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贫困山区现状及脱贫攻坚对策研究

2022-04-14 10:15:12 | 浏览次数:

贫困作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当前我国的贫困山区的贫困问题依旧严峻。平凉市贫困山区的贫困具有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特点,同时其贫困成因集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于一体,使得贫困山区贫困问题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本文主要分析平凉市贫困山区贫困的原因,并探索脱贫之路。

贫困作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当前我国的贫困山区的贫困问题依旧严峻。平凉市贫困山区的贫困具有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特点,同时其贫困成因集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于一体,使得贫困山区贫困问题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研究贫困山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平凉市贫困山区贫困现状

平凉市位于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中上游,为陕甘宁三省(区)交汇的三角地带,是一个多民族散居贫困山区, 9个回族乡都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常年云雾缭绕,山势陡峭,可耕地面积少,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70%,且土层浅土质差,土地贫瘠,植被稀少,降雨量少,素有“十年九旱”之说,自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发展环境较差

尽管经过国家长期的扶贫投入,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贫困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欠账太多,直到今天仍然公路覆盖面小、电力供给不足,住房条件差,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水平难以稳定提高。平凉市9个乡镇还存在“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看病难”和文化设施落后的现象。以华亭县为例,目前仍有1个村不通大电,1个村不通邮,16个自然村不通车, 3517户人急需移民搬迁,饮水比较困难,农村基础设施欠账比较大。特别是居住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关山林缘区群众呈“大分散、小集中”特征,基础设施难以覆盖,就地建设投资大、效益差,生產生活异常艰苦。同时,关山沿线群众常年饮用地表水,造成大骨节病、克山病、痴呆傻等地方病发病率极高,这些地区已经到了“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地步。基础设施落后等长期积累的问题制约了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化水平低

平凉市贫困山区农作物种植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及其他作物的比例较小。虽然山区群众具有传统的养殖习惯,但养殖方法落后,科技含量低。山区地处偏远,长期封闭落后,缺少发展商品经济应有的历史机遇,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市场发育程度低。另一方面,平凉市山区群众生活相对贫困,他们的经济形态主要还是以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为主,发展商品经济缺乏应有的坚实基础。生产手段落后,主要还是人工以及人畜劳作,效率低下,没有实现机械化。

四、基础教育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

使贫困山区的群众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山区基础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使得当地劳动力素质不高。师资力量薄弱问题比较普遍。由于多数学校规模小,基本上是一所学校的教师只有寥寥数人,并且要负担全校学生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尽管近年来通过教育扶贫有所改善,但贫困山区的办学条件差,师资缺乏,适龄儿童辍学、流失严重等状况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改进。劳动力人口中文盲率比较高。旧文盲和新文盲的并存,是劳动者素质低下的最好描述,也是各种扶贫措施难以发挥作用的原因。

五、平凉市贫困山区扶贫脱贫对策及建议

平凉市贫困山区的扶贫脱贫是平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为改善贫困山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贫困山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与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精准扶贫和双联行动紧密结合,扶真贫、真扶贫,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1.综合配套利用帮扶政策。国家、省、市针对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的实际需要,多年坚持加大政策投入力度,出台了五类扶贫脱贫的政策:一是放宽了贫困县的扶持标准;二是在扶贫过程中,给贫困县更多的扶助资金;三是为贫困山区安排专项资金;四是在金融信贷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五是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到贫困山区的扶贫工作当中来。平凉市贫困山区要综合利用这一系列针对贫困山区的政策举措,有力地推动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

2.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贫困乡村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美丽乡村”示范村道路建设工程和农村路网改善工程。二是解决饮水不稳定问题。针对很多自然村还没有通上自来水的问题,大力推进自来水入户工程,不仅如此,还要提高水质达标率,建成标准化水质检测中心。全面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体系,使群众都能喝上更加方便、稳定和安全的饮用水。三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新型城镇化试点等项目,采取易地搬迁、整村推进,整体搬迁、插花安置,就近搬迁、改善条件等多种方式,加快扶贫搬迁。四是生态环境建设。支持发展平凉金果、华亭核桃等具有特色优势林果产业以及林下种、养、加等产业。每年发展一定数量的标准化特色优质林果示范基地,并发展森林旅游。五是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实施环境整洁村建设,创建干净整洁的农村人居环境。

3.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凉市贫困山区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重点发展本地的主导产业,培养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行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工艺专业化、生产建设规模化、产品深加工系列化。

一是建设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平凉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模生产基地是基础性的工作,不宜以行政区划分界,应以产业带发展为目的,深化产业发展链,积极吸收周边发展资金,形成本地区为核心或者以周边为依托的农业规模生产基地,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例如贫困山区传统的肉牛产业,要和宁夏肉牛基地协作发展,已经逐步发展至各乡,为“平凉红牛”产业化发展供给充沛的农业生产初级产品。二是努力破除农业产业化发展“瓶颈”,多方集资、建设规模生产基地,培育领军企业,开拓对外市场。三是培育领军企业。培育领军企业的“龙头”,可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健全市场机制,政府倡导,通过企业自身创新和市场化改革,以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现有企业资源,盘活培育一批能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军企业,带动贫困村牛羊肉、中药材、蔬菜、果品等精深加工。推动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四是开拓对外市场。平凉贫困山区的农业产品集散市场规模小,专业性不强、对农业产业链带动力弱,难以与国内外大市场对接,外销功能不强。鉴于地理环境限制,借助崆峒区的优势条件,一方面开发乡村生态观光、游园采摘、民俗体验、养生休闲度假等新产业,扶持发展乡村旅游、设施养殖和中药材、小杂粮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培育贫困群众增收的支撑点。

4.积极稳步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平凉贫困山区存在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问题:一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消化。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并且发展储运保鲜农产品等配套服务业,这样优化了工业布局,消除乡镇企业与城市企业在结构上的趋同现象,并且更能促进贫困山区农业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优势的发挥。二是积极发展以劳动密集型结构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从而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贫困地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商业服务网点、民族贸易网点、农资和商品配送中心、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等项目建设向贫困乡村倾斜。在贫困村发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新兴流通业态服务,加強农产品营销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三是建设培养农村劳动力专业职业的基地。鼓励能人带动务工,打造提升“陇原妹”、“陇原月嫂”、“梯田人”等劳务品牌,促进劳务输转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四是强化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和服务。一方面要采取统一组织等方式,以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出行成本;另一方面要建立形成规范的劳务市场,提供各种确切的就业信息,持续做好就业指导与培训,提供法律援助、劳动安全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为农民进城务工解除后顾之忧。

5.全面提高贫困山区人口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平凉贫困山区的农民普遍存在知识水平低,文化素质不高、小农经济意识强、农业主体意识淡化的问题。绝大多数农民都不会运用农业新技术新科学,这就导致了农业高投入,低产出,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新型农民的培养势在必行。一是加快发展贫困山区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面向人人、有教无类的教育,是为每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增强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了全面培养人才,提高人口素质,必须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育资金应保证贫困山区教育设施配置基本完善,重点开发乡镇中心小学,努力缩小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二是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机构,合理整合培训资源,逐步构建资源优化、手段先进、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农民科技技能培训体系,以平凉农校、平凉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中心,各级乡镇各个科研院所和各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和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等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各类农业技能培训机构为基础,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和鉴定,达到标准的还发给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在农民科技培训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协作下,推进了农村劳动准入制度建设的进程。三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开展各类农村文体活动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能够满足群众不断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够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作者单位为中共平凉市委党校)

推荐访问: 平凉市 脱贫 攻坚 现状及 贫困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