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
高中物理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有深厚的数学功底,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立体感和抽象思维能力。物理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考生具备“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物理解题中常用的数学方法有图像法、微元法、递推归纳法、极限法等。
一、图像法
高中物理学习涉及大量的图像问题,从力学到电学、热学、原子物理学,涵盖面相当广。运用图像的能力要求归纳起来,主要包含以下三点:(1)读图,即从给出的图像中读出有用的信息补足题中的条件解题;(2)用图,即用特定的图像如v-t图、U-I图、P-V图等方便、快捷地解题;(3)作图,通过作辅助图帮助理清物理线索来解题。这三点对学生思维的能力要求层层提高。图像虽然看似复杂,其实,只要抓住斜率、截距、交点、面积这几个要点,即可达到既深入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又方便解题的目的。
实例分析:
例1:如图,一颗子弹以较大的速度v■水平击穿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设木块对子弹的阻力不随速度而变,则当子弹水平速度增大为v′■时,问:
(1)子弹穿过木块的时间如何变化?
(2)木块获得的速度大小如何变化?
【解析】作出子弹和木块的v-t图,为图中的v■a和0b,子弹穿出木块所对应的时间t■,图中梯形v■at■0的面积代表子弹的位移,△0bt■的面积代表木块的位移,则梯形v■ab0的面积代表子弹和木块之间的相对位移。当子弹的速度增加时,因为相互作用力不变,作出的v-t为图中的v■■c和0d,为保证梯形v■■cd0的面积(即子弹和木块之间的相对位移)和梯形v■ab0的面积相等,则必然t■ 二、微元法 微元法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常用方法,也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具体地说微元法就是将研究对象分割成许多微小的单元,或将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都遵循相同的规律,再从研究对象或过程上选取某一微元或某一“元过程”运用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加以分析,从而可以化曲为直,使变量、难以确定的量为常量、容易确定的量,使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可以用熟悉的物理规律迅速加以解决。使用此方法求解物理问题能加强我们对已知规律的再思考和再认识,从而提高学科思维能力。 实例分析: 例2:如图所示,两根竖直平行放置的光滑金属导轨相距为L,中间接有一阻值为R的定值电阻,在两导轨间abcd矩形区域内分布有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导轨平面向里,宽度为d。一质量为m、电阻为r的导体棒MN垂直搁在导轨上,与磁场上边界相距d■。现使棒MN由静止开始释放,当MN在磁场中运动距离d/2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导轨电阻不计,棒下落过程中始终保持水平,并与导轨接触良好。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求: (1)MN在离开磁场下边界时的速度v的大小; (2)棒从进入磁场到匀速运动经历的时间t。 【解析】(1)设MN离开磁场边界前做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则电动势E=BLv 电路中电流I=■ 对MN,由平衡条件得mg-BIL=0 解得:v=■ (2)设棒刚进入磁场时的速度为v■ 由mgd■=■mv■■ 得v■=■ 设t时刻棒在磁场中的速度为v′(v′ 棒在磁场中运动时受到的合力F■=mg-F 由牛顿第二定律,在t′到t′+Δt时间内 有Δv=■Δt 则∑Δv=∑[g-■v′]Δt 有v=v■+gt-■ 解得:t=■-■+■ 三、递推归纳法 在解决某些比较复杂的具体问题时,常从特殊情况出发,类推出一般情况下的猜想,然后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从而确定猜想是正确的。递推归纳法常与等差或等比数列紧密联系。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S■=■=na■+■d(d为公差),S■=■(q为公比)。 实例分析: 例4:如图甲所示,一个质量m=4kg的小滑块A,在水平力F■=20N作用下,在水平面上沿x轴正方向以v■=5m/s做匀速直线运动,在x≥0区域,存在场力作用区,可对滑块施加竖直向下的作用力F,并通过传感器来控制力的变化。从滑块A进入场力作用区开始,场力的变化如图乙所示,求:(1)滑块和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2)滑块在场力作用区域运动的距离。 甲 乙 【解析】(1)滑块最初做匀速运动,由平衡条件可得F■=μmg,解得μ=0.5. (2)当滑块进入场力作用区域后,由于摩擦力增大,因此做减速运动。 在第一个场力作用区域内a■=■ v■■=v■■-2a■L 在第二个场力作用区域内a■=■ v■■=v■■-2a■L 在第三个场力作用区域内a■=■ v■■=v■■-2a■L 在第n个场力作用区域内a■=■ v■■=v■■-2a■L 由以上各式可得v■■=v■■-2■L(1+2+3+…+n) 滑块停下时,v■=0,由上式可知滑块运动在第六个场力作用区域内停下来。 所以,滑块在场力作用区域运动的距离s=5L+x■=■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