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也能“飞檐走壁”

2022-04-14 08:28:01 | 浏览次数:

“我一直打算写一本武侠形式的科普书。”如今在中科院物理所从事超导研究的罗会仟副研究员如是说。

身为80后的罗会仟,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写科普,都有着80后的特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新一代科研工作者们已经不必像老一辈科学家们一样,钻研于一个个公式的推导和基本实验设备的制作,现成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商业化设备已经可以替代许多脑力和体力劳动。基于一代代科学家们苦心孤诣来的成果,新一代科研工作者们站在老一辈科学家们的肩头,利用时代赋予的便利,探索起新的未知科学更加得心应手。

现在搞科研的“大概可以分三代人,老一代是60岁以上的科学家,他们在科研生涯中已经功成名就,但其中大部分人对最新科研前沿确实不是跟的很紧。中一代是40岁左右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个人功底非常厉害且做事非常勤奋,加上比较早出国,知道外边的人做得水平如何,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甚至跻身世界前沿,所以他们现在是国内科研的中流砥柱。少一代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刚刚出道不久,主要还是跟着‘大老板’打工,借此平台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素质。我们推公式肯定不如前两代人,也许更注重的是对概念的理解,也可能在工作之余喜欢玩游戏和看美剧,敢于尝试和接受新事物,也非常乐于动手。”

老一辈科学家们在传授科研态度时,最常说的就是要“坐得住”。时过境迁,社会越来越喧嚣,科学也似乎变得难耐寂寞,80后的罗会仟也对“坐得住”有了自己新的阐释:“科研做得好的人,特别是国外的一些人,玩得也特别好。我们这代人的科研模式已经不同了,我们有前人的积累,有完善的设备,有先进的计算机,很多时候不需要从零开始。科研做得好的年青人,一般做得好也要玩得好。科研要当做一种乐趣,而不是修行。”

罗会仟大学本科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专业。回想起踏入科研道路的经历,罗会仟说道:“一开始当然是想做老师,家里许多亲戚朋友也都是老师。但大学毕业之后发现当一个老师是不够的,窝在一个小地方当老师会让眼光走向浅滩。哥哥当时为了我上大学放弃了自己上大学的机会,就去当了一名小学老师,最终他还是选择来北京奋斗,如今他在知名杂志社做编辑。”作为师范大学的毕业生,罗会仟之所以钟爱科普写作,很大一部分原因跟他最初想要成为一名老师有关系。罗会仟“读大学的时候就想写科普作品了,而真正开始写是在研究生的时候”。也就是怀揣着这样一种“教书育人”的心思,罗会仟开始了自己的科普写作道路。

师范大学毕业时,罗会仟班上有2 / 3的同学选择当老师,1 / 3要考研。“如果选择其他就业道路要补交学费,当时穷,交不起,就想去读研,不是说还有助学金么!”他笑道。之后罗会仟得到了保送到中科院物理所做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机会。“保送之后有大半年是空闲时间,一半时间是看科普书,一半时间是辅导同学考研。”罗会仟讲道。作为典型应试教育的受洗者,罗会仟有着自己一套很好的应试方法和技巧:“那个时候我整理的笔记非常详细,至今还在物理系流传,人手一册呢!”

然而到了罗会仟写科普、传播知识的时候,他产生了一个疑问——科普难道也要像应试教育一般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吗?

罗会仟说,他当初接受应试教育时,学会的一些公式推导过程现在基本都忘光了,但如今已经对其中的概念有了十分深刻的了解,相反显得硬记公式本身并不那么重要了。在写科普时,罗会仟也是本着这种对概念原理的解读来写,他认为 “科普和应试教育是不同的,一定要让读者对你的文章感兴趣,而不是读一行就感觉在读教科书,那得多郁闷啊!”

写科普不是一件容易事,既不能写得像一本说教式的教材,更不能变成一本单纯艺术创作的小说。如何能写出一篇好的科普文章,就需要作者有严谨而不失开阔的思考。

罗会仟觉得如今中国国内的科普作品“真正好的很少,很多都像是教科书,大家都不爱读”,而国外的科普作品就比较有趣,所以“相比较,国外小学生很多都知道什么是宇宙大爆炸”。在谈到国内科普现状时,罗会仟深有感触:“科普写作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纯做科普难以生存,当然我也不希望有所谓的职业科普人。现在很多科普文章都是文科类记者写的,为了吸引眼球在很多表述上不够专业,很容易出错,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但是为何如罗会仟一般具备完备知识背景的科研人员大多都不乐于科普写作呢?

“现在国内做研究的人很大程度上觉得我自己做研究,无非是混口饭吃,其实对自己的科研方向都不是特别感兴趣,让你知道我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意义?所以不太爱写。国外是照着自己的兴趣而研究,如现在的一些物理学家原来可能是牙医、神学家、历史教师,他们完全是靠着自己的热爱转而做起了物理研究。”罗会仟道出了个中缘由。除此之外,罗会仟也谈到了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拿我们做基础科研为例子,主要就是发论文,发论文就是为了申请经费,申请更多的经费就能有业绩和资源,然后去发表更多的论文,争取更多的经费,这里面有一个利益目的。这是体制造成的,这会造成为了业绩而业绩,为了论文而论文,渐渐背离了兴趣驱动的科研目的。”做科普既然不存在业绩问题,也难以获得太大的利益,那么就自然减少了大部分科研人员做科普的动力。

做好科普工作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意识,不能一味地全部归责于科研人员。罗会仟回忆起一次在德国慕尼黑的经历,说道:“我去德国慕尼黑做实验的时候,我们实验站附近的地铁站,到处都是科学家的海报,没有一张商业海报。德国人非常的骄傲,把科学家的草稿、数据、图表都画在海报上。目前中国的超导基础研究就做得非常好,不少方面已经引领世界前沿,但国内很少有人了解,甚至有人认为超导材料没什么用途,基础研究无非就是烧钱,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真可谓是非常遗憾。”就在今年1月,铁基高温超导研究成果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奖项空缺三年后终于花落铁基高温超导研究团队。

在普通的导体中,电子的部分能量因为碰撞而变成热能,因而被消耗掉。而在超导体中,由于电阻为零,电流可以毫无损耗地在导线中传输。假如在超导环中诱导一次电流的话,电流将永久环流而几乎不衰减。超导的应用能够大幅度提升电力输送的效率,也能实现安全、高速、快捷的磁悬浮运输,更能够做出更高性能的电子元器件甚至量子器件。然而,超导材料若要实现电阻为零的超导态,必须要有极低温的环境,这便给超导应用带来了困难。近年来,物理学家所发现的第二类高温超导材料——铁基超导体,它的临界温度突破了常规超导体40K的极限。这就有望为能源、医疗、运输、航天等众多领域带来翻天覆地的革新。

罗会仟讲道:“超导在中国已经做得很好,铁基超导之所以掀起新一轮超导研究热潮,是和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分不开的。我在多次科普报告和文章中提到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就是让更多人知道超导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但这个奖招致很多争论,说中国不是原创,其实中国人做的事情才是‘画龙点睛’之笔。业内一般认为铁基超导体是日本人发现的,但严格来说德国人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合成这些材料了,而中国人则是在日本人宣布这类材料具有超导电性之后的一两个月内跟进的。现代科学研究已经步入多维化,很难确定谁是100%的原始创新,能做到99%的创新就非常了不起。日本人当时发现的材料临界温度是二十几开尔文,这一点都不稀奇,因为许多常规超导材料临界温度也能达到20 K以上。然而我国科学家在几个月之后就翻到了五十几开尔文,翻了一倍,更重要的是突破了40K的极限,可以断定这类材料属于新的高温超导家族。超导发展到现在已经100多年了,真正的高温超导的材料仅仅发现了两种:一是铜氧化物,是80年代发现的;二是铁基超导,于2008年发现。这两大高温超导家族的发现,中国人都做了自己的贡献。研究高温超导的意义不仅仅是提高临界温度那么简单,它还意味着发现一系列崭新的物理现象,所谓奇异量子态。这些新现象对现有的凝聚态物理理论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至今还是尚待解决的难题,被誉为物理学‘皇冠上的明珠’之一。80年代80%是做凝聚态物理,而做凝聚态物理有80%是做高温超导,尽管现在凝聚态物理的队伍里超导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因超导研究推进的概念革新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物理学的各个领域中了。铁基超导出现以后,其研究进展速度要远远大于当年铜基超导的研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温超导机理问题将会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甚至有可能实现室温超导的终极梦想。届时人类社会将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其中中国科学家的贡献永远值得我们自豪!。”

罗会仟之所以选择从事超导研究,也缘于他受到大学时期阅读的不少关于超导科普文章的感染。谈起中国科普的历史,如同做科学研究的态度,罗会仟觉得老一辈科学家和他们新一代科研人员对待科普写作的态度也有不少差异。罗会仟认为写科普文章只要“不歪曲科学原理,编科学故事也是可以接受的”。罗会仟举例说:“像曹天元老师的《量子物理史话》和张轩中的《日出》,里面很多都是编的故事,相比严格的科研论文来说是很忌讳的,老一辈的科学家就会有所反感。”

“我个人却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方式,只是现在有的读者不会鉴别,”罗会仟觉得,“对物理概念一无所知的话就容易造成误导,许多物理爱好者就因读了几本科普书而误入歧途,痴迷于推翻现有的许多成熟的理论体系。不过如果你能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就会发现里面的故事是多么美妙,物理又是多么有趣!也正如张轩中所说,这么做只是先引起一个话题,有话题才有人关注,科普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就像选秀节目,有话题和关注度才能推进类似节目的红火。如果你非要写成教科书式的科普,那读者就太痛苦了,难道遭受多年教科书之虐还不够么?”

不同于罗会仟做研究生的时候,现在罗会仟除了把大部分的精力倾注在科研上,还要关注自己的家庭。“时间上是个非常大的问题。以前我从构思到写好一篇科普文章只花一两个小时,现在时间不允许了。”即使如此,罗会仟也没有打算放弃科普写作,包括继续当初在研究生时就开始写的“水煮物理”系列,完成一本超导方面的科普书,罗会仟还打算在科普写作上开创出新的风格和题材。用武侠语言来戏说物理学史正是罗会仟现在正在设想中的一种,物理学史上许多有趣的事情就像武侠小说里飞檐走壁一样神奇。“《明朝那些事儿》让不愿意读文言版《明史》的大众一下子喜欢了历史,我也希望新颖的科普题材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物理。”或许这些在科普领域看起来“天马行空”的想法并不会得到老一辈科普人的赞同,然而这种勇于尝试的做法却正是80后科学工作者难能可贵的地方。

推荐访问: 飞檐走壁 也能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