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近年来,我国甚至世界,各种各样疾病的发病率都在增高,这无疑是生活质量变好,生活习惯不规律、不节制而带来的不良后果。于此同时医疗水平也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不仅医疗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更多先进的治疗手段、治疗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日常医疗护理中,血管内置管是不可或缺的处置手段。随着医学的发展,单纯的外周静脉导管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多种形式的导管应运而生,成为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然而,随之产生的导管相关并发症也日益突出,感染的发生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也增加了死亡率,为降低医疗成本,提升患者治愈率,采取有效的预防血管置管引发的感染非常重要。
一、什么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出导管后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寒戰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且除血管导管感染外没有其他明确感染源的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病机制
导管相关性感染分别来源于皮肤(65%),导管接头污染(30%),其他途径(5%)。微生物引起的导管感染方式:①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通过皮下致导管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的细菌定植,随后引起局部和全身感染。②另一感染灶的微生物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引起CLABSI。③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头和内腔,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其中前两种属于腔外途径,第三种属于腔内途径。短期置管患者中(小于一周)腔外途径感染最为常见,长期留置(大于一周)腔内定植是主要机制。
三、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
1.消毒和无菌操作不到位。皮肤准备不严格、消毒不彻底、铺巾面积未达到最大无菌区、无菌操作不严格,都有可能引起微生物导致的导管感染。如果在留置前及留置期间没有严格对导管进行无菌操作,在留置后很快就会导致细菌迅速滋生而引发感染;
2.留置时间过长。最好在规定时间内定时检查导管,尽可能在时间超过48小时后就检查一次,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3.留置导管的部位需要根据患者的患病种类来决定。如果留置导管部位在颈部,可能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引起感染,因为在颈部毛发较多,汗液与“脏东西”的排出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条件;
4.置管技术不熟练,穿刺时对导管进行多次操作。尽量保持该部位的干燥卫生,潮湿的环境是细菌滋生的重要条件。并且不好好护理,可能会让导管留在体内,拆卸导管时会很困难;
5.与导管的材质、类型有关。研究表明,双、多腔导管比单枪导管更容易感染,可能是因为导管的端口多也增大了细菌滋生的机会;
6.其他因素;手卫生不到位、病人的免疫力低下、患者本身患有其他病症等,留置导管也容易感染。
四、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表现
1、常见有发热、寒战,置管部位红肿、硬结或有脓液渗出等,无特异性。几乎所有导管感染者都有发热的表现,约1/3患者的惟一表现是发热。通常突发高热合并中毒症状提示可能有CRBSI。
2.出现炎症的患者大多数是由于导管相关性全身感染,但是,患有全身性感染的患者出现炎症的概率却很小;
3.如果患者出现了心内膜炎的并发症,可能就会引起菌血症,难以治愈;
4.全身性感染的表现除心内膜炎,还可能会出现休克、栓塞现象、感染转移等并发症;
5.局部感染并不严重时,在拔出导管后一段时间内症状就会消失;
6.缺乏其他感染源,意思是某些部位并未进行置管操作,但是也出现了感染的现象,也可能是由于导管感染所致。
五、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手卫生:进行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5各手卫生指征:接触患者前、解除患者体液后、进行无菌清洁前、基础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后。手卫生时机贯穿于导管护理的所有操作环节。
2.最大无菌屏障:在进行中央导管插管时,操作人员戴无菌手套、传无菌手术衣、戴口罩和帽子,患者全省覆盖无菌洞巾。导管感染菌主要源于皮肤表面的条件致病菌,医护人员在置管和术后护理过程中不注意局部皮肤清洁消毒及护理,细菌经皮下隧道逆行入血,造成血管内感染。
3、穿刺部位的选择:留置导管的部位中,感染率最低的是锁骨下静脉。相比颈内静脉和股静脉,锁骨下静脉更利于固定导管、保持清洁。
4、皮肤消毒:用合适剂量和性质的消毒药物,穿刺部位皮肤的消毒范围尽可能扩大,消毒液干燥后再进行操作。
5、导管的选择:应首选硅胶材质或者聚氨酯导管,其表面光滑,不利于细菌滋生黏附。应首选单腔口导管,如果患者治疗需要输入大量液体药物,可选择双腔或多腔,注意护理要求。
6、导管的固定:固定导管时尽量使用免缝合装置,降低感染的风险;注意穿刺后认真检查导管的固定情况。
7、日常护理和评估:每天仔细检查穿刺口及周围皮肤有无不良情况;更换敷料时要注意消毒,观察其密闭性是否良好。
8、血液标本采集与送检:出现感染情况,应采集导管端口和外周静脉的血样同时进行血培养,进行进一步明确诊断。
9、健康宣教:医护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同时告诉患者具体的预防和护理做法。
综上所述,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是控制感染发生的关键。深入了解可能引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做好预防和控制措施,尽可能减少感染的发生。
推荐访问: 导管 相关性 静脉 感染 预防