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五心穴治疗失眠症40例临床观察

2022-04-14 09:45:07 | 浏览次数:

【摘 要】 目的:观察针刺五心穴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针刺五心穴,对照1组为单纯体针治疗,对照2组为口服艾司唑仑片。结果:三组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PSQI分值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PSQI分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对照组之间比较,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PSQI分值无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五心穴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 失眠症;针刺;五心穴;艾司唑仑片;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68-02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近年来针灸在治疗失眠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优点是副作用少,作用持久。笔者应用针刺五心穴,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纳入120例患者均为2012 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门诊就诊的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五心穴治疗组40例、对照1组 40 例,对照2组40例。治疗组男14例,女26例,年龄20~75岁,平均( 50.4±13.5)岁,病程1~200月,平均(36.75±8.10)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15.12±2.48)分;对照1组男13例,女27例,年龄21~76岁,平均(50.5±13.1)岁,病程1.5~180月,平均(37.53±9.02)月,PSQI(14.87±2.57)分。对照2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22~75 岁,平均(52.7±11.5) 岁,病程1~185月,平均( 35.75±7.80)月,PSQI(14.95±3.02)分。三组在年龄、性别、病程、PSQI总分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精神科学会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1]的失眠诊断标准:①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的症状, 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②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 次,并持续1 个月以上;③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或妨碍社会功能; ④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判定疗效。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穴:五心穴(人中、劳宫、涌泉)。针法:患者取仰卧位, 双侧取穴,选用0.25mm×40mm不锈钢毫针( 天津忆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制造),分别取双侧劳宫、涌泉。劳宫穴直刺6~10mm,刺激量宜柔和,涌泉穴直刺约20mm,行提插泻法约1min,人中穴向后上方朝鼻中隔后方斜刺6~10mm,施雀啄泻法,以溢泪珠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9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d后继续下1 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对照1组:取穴:神门、内关、太溪、合谷、太冲、三阴交,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25 mm×40不锈钢毫针( 天津忆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制造),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或捻转补泻手法,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留针20min,每5 min 行针1 次,9d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d后继续下1 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对照2组:口服艾司唑仑片(舒乐安定)1mg,睡前口服,连服30d统计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3.2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各评定1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PSQI用于评定受试患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总分为21分,得分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此统计方法参与计分的18条组成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7成分。每个成分按0~3分计分,累计积分即PSQI总分。

3.3 治疗结果

3.3.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分值比较 三组患者治疗后PSQI总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PSQI总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1组与对照2组PSQI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4 讨论

失眠属中医“不寐”、“不得眠”、“目不暝”范畴。原发性失眠是美国精神病学会诊断标准(DSM-I)采用的术语, 用于区分失眠是独立的疾病诊断还是潜在的躯体疾病和(或)精神障碍的症状之一[4]。是以失眠为几乎唯一症状的一种疾病。

失眠的病机虽然比较复杂,但《景岳全书》云:“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由此可见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是形成失眠的总病机。五心穴即手心—劳宫、足心—涌泉、头心—人中之简称。水沟即人中属督脉穴位,督脉为阳脉之海,进入脑内,络于脑,脑为髓海。针刺人中可清热开窍,定志安神。《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心包乃心之外围,心藏神,肾藏精,精生髓[5],泻劳宫可清热开窍,醒脑安神,散邪活血。《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泻涌泉可交通心肾,醒脑开窍。五穴合用共凑阴平阳秘,开窍醒神之功,神安则寐,用以治疗清窍为邪所闭塞或窍失所养导致的失眠症。

通过对40例原发性失眠患者的临床观察,五心穴的治疗组、单纯体针组及口服艾司唑仑片组中的患者临床疗效、PSQI总分得到了好转,尤其不寐、头晕改善最为显著。而三组临床试验中以针刺五心穴组改善最为明显,而单纯体针组及口服药物组比较则无明显区别。综上,针刺五心穴具有减少患者入睡时间、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且针刺五心穴不用留针,操作方便,治疗时间短,走用持久,疗效确切,适宜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

[2]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标准)[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3-3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86-187.

[4] Michael Perlis.张斌主译.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逐次访谈指南[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2.

[5]焦素林,武连仲.武连仲临证运用“五心穴”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02-103.

推荐访问: 失眠症 针刺 临床 观察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