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2022-04-14 08:36:37 | 浏览次数:

摘 要: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问题依旧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学术界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路径选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路径选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未来路径选择的研究”等三个方面展开。以往的研究依托多个学科,从多个视角和方法层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个别差异。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成果的层次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展。这些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義中国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023-02

新时代以来,国内学术界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与意义、现实机遇与困境、历史进程与未来路径等方面进行大量研究,获得一系列成果。在此,笔者总结梳理了新时代以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研究情况,根据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路径选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路径选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未来路径选择的研究”等三个方面内容进行综述,以期探寻本课题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反思以往研究的得失,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路径选择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自其创立以来,就显示出其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回溯历史,各种力量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为我们归纳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路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下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和载体力量入手,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传播路径。

(一)通过主体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一代又一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不同措施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李群山(2013)[1]指出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利用大众化的民间形式和通俗化的语言艺术,与人民群众学习,进而表达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鹏(2013)[2]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强调维护并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而促进马克思主义更好被人民群众掌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二)通过载体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以各种报纸杂志为主的载体力量,在不同环境背景下以多元的传播形式,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同样做出不可磨灭的作用。刘长军(2016)[3]提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通过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王雪燕(2016)[4]认为长征途中,新闻、标语、文艺等多元化载体,以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成为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生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路径选择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通过理论宣传者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借助相应的中介、手段向受众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因此探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同样需要关注环境、地域等因素。以下从新媒体互联网视域下的传播、高校思政理论课上的传播等方面入手,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传播路径。

(一)新媒体互联网视域下的传播

新时代以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马克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只有与新技术相结合,才能在新的思路下发展和传播。董馨(2018)[5]认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冲击着传统传播模式,必须通过激活学习者的积极性,探寻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发展之路。吴朝文(2018)[6]提出新媒体引发的大数据现象、科技的发展和日益鲜明的时代特征逐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契合,必须建立完善的大数据环境,以大数据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创新与发展。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上的传播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高校是最有效的阵地,思政理论课是最有效的载体,因此通过高校机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马福运(2017)[7]提出需要通过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持续优化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全面优化教育环境等方式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高洪力(2013)[8]认为高校应该以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为出发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创新性,以调查问卷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路径。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未来路径选择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探究改变世界,现阶段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究的最终目的是确立未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国内学术界现阶段在对于马克思主义未来路径的选择也做出了相关论述,以下从教育路径、群众路径和活动路径入手,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未来传播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路径

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为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提供借鉴意义。李英寅(2010)[9]指出应该通过倡导自觉学习、制度保障、培育传播者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黎学军(2013)[10]强调通过家庭教化可以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给家族成员,成为规范家庭成员行为的重要手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路径

广大人民群众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动力,要顺利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就一定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孔朝霞(2014)[11]提出当代中国推进马克主义大众化,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要牢牢把握大众方向,做好引导示范、提供学理支撑,在科学性前提下实现通俗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向人民大众。杨冰玉(2016)[12]强调要关注民生问题,同时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把握好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上升为具体,把马克思主义内化至群众的思想感情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活动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必定离不开现实,因此,探讨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活动路径必不可少。袁会敏(2013)[13]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通过一系列的现实活动进行,立足中国实际,着眼于提升群众的理论素质,落实到群众的具体行动中,在实践中落实马克思主义。刘家用(2014)[14]提出要在推進马克思主义进程中,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

四、以往研究的不足

综上所述,新时代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学术界从多领域、多视角、多学科、多层次展开研究,无论是在成果数量与质量,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还是在研究所依托的学科方面均有了很大的进步,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成果。但是通过深入分析已往的研究情况,仍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研究成果的层次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参考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重复研究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论是在选题还是在研究思路上独创性的成果都比较少。譬如:在研究中,不少学者都指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需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大众化,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但是却无法具体详细论证其有效措施。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不少研究成果都大同小异;在研究通过载体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时,以报纸杂志为例的文章选题雷同;从研究思路来看,虽然少数学者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上提出创新观点,但总体而言,人云亦云的见解比较多,提出创新性的观点比较少。不少论文缺乏新意,或只是照搬前人的研究思路和观点;或只是简单地将他人的观点进行堆砌,在新的理论框架里填入旧材料

(二)研究成果的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展

尽管学术界已经有人尝试运用其他相关理论来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问题,但是据此拓展出来的学科交汇以及尝试力度都还很不足。此外,就针对不同环境下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而言,大家关注的都是自己所在区域或是所在高校的研究,而未能在不同区域或不同条件下的研究归纳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体规律。

参考文献:

[1]李群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文化视角与路径选择——兼论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经验[J].求实,2013(3).

[2]李大棚.论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探索[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4).

[3]刘长军,谢瑜.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以《人民日报》为考察对象[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6).

[4]王雪燕,郝建华,张强.长征途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及当代启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3).

[5]董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选择[J].重庆社会科学,2018(2).

[6]吴朝文,任思奇,邓淑华.大数据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探析——以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7]马福运,高静毅.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提升路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8]高洪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路径探索[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9]李英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实践和推进路径[D].扬州:扬州大学,2010.

[10]黎学军.“家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3(3).

[11]孔朝霞,李雪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内蕴与实现路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12]杨冰玉,郑元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1).

[13]袁会敏,张艳新.浅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14]刘家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和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11).

收稿日期:2019-09-05

作者简介:夏昱(1995-),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推荐访问: 学术界 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 综述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