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当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物理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机械建筑类、电工电子类、化工农医类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物理对科技进步,对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
2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3 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4 为学生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为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构成。
1 基础模块是本课程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时数为48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主要涉及对物理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分为机械建筑类,电工电子类,化工农医类三大类,教学时数为16-32学时。该模块是使学生在学习基础模块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和行业的需求,有重点洧选择地进一步学习相关物理知识,培养相关技能。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或相近类别模块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安排教学。
在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中,均设置了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体现物理课程贴近生活、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的理念。
3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该模块是基础模块、职业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拓展模块的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建议学时供参考。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1 基础模块
实施学分制的学校,建议按16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
2 教学方法与基本教学设施建议
教师应根据本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可采用讲授、演示、实验、讨论、参观、制作等形式开展教学。
对基础模块中的“第三单元热现象及应用”、“第六单元光现象及应用”和“第七单元核能及应用”三个单元,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法。
职业模块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贴本专业教学需求,重点选择与本专业联系最密切、应用最广泛的教学内容。如果需要,也可以自行补充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实践活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本教学大纲中所设计的实践活动,供教师参考,教师还可以根据专业需求、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自行设计实践活动内容。
学校一般应配备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关设备。
(二)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要依据本教学大纲,覆盖相应的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及拓展模块的内容,应能满足课程教学目标,且符合本教学大纲规定的难度,并与教学时数安排相匹配。
教材应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既要具有通用性,又要体现针对性,处理好模块之间的关系。
教材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内容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和技能形成规律,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材在形式上应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阅读特点。图文并茂;名词术语、文字、符号、数字、公式、计量单位等的运用要准确、规范、统一,符合我国相关标准与规范;应努力提供多介质、多媒体,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教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比较全面的支持。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
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合理运用多种媒体组合,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和教学环境。提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有机结合,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也可用于情境创设、协作交流等教学活动,有利于创建符合个性化学习及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环境。
六、考核与评价
1 目的和功能
物理教学考核与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有效地改进和完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
物理教学考核与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尤其要注重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以达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2 方法建议
要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并结合学生的态度和情感进行。
(1)教师应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化、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采用笔试、实验操作、专题研究、行为观察、成长记录档案、实践活动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水平。积极创设学生参与评价活动的氛围和条件,学生通过记录学习过程,记录有代表性的事实,展示自己学习的进步。
(2)评价结果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具体评价方式与标准,可根据评价对象和内容来确定。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评价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做了什么,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3)本课程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构成,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学校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进一步细化,形成不同层次的具体教学目标,按照分层教学的要求,实施分层、分类的考核与评价。
推荐访问: 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