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后汉书》文学研究综述

2022-04-14 08:42:15 |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主要以《后汉书》为研究对象,从文学角度入手,对《后汉书》文学研究成果从文学文本、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四个方面进行了整理,由此对《后汉书》文学研究概况进行初步感知,并借此明确《后汉书》文学研究待被发觉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后汉书》;文学研究

《后汉书》是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作为“前四史”之一,学界对《后汉书》研究,成果丰硕,本文选取文学角度,对《后汉书》从文学文本、作者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四个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概述,从而展现《后汉书》文学研究概况。

一、文本内容研究

基本上都是选取了《后汉书》中某一列传、或序论赞或整体选文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

1.对列传研究,赵庆然对《后汉书·文苑列传》的形成过程、传主身份、体例进行了研究。杨艳芳主要对《舆服志》的源流、文献学价值、文化与社会史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苏玉主要对《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部族祖先传说进行分类整理,并透析西南夷祖先传说背后蕴藏的思想。英在以《后汉书大秦传》为中心,考察了公元1到5世纪中国文献中关于罗马帝国的记载,认为大秦记载仅为传闻,同时分析了大秦的基本特征、传入中国的渠道以及大秦传闻演变。胡秋银通过对《独行列传》的分析,探讨了范晔立传的意图,并通过与《党锢列传》《逸民列传》的对比研究范晔的思想。杨颖研究了《后汉书·独行列传》对前代史书的继承,分析了游侠精神的发展变迁及其背后所透视的文化变迁。席艺璇通过对《独行列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认为《后汉书》中"非主流"的独行群体实则是儒家主流思想的体现。曲柄睿对光武守业诸臣传编纂结构分析,透视了范晔对东汉政治的认识。

2.序论赞研究,唐莹对《后汉书》的序、论、赞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后汉书》史论的文体特征、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王艳娜主要以两《汉书》序论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序论赞所选择评论对象、评论视角、评论立场的比较,发现各自思想、艺术风格的差异与价值。梁娟娟主要探讨了范晔对《后汉书》论赞体例的创新及其自身深厚的家学渊源。彭利辉通过对《后汉书》序论赞的研究,阐发了其中所蕴含的东汉士林精神以及对后世士人精神气骨的影响。

3.文体研究方面,花俊立足于范晔《后汉书》中收录的文学作品,从文体划分、作品分布、选文取向等方面对范晔《后汉书》的选文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准确定位范晔在《后汉书》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学观。傅丽娜全面考察《后汉书》中文人赋作情况的载录,探讨了《后汉书》的文献价值以及东汉辞赋创作的全貌。

二、人物形象研究

《后汉书》人物形象研究基本上都是某一类型形象研究如儒士、教师、处士、女性形象,单个人物形象研究较少,仅仅只有桓谭形象研究,其中对妇女形象的研究比较全面,从《皇后纪》到《列女传》,上层贵族妇女到平民均有涉及,同时对《列女传》历史演变也有所讨论。具体如下:

古沙沙研究了范晔《后汉书》中儒士的类型、儒士形象塑造方式以及儒士观,透视出了范晔崇尚儒学、重功用的文学思想。杨丹对《后汉书儒林列传》中所记载的40余名儒士形象进行分析,认为他们都具有精于学问、乐于施教、严于律己、廉于为政的伟大品质。石林子以《列女传》为研究对象,阐述其史料来源,分析了不同的女性形象以及对史传、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杨柳在选取了《皇后纪》、《列女传》中所载的诸位女性,在东汉女性社会环境大背景下,从行事风格方面分为母仪、行孝、才辩、贤明四种类型,并将其与东汉诗赋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解济红研究了《后汉书》中东汉知识女性群体的家世背景、婚姻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王晓芳将《汉书》《后汉书》中的后妃形象进行了对比研究,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后妃形象,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分析,一方面探讨了班固的后妃观,另一方面从文学、史学、伦理三个方面阐述了后妃形象的意义。范存芳主要通过将刘向《列女传》与《后汉书列女传》的对比研究,透视两汉社会政治和思想形态的发展变迁,突出儒家正统女性观在东汉的确立及其对女性的规劝。郭岚宁通过对《后汉书·酷吏列传》中几位酷吏形象的分析,贬斥了酷吏的为政风格,认为应该以仁信感人,充分体现了范晔经世思想及价值观。曲柄睿通过对《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的研究,建构了东汉处士远离政治的形象,分析了东汉"节士"向"处士"演变的过程。刘峨通过对范晔《后汉书》以及有关史籍中对桓谭形象的记载,还原了桓谭贤者、智者、儒者以及悲剧者的形象。

三、思想研究方面

主要探讨了范晔折中的文学思想以及妇女观。

首先文学思想方面,郭雪峰在通过对《后汉书》研究,阐述了《后汉书》的撰写背景、范晔的文学理论、文学思想及其影响,认为范晔具有自觉的文学意识,折中的文学思想。郭雪峰、吴怀东、刘涛分别通过对《后汉书》所著录的体例、作品及作家品评、序、论、赞文及人物传记进行分析,阐述了范晔既重功用,又尚文的折中的文学思想。关天辰、曲景毅通过对范晔《后汉书》群像列传中的《儒林传》《文苑传》《党锢传》的论与赞的分析,探讨了其重学崇儒的儒学观、情采兼重的文学观以及以正一代得失的史学观。其次妇女观方面,贾秋燕将刘向和范晔的妇女观进行比较,分析他们在妇女专史方面的成就,分析了汉代的妇女问题以及上古到秦汉的妇女观的演变。

四、艺术手法方面

主要涉及了对偶和叙事手法的研究,首先何凌风对《后汉书》中对偶辞格从数量、分类以及艺术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范晔时已经注具有自觉地美学追求以及对骈语发展的影响。其次叙事手法方面,杨朝蕾主要研究了《春秋》中“一字寓褒贬”的手法在范晔《后汉书》运用,以及对其史论情感及意旨表达所產生的影响。汪耀明主要分析了《后汉书》的写人叙事的手法,即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温永锋、温永莲以范晔《后汉书》为研究对象,从“好奇”采奇的史学叙事特征、丰富人物性格的叙事谋略、神怪及宗教思想进入叙事视野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南朝史书杂采奇闻逸事的叙事方式及其对叙事艺术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到《后汉书》文学研究比较全面,从文本研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丰富且全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也存在研究对象单一的问题,均为类型化研究,涉及主题比较集中,研究内容具有一致性,因此对于《后汉书》研究还具备很大的研究空间,如单一人物形象研究、写人艺术手法研究、文本编排体例研究等等。

参考文献:

[1]郭雪峰.范晔及其《后汉书》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林英.公元1到5世纪中国文献中关于罗马帝国的传闻——以《后汉书·大秦传》为中心的考察[J].古代文明,2009.

[3]温永峰,温永莲.论南朝史书杂采奇闻轶事的叙事方式——以南朝范晔《后汉书》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

[4]唐莹.《后汉书》序论赞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5]何凌风.《后汉书》对偶艺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9.

[6]杨朝蕾.论范晔《后汉书》帝后纪论中的“春秋笔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

[7]范存芳.论《后汉书·列女传》——儒家正统女性观确立以来父权社會对于女性的规训[J].剑南文学,2011.

[8]王晓芳.《汉书》、《后汉书》中的后妃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9]赵庆然.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10]梁娟娟.范晔《后汉书》论赞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11]杨艳芳.《后汉书·舆服志》探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1.

[12]汪耀明.论《后汉书》的写人叙事艺术[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

[13]杨柳.《后汉书》女性形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2.

[14]何凌风.试从《后汉书》“引用文章”管窥东汉散文对偶运用之艺术成就[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2.

[15]梁宗华.略论范晔对《后汉书》体例的创新[J].齐鲁文化研究,2013.

[16]石林子.《后汉书·列女传》研究[D].西北大学,2013.

[17]庞依.《后汉书·文苑传》形成探因[D].复旦大学,2013.

[18]彭利辉.《后汉书》序论赞与东汉士林精神[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4.

[19]叶霞.论范晔《后汉书》对前代史书体例的吸收和改造[J].赤子,2014.

[20]郭岚宁.范晔笔下酷吏形象浅析——以《后汉书·酷吏列传》为例[J].戏剧之家,2014.

[21]解济红.《后汉书》所载知识女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4.

[22]花俊.范晔《后汉书》选文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3]古沙沙.《后汉书》儒士形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4]傅丽娜.《后汉书》所载文人“赋”作及相关问题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5]关天辰,曲景毅.论范晔《后汉书》群像列传之论赞[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

[26]王艳娜.《汉书》、《后汉书》序论赞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7]曲柄睿.范晔《后汉书》光武守业诸臣传的编纂[J].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6.

[28]刘峨.《后汉书》中的桓谭人物形象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6.

[29]高尽信.范晔《后汉书》史论探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7.

[30]曲柄睿.传记形成与“处士”形象建构——从《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谈起[J].古代文明,2017.

[31]刘奇.《后汉书》中经义决狱考论[D].西南政法大学,2017.

[32]裴偲宇.浅议《后汉书》中的士人气节[J].中国民族博览,2018.

推荐访问: 后汉书 近十年 综述 研究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