研制出用于3D打印的聚合物,利用此材料可打印无人机、机器人和假肢。

哈希罗娃表示,采用这种材料,通过3D打印可以制造出具有人体特性的假肢。此材料也可3D打印无人机、单兵外骨骼、汽车零件和机械,机器人设备复杂组件或者航天服部件等。

这种材料具有防化、隔热、耐温、抗冻等特点,可在高温和强辐射环境下使用,因此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車制造、石油和天然气等领域。(科技日报)

俄罗斯研发出可用于极端条件的高效净化水装置

据报道,俄罗斯托木斯克工业大学研发出高效净化水装置,可用于包括野外作业在内的极端条件,装置净化效率高、便携,适用于净化任何原水。

此项技术的创新点为专门研发出多种不同净化作用的吸附剂。其生产原料为廉价的沙子、珊瑚,以及建筑废料等,采用独特的纳米技术对原材料进行处理,使每种吸附剂对某一种或某几种污染物具有最佳的吸附效果。净水滤芯中逐层填充不同的吸附剂,不同性能吸附剂的相互配合可获得水的最佳净化效果。就其净化机理,实际上同时进行了离子交换、机械和化学吸附、催化、电动力学去除细菌、病毒及化学污染物等净化过程。

其中一种型号的净水器,其外形为长约20cm的短管,质量约为300g,管中含有8层左右的不同吸附剂,可同时去除水中的重金属(锌、铜、铅、铁等元素)、农药、石油污染物、盐类、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每小时可获得净水3~5L。装置为便携式,适于野外旅行携带。

此项技术引起了俄罗斯应急状态部的兴趣。因为俄罗斯几乎每年都发生春汛,由于洪水冲毁了大田,水中含有农药及各种病菌、病毒,此项成果如果用于春汛灾区,可迅速在当地获得急需的饮用水,帮助灾民渡过缺水的难关。(科技部)

我国大尺寸高性能稀土激光钕玻璃实现量产

据报道,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国防科技工业局等部门持续支持下,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胡丽丽团队经过12年攻关,自主开发的大尺寸高性能稀土激光钕玻璃制备技术终于在近日实现批量化稳定生产。目前,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已建成国内首条年产1 200片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钕玻璃生产线,产品应用于神光系列装置、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出口法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预计可年新增产值2亿元。

相关数据显示,该技术生产的产品铂颗粒损伤阈值、羟基吸收系数、钕离子浓度一致性等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2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据了解,稀土激光钕玻璃具有受激发射截面大、激光增益系数高、非线性折射率小等特点,是高功率激光装置的核心材料,主要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核能等战略性领域,美国等发达国家长期对我实行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

据介绍,与国外技术相比,国产制备技术主要突破与创新点有:一是关键工艺一体化,攻克并集成了钕玻璃连续熔炼过程杂质控制、动态羟基去除、铂金去除、小流量大尺寸成型、无炸裂隧道窑退火等五个关键技术难点;二是配套装备自主化,自主研制了专用新型高增益包边材料、技术和成套设备,开发了多波长多光路实时包边剩余反射率比对测试、强激光辐照扫描等多项离线与在线检测技术;三是主体生产流程化,建立了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和检测标准,实现了激光钕玻璃元件全流程生产。(中国有色金属报)

中国石油牵手中国铝业 两大央企发力新材料应用

据报道,5月23日下午,中国石油集团与中国铝业公司在北京签署《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石油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宜林和中国铝业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葛红林共同出席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并为新组建的中油中铝(北京)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揭牌。

根据协议,双方将紧密围绕未来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按照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双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2017年3月份,双方合资组建中油中铝(北京)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目前已得到工商部门的核准,并取得了工商营业执照。

王宜林表示,中国石油与中国铝业的合作由来已久,感谢中国铝业在过去合作中给予的支持。希望双方以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为良好开端,加强交流与沟通,携手前行,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中国石油将积极做好油品和化工产品的供应与保障,与中国铝业共同探索钻探等设备新型材料的应用,支持合资公司各项业务的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葛红林介绍了中国铝业业务发展情况。他还表示,公司愿在油品供应、有色金属新材料应用、国际贸易等更多方s面与中国石油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同时,双方充分肯定了在石油焦、润滑油、有色金属材料等领域合作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

业内认为,中国石油和中国铝业牵手可谓强强联合,两大央企都处在改革转型期,资金上也较为充裕,成立新公司发力新材料应用可以创造新的利润点。(证券日报)

我国实现世界首例生物法合成气制油

据报道,近日,一套主反应器为100J规模的合成气制油中试系统,在湖北某中试基地实现了超过2个月的连续运行与油品产出,标志着我国煤化工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意味着我国煤化工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继续在全球范围内保持先进水平。

该系统由合成气发生工段、生物发酵工段与产品后处理工段三部分组成。生物发酵工段中,合成气中的一氧化碳、氢气、二氧化碳首先转化成乙酸,乙酸再被转化为不饱和长链油脂。该油脂可进一步加工为生物航煤、柴油和汽油等液体燃料,以及基础油、润滑油等化工产品。与此同时,该技术还在山西潞安集团的大型化工厂内实现了焦炉煤气生物法制油的中试放大,目前正酝酿下一步产业化合作方案。

这项技术创新的实施方——上海吉态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态来生物”)潜心于生物法合成气制油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其掌握的生物催化技术能够在常温、低压等温和条件下發挥作用,具有高选择性、耐硫、耐尘等优势,既可大幅降低煤化工项目的投资和能耗成本,又可全面提升项目运行的环保和安全生产水平。

吉态来生物致力于用更绿色环保的生物法,为煤化工、能源行业绿色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作为煤炭大国,中国的合成气主要来自于煤化工行业。但是,吉态来生物使用的原材料并不局限于煤气化,从生物质、天然气、城市生活垃圾等原料气化得到的合成气也同样适用这套系统,甚至也可以使用工业生产中的废气,如二氧化碳等。(中国化工报)

山西煤化所“高效热管理炭基复合材料”项目通过鉴定

据报道,近日,山西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完成的“高效热管理炭基复合材料”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由华东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国家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家组成。项目负责人郭全贵分别就山西煤化所高效热管理炭基复合材料的关键技术、创新点、成果产出、中试应用评价和推广应用前景等进行了项目汇报

鉴定委员会专家在听取汇报后,审阅了鉴定材料,通过质询和讨论后,一致认为:该项目突破了高效热管理炭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中试放大技术,开发出了高导热炭/炭复合材料、高导热石墨块体材料、高导热石墨膜及高导热炭基相变储能材料,成功应用于卫星、核聚变实验装置以及众多民用领域。该项目创新点在于:开发了热压以及催化石墨化协同的新工艺,在有效提高炭基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同时大大缩短了制备周期;发明了多层石墨膜复合技术,实现了高导热石墨膜厚度从微米级到毫米级尺度的可控制备,提高了石墨膜的热通量;研发出了三维网络结构高导热炭基体多孔材料及其与相变材料复合一体化技术,提高了储能体系的换热效率。该项目军民两用市场前景和推广价值广阔,研究水平基本与国际同领域技术水平同步。同时,建议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完善系列高性价比产品,加大推广力度。(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兰州石化橡胶转型升级取得突破

据报道,兰州石化生产的SBR-1723产品作为橡胶转型升级的重要产品,在2017年3月的市场推广中取得突破,成功通过了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橡胶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性能检测。

近年来,面对化工产品市场持续低迷的现状和市场中质量优、性能特、效益高的产品颇受追捧的特点,兰州石化成立高端新产品研发团队,公司为决策层、橡胶厂为执行层、车间为操作层,结合客户技术交流要求,按照客户产品指标要求,在内外部研究中心、销售系统和大专院校的技术支持下,多部门密切配合,开发新产品,破解产品技术指标达不到要求等技术难题。

通过不懈努力,所生产的环保型丁苯橡胶产品质量得到高度评价,成功打造了环保型充油丁苯橡胶的品牌。其中,SBR-1778E和SBR-1723两个牌号产品成功打破国外高性能充油丁苯橡胶产品的技术封锁,在2013年和2015年相继实现高端定制化生产,SBR-1723产品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产品,在今年市场推广中取得突破,成功通过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橡胶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性能检测。(中国石油报)

推荐访问: 新型材料 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